随着“微时代”审美转向与“短视频+”的赋能,层出不穷的手势舞迅速在社交媒体平台走红。近年来频频“出圈”的手势舞,除了激发广大受众的关注和争相模仿,其自带的“网感”和话题热度也时常能够引发大众讨论。从手势舞伴随短视频平台的崛起而爆红网络,到其发展演进过程中所形成的身体景观和文化现象,再到其掀起的一波又一波圈层化传播热潮,亟须对其进行理论透视和全面的文化审视。
简单地来看,短视频平台涌现出的手势舞,一般是通过手部动作和上半身的律动,借助一系列表意动作和流行音乐、视频特效剪辑的配合来进行表演,舞蹈形式与内容具有受众群体覆盖面广、传播性强、接受度高等特点。面对短视频平台手势舞内容生产的强势输出,及其在平台用户间的高传播度、高模仿度,在纷繁的手势舞流行现象之下,以文化研究作为切入点,能够透视其演进路径、功能属性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北京冬奥会主题曲手势舞《一起向未来》(篮球运动员)
“微舞蹈”:以短视频为载体的“网生代”产物
从短视频平台手势舞的兴起、舞蹈呈现、媒介特征上看,它属于网络文化、流行文化合力催生出的,以短视频为载体,兼具娱乐性、表演性、大众性为一体的生活舞蹈形式。不难发现,手势舞主要以手部表意性动作为主体,以上半身的节奏律动为核心,以“短”“平”“快”的内容生产和媒介特性,通过节点化传播获取短视频受众注意力。显然,手势舞的内容编码和表现形态,更符合“网生代”受众的审美标准和接受习惯。
首先,手势舞的“局部”动律特点,与“微时代”网络文化所显现的“微审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手势舞在动律设计层面,突出局部动作和节奏感,其舞蹈动作幅度较小,基本以上半身律动为主,结合富有节奏感的音乐,使表演者能够通过“身”“情”“意”并重的表现形式进行舞动。尤其在短视频平台“微审美”趋势的影响下,手势舞的体量趋于“微型”,其形态也更加倾向于短小、精简,这也更符合平台用户的接受习惯和娱乐心理。手势舞的动作设计过程,一般是将所选歌曲中的歌词进行直译,将歌曲中的词句和情感表达,直接通过简洁清晰的局部动作进行呈现,在短视频录制过程中又结合一定的视频特效和画面剪辑,给予受众较为直观立体、网感十足的信息传递。比如,在手势舞《天天向上》的动作设计中,结合“天天向上散发着光”“天天向上乘风破浪”等充满正能量的歌词,舞蹈多以曲臂向前、伸展向上作为基础动作,用以展现青春活力、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而在手势舞《你笑起来真好看》中,以歌词出现的“微笑”“花儿”“阳光”作为舞蹈动作设计依据,大量地以象征动作传递音乐与情感信息,不仅方便受众记忆动作,还能够生动直观地视频化呈现,突出作品温暖欢快的情绪基调。
其次,手势舞往往借助流行音乐和流行元素的有机融入和整合,加强其在接受与传播过程中的辐射力度,在带动受众参与积极性、高频互动性的同时,有效触发受众的记忆点和共情点,使手势舞达到较为广泛的传播效果。显然,将流行文化元素与手势舞的编创进行结合,能够借助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元素,丰富手势舞的表现内容和形式,增强手势舞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比如,手势舞《少年》便将大众传唱度较高的流行音乐,纳入手势舞创作中来。通过歌曲自带的“流量”和超高人气,手势舞《少年》一经推出便在社交媒体掀起模仿热潮。而在大多数“爆款”手势舞表演中,经常可以听到时下流行歌曲的旋律,看到流行舞蹈的经典动作,被用来进行舞蹈元素拼贴和局部放大,形成手势舞编创的网络文化风格,进一步催化其网络传播。可以说,手势舞已然成为网络文化、流行文化的重要表征之一,充分体现着“微时代”大众审美标准、审美心理的转变。
北京冬奥会主题曲手势舞《一起向未来》(北京基金小镇)
“微表达”:娱乐属性与教育属性的双向互动
当前,短视频平台以超级流量的汇聚,带动起传播媒介生态的变革。在以抖音、快手为头部短视频平台的格局分布下,手势舞作为舞蹈类内容赛道的子类型,其数据表现和发展态势较为亮眼。一方面,经由网络文化、流行文化的助推,以及平台内容分发在算法下的精准推送,充分释放了手势舞的娱乐休闲属性;另一方面,在官方媒体纷纷入驻短视频平台,推进主流文化大众化传播的总体布局下,手势舞在其娱乐属性与教育属性的创新互动过程中,被赋予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价值功能。其娱乐属性与教育属性也在手势舞发展演进的过程中,相互交融与渗透。
短视频平台的泛娱乐性、去中心化传播、参与互动性等媒介特性,形成了以娱乐休闲、社交互动为主的内容生态,凸显了产业链上游的内容创作者的自主性与个性化,而海量的信息推送和短视频内容,通过精确的分发机制高效触达产业链下游的用户,抢占用户心理期待和注意力。而手势舞能够在短视频平台竞争激烈的内容赛道占据足够的流量份额,显然是因其舞蹈编创和推广运营,对应了平台的传播特性和内容生产标准。与此同时,也迎合了平台用户的娱乐诉求和审美需求。手势舞直译式的动作序列设计、网络化的视频呈现形式,往往以简单、明快、直接的局部动作,配合传播度高的流行音乐和视频特效,构成通俗易懂、简单易学的动作序列,以及吸引眼球的视觉冲击。既贴合平台用户的审美接受,便于娱乐模仿,又能够以“轻”“薄”“快”的手势舞短视频内容填补用户的碎片化时间,给予用户强烈的视听快感,使其短暂放松、缓解压力,起到极好的娱乐休闲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加速推进媒介融合的政策背景下,短视频平台作为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之一,不论是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系列文化强国建设策略导向的助推下,还是在网络治理与短视频平台监管,以及平台自身的内容整合和精品化发展定位的影响之下,将短视频的娱乐休闲属性与思想宣传、教育引导等属性互融互渗,或将成为短视频平台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近一段时间,北京冬奥会手势舞《一起向未来》、校园防疫手势舞《燎原四方》迅速在短视频平台及社交媒体传播,激发大众参与、全民互动,收获良好的社会反响。这些手势舞作品均体现了逐梦追梦、勇于挑战、超越自我等题旨,作品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舞蹈氛围,体现了当代青年的蓬勃朝气和昂扬的青春力量,彰显了手势舞的教育功能和实践意义。足见,将主旋律、正能量融入手势舞的编创之中,能够有效借助其娱乐休闲属性,将手势舞自身的审美价值和应用价值释放到最大,从内容编码、表意实践再到传播接受,凸显导向性、价值性和引领性。
“微融合”:多重场景下的应用创新实践
短视频平台手势舞所形成的网络流行文化现象和独特的青春文化景观,可以说是艺术媒介互渗、流行元素互融、“线上”“线下”互动的融合性产物。手势舞在艺术表现上的灵活性、兼容性,在媒介传播上的时效性、互动性,在受众接受上的大众性、易感性,均使其在未来发展进程中,在更多应用实践场景下探索创新融合成为可能。就目前手势舞的创新发展来看,“手势舞+”的融合应用模式已经在校园文化建设、传统艺术创造性转化等领域绽放光彩,表现出手势舞强势的融合渗透力和整合创新力。
在校园文化建设领域,随着社会各界对学校美育、体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等问题的高度重视,以此为导向的教育教学实践创新变革也在逐步推进。其中,“手势舞+教室”“手势舞+课间”“手势舞+教学”所衍生出的课桌舞,成为大中小学校园文化的活力景观。课桌舞融合手势舞的表意动作与校园舞蹈律动特征,以教室作为基本场景,利用学生的课间休息、课前准备,以及教师教学内容导入等时间进行表演,不但受到师生们的喜爱,而且在实践过程中能够起到陶冶情操、浸润心灵、悦心悦志的重要作用。比如,在短视频平台获得广泛关注的厦门六中合唱团,他们演唱的阿卡贝拉歌曲《给女孩》,便利用不同的课桌舞表现形式进行演出。不论是在宽阔的草地上放置课桌板凳,还是在无课桌的情况下在操场进行演出,学生们以敲打、拍击制造音乐节奏,并呈现优美、流畅的手部动作,使表演自然协调、富有韵律感。可见,借助手势舞的融合助力,课桌舞的时空设计和表演实践也在不断推陈出新。
在传统艺术创造性转化层面,将传统戏曲、民族舞与手势舞有机融合,不仅能够借由戏曲元素、民族舞元素充实手势舞的文化与精神内核,还能够使受众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感受民族地域风俗和舞蹈艺术的魅力,最终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比如,将京剧《卖水》、黄梅戏《女驸马》等经典唱段创编成手势舞,将《说唱脸谱》《霸王别姬》等歌曲以手势舞融合戏曲脸谱、程式化动作元素加以呈现,这些手势舞在有力突出手部动作设计的同时,强化了戏曲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再如,阿合雅镇中学排演的舞蹈《新疆山水美》,就将新疆舞中的翻腕、耸肩、移颈等装饰性舞蹈动作元素,融合在手势舞的形式之中。伴随轻盈活泼的音乐节奏,学生们优美的舞姿和传神的情态,充分展现了乐观开朗的精神风貌和民族文化的深远魅力。
综上所述,手势舞的流行与“爆款”作品的走红,使其在获得广泛关注的同时,催生出“微时代”全新的网络文化景观。当然,其中也不乏存在一些庸俗、低俗的手势舞乱象,亟待短视频监管和平台的进一步治理。但就其未来发展,手势舞的传播辐射力度和实践应用价值不容小觑。手势舞的创作生产、审美接受、符号传播,受到网络文化、流行文化、大众文化等多元文化的浸润和影响,这也促使其表演形态呈现出“局部”“微缩”“简短”等特点,传播接受形态呈现出“直译”“通俗”“流行”等特征。透过对手势舞流行现象的观察与反思,可以有效切入当下文化现场,更具针对性地分析其创作实践,深入剖析手势舞的文化内涵,从而促进其在主流文化传播、传统文化保护与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等领域,发挥更为显著的作用和积极的影响。
(作者:张守志,辽宁大学艺术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主任)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