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锚定新时代文艺评论的历史坐标(徐粤春)

2021-12-06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徐粤春 收藏

  编者按: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是文艺评论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要的政治任务。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继11月17日在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推出“中国评协主席团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点击查看)报道后,为进一步推动学习走深走实,促进精神入脑入心,特推出文艺评论家深度阐释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系列笔谈,以飨广大网友。

锚定新时代文艺评论的历史坐标

  运用历史的观点开展文艺评论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观点,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评论重要论述的鲜明主张。1859年,恩格斯在《致斐·拉萨尔》信中提出,“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其中第一视角就是“历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坚持正确党史观、大历史观,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重点阐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及积累的新鲜经验,是新时代文艺评论的基本历史依据,具有正本清源、树立标准、奠定基点的重大意义。

  第一,《决议》是一部浓缩的精华版的党史、国史,为新时代文艺评论提供正本清源的“史实”依据。

  历史事实,简称史实,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情。以历史观点开展文艺评论必须要建立在坚实的史实基础上。作为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全景式的总结,《决议》最鲜明的特点是实事求是、尊重史实。《决议》以历史阶段性发展和历史实践为基础,高度凝练回顾了党从幼年走向成熟、从弱小走向强大的艰辛过程,记录了我们党从“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到“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历史时期的思想理论、政治主张、路线方针政策、制度机制不断发展的历史轨迹,实事求是记述了党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人类进步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是一部浓缩的精华版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党史学习教育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决议》是我们党和国家基于历史事实对百年奋斗的历史记录,代表全党全国统一的认识、统一的主张和统一的意志,具有鲜明的“正史”性质和“信史”品格,为新时代文艺评论提供了正本清源的“史实”依据。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文艺包含着对人类历史的记录、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及对未来社会的想象,是一种艺术化了的“历史”叙述。文艺评论通过对文本的历史分析,还原来源成分、钩沉积淀蕴藉、追寻精神基因、梳理文化脉络,可以有效地发掘作品的历史精神和历史价值,提升历史创作水准和历史审美境界。党的历史给了创作者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创作者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文艺评论工作者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以及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红色文艺经典记录着党领导人民创造的历史伟业,是红色基因的精神写照,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生动载体。当前,“戏说”历史的做法经过理论评论纠正已有很大改变,但以“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甚至是极不严肃的戏谑方式“改写”经典、丑化英雄、消解崇高的现象时有发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树立正确历史观,尊重历史、按照艺术规律呈现的艺术化的历史,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立之当世、传之后人。”“戏弄历史的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而且是对自己创作的不尊重,最终必将被历史戏弄。”文艺评论必须把《决议》作为正本清源的“史实”坐标,把握好历史事件的主要脉络、基本事实、话语体系和叙述方式,突出对重大现实、重大革命、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引导,把作品主题是否符合历史趋势、当代需要并艺术地感召未来作为重要考量,不断增强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坚决向调侃崇高说不、向扭曲经典说不、向颠覆历史说不、向丑化英雄说不,勇作文艺健康生态的“忠诚卫士”。

  第二,《决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经验,为新时代文艺评论提供标准的“史识”资源。

  历史认识是“史识”的简称,是运用一定的历史理论和历史观念研究分析历史事实得出的科学认识。《决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经验,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最新鲜、最丰富、最系统的“史识”。《决议》以历史和现实相贯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国内和国际相关联的宽广视角,对我们党百年奋斗的伟大意义和历史经验作了全方位、立体式的系统阐述,体现了党的十八以来党中央关于党的历史的新认识,既是重要的政治成果,也是重要的历史科学成果,为新时代文艺评论提供了标准的“史识”资源。

  《决议》揭示党的初心使命和百年奋斗的主题主线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以及践行初心使命、围绕主题主线取得实践和理论上的重大成就;《决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作出了两个“确立”(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的重大政治论断和重大历史结论;《决议》总结党的百年奋斗的五个方面的历史意义和十个方面的历史经验,揭示了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根本原因和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根本途径;《决议》提出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重要要求,为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号召全党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大势,在历史进程中把握历史主动实现历史目标。

  这些“史识”是我们党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新的历史方位对党的历史认知的基本判断和基本结论。这些判断和结论经过党的决议作出后,成为“史识”标准,成为文艺评论的认识标准和立论依据。文艺评论工作者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决议》作出的历史判断、历史论述和历史评价中来,对重大成就、历史经验、主要论断、基本结论、根本要求进行全面学习、彻底掌握,成为开展文艺评论的思想来源和理论武器。以此同时,文艺评论工作者还应立足本职、发挥优长,做好文艺领域涉及重大历史问题、理论问题和政策问题的研究阐释和科学解读,为文艺界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提供学术支撑。

王松林摄

  第三,《决议》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真理的光芒,为新时代文艺评论提供坚实的“史观”基础。

  科学的历史观是从真实历史事实得出正确历史认识的思想理论基础。唯物史观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彻底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科学地回答了社会历史的基本问题,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过程和一般规律。《决议》高屋建瓴、视野宏大、思想深邃,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光芒,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既是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揭示,也是对现实问题的透彻分析。《决议》始终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是准确认识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党的百年历史的根本方法,是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审美观基本遵循,为文艺评论提供了坚实的“史观”基础。

  文艺评论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不仅要在文艺史的微观视野中,准确判断文艺作品的艺术价值,更要在大历史观的视域中,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走向上,在人类文明演进与世界历史变迁的脉络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评判文艺作品、文艺现象、文艺思潮对于时代、国家与人民的意义和价值。《决议》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党的百年历史的生动运用,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正确处理历史连续性与历史阶段性关系、全面总结与突出重点的关系、总结成就与分析失误的关系,为文艺评论提供根本的思想指引和理论奠基。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还要善于辨析文艺领域形形色色的唯心史观,认识清楚历史虚无主义否认历史本质和历史规律的实质,在文艺创作中以碎片认知解构历史认知的整体性,以抽象概念抽空历史实践的具体性,以娱乐手法侵蚀历史科学的严肃性,在思想上有很强的迷惑性,在实践中有很大的危害性,应该开展科学全面的理论分析和健康说理的文艺批评,引导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创作观和审美观。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是新时代文艺评论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方位。《决议》为文艺评论锚定了历史坐标,对于文艺评论界坚持以历史的观点开展文艺评论,进一步发挥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原刊于《中国艺术报》2021年12月6日第3版)

 

  *作者:徐粤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

 

  签发:杨晓雪

  编辑:王庭戡

 

  延伸阅读:

  学习六中全会系列笔谈 | 徐粤春:锚定新时代文艺评论的历史坐标(“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文艺评论 | 徐粤春:锚定新时代文艺评论的历史坐标(文汇APP)

  中国文艺评论网·徐粤春专页

  建党百年主题电影创作的突出特点(徐粤春)

  徐粤春:聚焦“做人的工作” 汇聚新时代文艺评论事业的强大力量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