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文艺评论有些“世俗”又何妨(王进玉)

2022-05-06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王进玉 收藏

“世俗”二字,给人的感觉总不那么好听,甚至有些刺耳和贬义。世俗的评论,就更不用说了,基本会被看作是平庸的、粗浅的、不专业的评论。有些专业人士干脆把口水评论、快餐评论、媒体评论等都归为无足轻重的“世俗”话语,嗤之以鼻。“世俗”的评论与通常所看到的那些象牙塔里颇具学术性的“长篇大论”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可谓一个下里巴人,一个阳春白雪。这些专家认为,这样的世俗评论拉低了评论应有的层次,影响了评论所谓的权威,应该予以抵制。

(图片来源:影像中国,摄影:陈亚娣

但需要弄清楚的是,世俗不等于庸俗、低俗、恶俗,千万不能将其混为一谈。众所周知,文学上有世俗文学,艺术上有世俗艺术,那么评论怎么就不能有世俗评论呢?何况谁规定评论就只能有一种模式、一种写法、一种腔调,就一定是不苟言笑、高高在上的?须知,世俗是个中性词,很大层面上带有通俗的意思,也距离大众更近,更容易被大众所理解和接受。它往往会以深入浅出、简显易懂的方式来进行相关分析与阐述,这对于评论家、批评家的自身素养、业务能力等并非降低了标准,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考验。要求撰文者务必摒弃某些傲慢与偏见,务必突破原有知识结构、语言系统等的局限和固化,真正融入到现实生活、现实语境,深入到实际案例、实际问题中去,自觉转换话语体系,转变评论文风,充分拉近理论评论与创作实践、生活日常的距离,从而做出更为贴合的思考,更为准确的评判,以及更为平易、鲜活、生动的沟通和解读。

所以,这里要明白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我们的评论和批评到底为谁写、给谁看?难道只是说说好话、官话、套话,讨好“有关”方面,或者只是在自己所谓的学术小圈子里自娱自乐,甚至处在“谁写谁看、写谁谁看”的尴尬才正常?抑或出于某种功利的需要,凑成论文、专著,评上职称就满足?当然不是,文艺评论也好,批评也罢,都应该为人民服务,为大众服务,它是去功利性的,也是要具有普及、引导义务的。因此,文艺评论也要真正走出象牙塔,走近人民群众。从这个角度讲,世俗本身并没有错,更无需轻蔑、抱怨和诋毁,只要是善意的、实事求是的评论与批评,就应该被允许、被接纳。那些低俗、恶俗的文字,以及完全放弃学术伦理、原则和底线,纯粹打着学术的幌子实则肆意践踏学术道德与良知的行为,才更应该警惕和根除。但从目前来看,低俗、恶俗的文字大都表现在一些网友留言的只言片语上,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评论、批评文章,不能将其混为一谈。

在笔者看来,无论是世俗的评论,还是正在走向世俗的批评,都并不存在多大问题,相反,从某种程度上看,评论就应该走向通俗,就应该接地气、食人间烟火,其评价与阅读对象就应该扩展到大众层面,贴近大众生活,适应大众口味。当下的文艺评论尤其需要更具亲和力、吸引力,更能引发大家观点与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更有力地满足、引领和提升他们思想、精神与审美等的需求。也只有这样,评论才会被普遍关注和重视,评论与批评本身的价值、意义和影响才会更加彰显,而这对于维系民众传统价值观念、照顾情绪自尊、激发参与热情等方面也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直言不讳地讲,这却是一些人担心,乃至不愿看到的地方。他们实际并不希望评论尤其是略显尖锐锋芒的批评在大众层面、社会群体产生过于普遍、激烈的反响和讨论。即使有问题、有缺点、有不足,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或出于其他方面考虑,通常采取的办法也是尽量冷处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太敢直面问题,更不太敢直面公众的质疑。可是对于一些事件和问题本身来说,只有引起足够的媒体曝光、大众的广泛关注,以及世俗评论、批评的积极参与,才会被足够重视,才会更加有利于推动事件的良性发展,解决实际出现的系列问题,也会从根本上杜绝一些不担当、不作为等问题。

近年来,关于加强和鼓励文艺评论、文艺批评的主流声音一直都没有间断过,但在具体的落实见效上面,我们还需改进和加强,不能仅限于喊喊口号、做做表面文章,更不能将其扭曲成一种变相的“赞美”,装扮成一种批评名义下的“表扬”。我们必须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评论家尤其批评家,务必要有胆有识,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完整清晰的价值判断,否则任凭组织再多的活动、举办再多的研讨、发表再多的文章、出版再多的集子,也很可能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笔者真诚地建议,只要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遵从法律法规,不违背职业操守,对待批评特别是文艺批评方面,应该留有更为开放宽松的空间,更为积极有效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评论与批评的切实活跃与长足发展,也才会真正繁荣我们的文艺事业,才会更加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石和底气。


(作者:王进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学会从生活中发现艺术(王进玉)

批评之难,难在哪儿(王进玉)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