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并进一步强调了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报告中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并且强调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文艺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建设是新时代文艺事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优秀的文学艺术家往往能够以深邃的思想、鲜明的主题和富有温度的叙事创作出经典的作品,描绘时代变革、展现历史宏图、讲述人民故事、弘扬民族传统,从而凝聚思想,鼓舞人心,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在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向“高峰”迈进的过程中,德艺双馨的文艺人才起着不可或缺的关键性作用。如何培养造就这样的文艺人才队伍,也就成了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
培育造就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人才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而创作的,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一立足于人民大众的文艺思想,深刻地改变了20世纪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一大批从延安走来的优秀文艺工作者,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和党的文艺思想积极践行于创作过程,为新中国文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上,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于是,有了《山海情》的执着奋斗和《中国医生》的坚定信念,有了《人世间》的脉脉温情和《主角》的沉浮人生,有了豫剧《大河安澜》、话剧《兵心》、舞剧《骑兵》,有了中国画《使命》、雕塑《烈焰青春》……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扎根生活,久久为功,谱写着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中国医生》剧照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报告这一重要论述既辩证又生动地回答江山与人民的本质关系,充分彰显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与执政理念。既然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既然“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那么,培养和造就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就必须要使他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正确导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同样为培养新时代文艺人才指明了方向,锚定了坐标。能够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能够反映人民的伟大实践和美好梦想的文艺工作者,才是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的过程中最需要的文艺人才。
锻造形成以爱国主义为重要支点的文艺人才队伍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报告中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大计”。祖国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心怀国之大者的文艺人才队伍,这是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的重要保障,是构建中国特色文艺话语体系的关键环节,也是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的有力支撑。
沉淀着深厚家国情怀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必备的精神要素。20世纪初期,伴随着文艺新思潮的出现,从梁启超倡导的“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到吕澂和陈独秀提出的“美术革命”,文艺界涌现出一批兼具学术热情、探索精神和家国情怀的新力量。陈独秀、鲁迅等人的文学反思,王国维、吴梅、齐如山等人的戏曲研究,高剑父、徐悲鸿、蒋兆和等人的绘画探索先后涌现,后又从不同的维度共同融汇成一股汹涌的变革浪潮。这股浪潮在民族救亡的呼声中日渐高涨,在战争的烽火中自觉地与国家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延安时期,来自全国各地的进步青年带着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汇聚于宝塔山下,丁玲、艾青、贺敬之、冼星海、王朝闻、胡一川、王式廓、古元、力群等人在血与火的锤炼中成长为延安革命文艺的中流砥柱。同时,在民族危难之际,专门培养抗战文艺干部和文艺工作者的“鲁艺”,在团结和造就文艺人才的过程中发挥了“定盘星”和“压舱石”的作用,探索出了一套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人才培养方案,为新中国文艺发展尤其是文艺工作者队伍的形成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提供了人才储备。
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引下,新中国文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在党的领导下,文艺工作者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自觉肩负起振奋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以激昂的热情敏锐地把握时代脉搏、描绘人民生活,谱写了新中国文艺的壮丽篇章。各类大、中专文艺院校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壮大起来,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中青年人才;中国文联和各地文联等组织充分发挥职能,通过专业平台团结引导了众多优秀文艺人才。进入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知人民冷暖、感人民甘苦,把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征程上的成就转化为充满精神力量的艺术表达,以优秀的文艺作品构筑中国气派、传播中国价值、彰显中国力量,增强了人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坚定了人民的理想和信念。这充分说明,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必须以德为先,以爱国主义作为自己创作实践的内在动力,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艺术道路和国家民族的发展历程更充分地结合起来,通过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的积累和焕发来激发艺术灵感,为不断攀登艺术高峰注入不竭动力。
充分搭建文艺人才培养平台和创作高地
从《吕氏春秋·不苟论》中“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的论述,到唐太宗“驱驾英才,推心待士”的用人之道,中华民族素来就有善用人才的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用符合文艺规律的方式领导文艺事业,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保护好文艺工作者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多为文艺工作者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营造有利于出人才、出精品的良好环境。”
在2021年9月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党领导的文艺事业的不断繁荣和发展中,高素质的文艺人才能够在文艺创作、文艺评论、文艺传播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关涉人民的文化审美需求能否得到满足、人民精神力量能否得到提升等关键问题,与此同时,搭建高水平平台和建设创作高地成为吸引和培养文艺人才的重要举措。
2021年9月27日至28日,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新华社记者 殷博古 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水平平台的搭建和创作高地的建设,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更需要具有智慧的顶层设计和针对性思路。文艺人才的培养和凝聚方式,具有特殊性。近年来,为适应信息化时代特点,中国文联搭建了文艺人才培养平台、文艺宣传平台、文艺创作推介平台、文艺理论评论平台、文艺评奖平台等多个重点信息化平台。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中国文联开展的文艺研修工作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立身之本,以“讲好文联大思政课”为首要之责,以“把握规律,不断提升培训专业性、针对性、实效性”为精业之道,围绕建设高素质文艺人才队伍、培养造就优秀文艺人才的任务探索出了有效途径。国家艺术基金则以项目资助的方式,对高质量的艺术作品和有潜力的文艺人才进行重点扶持,在繁荣艺术创作、打造和推广精品力作、培养艺术人才、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努力,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同时,各地方政府乃至高校也纷纷针对人才类型和地域需要,为文艺人才的培养优化了政策措施、调整了发展方案、构建了产学研融合发展通道。
新时代新征程为文艺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呼唤伟大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要求“要把文艺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报告强调“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新时代以来,文艺队伍的建设和文艺人才的培养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逐步形成了从基层文艺骨干到文艺领军人才、从新文艺群体到中青年文艺人才、从少数民族文艺人才到国际联合培养的多层次、多维度文艺人才队伍的梯次格局,涌现出了一批德才兼备、视野开阔、锐意进取的优秀文艺工作者。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不断培育和造就德艺双馨的文艺人才队伍,才能汇聚起强大的文艺人才力量,不断攀登新时代文艺高峰,不断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从而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奋力描绘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绚丽篇章。
(作者:刘艳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西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全国文艺评论领军人才培训班学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