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李星文新书《剧透》:对话31位电视剧大咖,讲述片场秘事

2021-10-25 阅读: 来源:“影视独舌”微信公号 作者:五指山 收藏

  由电视剧研究者、剧评人李星文所著的新书《剧透:国剧片场秘事》已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两年前,《戏精:当代观剧指南》出版,介绍了中国电视剧史上的30部经典作品。现在《戏精》的续篇《剧透》出版,介绍了中国电视剧史上成绩斐然的31位创作者。

  这本书以时间为经线,以作品为纬线,绘就了艺术家们的戏剧人生。

  作者是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的理事,有着丰富的影视评论经验。也是跟踪观察国剧行业20年的资深媒体人,对电视剧发展的宏观轮廓和毛细循环有着深入的体察。

  见人见事见规律,有情有趣有八卦。这是作者在写书过程中的自我期许。以下为作者就本书内容答问的实录。

  何为“剧透”?

  问:为什么要从演戏、写戏、做戏、导戏这四个维度来揭秘?书中写到的31位电视剧创作者的名单是如何确定的?

  答:影视作品所谓主创人员,主要是指编剧、导演、演员、制片人。“编导演制”四大行当对应的正是写戏、导戏、演戏和做戏的劳动。

  我一直有为中国电视剧写史的夙愿。我不同于学院派的研究者,他们以理论工具来统摄研究工作。我也不同于深度发烧友,他们执着地把玩和解析文本。

  我是媒体人,我和其他两类研究者不同的是,我可以无障碍地与电视剧从业者对话,可以经常直达创作现场和行业展会,掌握第一手信息,了解他们的过往、现状和真实心态。

  中国电视剧发展史超过了60年。中国电视剧在改革开放以来卯足劲发展也已超过40年。中国电视剧有过一个通常所谓“黄金20年(1990--2010)”。这个过程当中发生的事恒河沙数。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审美的变迁,有些作品依然熠熠生辉,而更多的作品沉潜水中,慢慢湮没不闻。

  我觉得既然我接触到了这些生动的往事和有效的经验,我有义务把它留存下来。2018年,我开始做视频节目《国剧60讲》,后来把前两季节目的文稿汇集成书。

  这本书中的31位创作者,是《国剧60讲》第二季的前采对象。我们这个节目不是演播室访谈,而是由我来以说书人的身份讲述一切。但面对面采访是不可忽略的环节。

  做节目,并转化成系列图书,是个绵延不断的工作。我的行军路线图是:从老作品开始,逐渐抵达新作品。从电视剧开始,逐渐把网剧囊括进来。

  第一季介绍的剧目,至少跟现在有10年以上的时间差。第二季介绍的创作者,扬名立万的时间也普遍超过了10年。第三季节目,我开始梳理过去10年的作品和故事。

  它不是严格的断代史,也不是全伙的英雄榜。书中写到的创作者,一定是卓有成就的。但并不是每一位卓有成就的创作者,都进入了我的书写。

  问:为什么要写“做戏的人”,他们对国剧有何隐秘贡献?

  答:书名中所谓“国剧”,指的是由电视剧和网络剧共同组成的中国剧集。剧集也是长视频旗下的主力,目前仍然是所有文艺形式中辐射力最广的品类。

  编导演制四个行当成名成腕的几率,演员大于导演大于编剧大于制片人。明星演员,都有颠倒众生的魔力。电视剧导演不如电影导演更容易成为公众人物,但也有不少人拥有大众知名度。编剧们过去默默无闻,但进入社交媒体时代以来,也有很多人突破圈层。

  相对来说,制片人一直低调。普通观众可能连一个制片人的名字都说不上来,剧迷们知道的恐怕也就限于侯鸿亮的名字。其实制片人是唯一与项目相始终的人,从创意胎动的阶段就在,经策划、创作、拍摄、后制、发行、播出、回款各个环节,须臾不能离去。

  按行当分工来说,编剧、导演、演员的工作都是阶段性的,无需对项目的商业回收负总责。制片人就是这个负总责的人,也是最怕项目“黄”了的人。

  制片人理论上掌管着人、财、物的大权,但实际运作中经常沦为忍辱负重的人。那些能力不强的从业者,可能要求着制片人。但面对各个环节上的关键人物,制片人处于“全求人”的状态。

  制片人需要有艺术眼光,甚至直接的创作能力,也要有足够的领导力、执行力和粘合力。制片人是一个项目的常备发动机,是一个剧组的万向联轴节。制片人水平高,项目不一定成功,制片人水平低,项目一定失败。

  制片人有挂名的,也有实操的。实操的往往被称为制作人,也就是做戏的人。编导演是他们请的,能不能把活儿干好,取决于他们的眼光和协调能力。剧组是最容易出事的临时机构,能不能安全生产、顺利完工,也取决于他们预判危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做戏的人,于观众而言是幕后推手,但他们的作用一点都不小。他们是项目行进中每个环节的规则制定者和夯实者。制片人向上,行业就向上。制片人沉沦,行业就沉沦。优秀的制片人值得大书特书。

  问:受访者为什么都是些“老同志”?

  答:毕竟是写史。“老同志”们已经创造了历史,甚至进入了历史,当然是优先的书写对象。新同志们都还在苦苦修炼,或者说正在书写历史,还有无限的可能性,不用急着树碑立传。

  问:几位殿堂级男演员靠什么在国剧发展40年中贯穿始终?

  答:首先,他们都有一颗敬业甚至虔诚的心。李雪健老师和陈宝国老师在很年轻的时候,就立下了要做荧屏千面人的宏愿,并且不屈不挠,一路践行。也有挫折压顶的时候,也有暗夜远行的时候,不改其志。

  陈道明老师相对淡泊一些,他甚至觉得自己从事表演行业有很大的偶然性。但一旦进入创作,也是全神贯注,一丝不苟的。专注,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

  其次,他们都属于老天爷赏饭吃的人。两位陈老师年轻时都很英俊,具备第一眼台缘。同时他们也没把“英俊”本身当回事,很快就摸索到了进入角色、塑造人物的有效方法。

  李雪健老师从小多才多艺,唱歌、跳舞、相声、小品、山东快书,在工厂和部队宣传队练出一身本事。然后从话剧舞台起飞,在影视表演中成为大家。他擅长琢磨人心,化繁为简,演出人物的个性化风采。

  还有就是都有发自内心的沉静和谦抑,懂得敬畏。也许他们在人生的某个时刻也飘飘然过,但很快就选择了低调、自律的人生态度。任何时候,张狂和放纵都是危险的事,知其雄而守其雌是真正的智慧。

  问:《剧透》和《戏精》这两本书是一个系列么?

  答:是的。《戏精》以《国剧60讲》第一季讲稿为底本,《剧透》以第二季讲稿为底本。都是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从装帧设计到版面风格都有延续性。

  问:何为“剧透”?片场秘事算不算“八卦”?

  答:书中有大量的内容是当事人第一次讲述的,因为不曾曝光,所以可称“剧透”。书中写到的片场秘事,肯定不涉及情感八卦,但会有创作上的思路变化、人事更迭、过审曲折、合作纠葛,可以算作广义的八卦。

  当下价值

  问:详解老剧的片场秘事,对当下的从业者有什么帮助?

  答:首先是知识解惑。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发展的脉络,把历史上的事搞清楚了,当能更好地找到自己的坐标和发力的方向,规避一些无效劳动。

  其次是方法论上的启发。任何艺术常青树都不是侥幸成事的。在和他们的对谈中,我能感受到智慧的火花,以及庖丁解牛的技巧输出。

  还有就是精神世界的洗礼。有人长枪大戟,性如烈火。有人温润如玉,柔能克刚。有人仙风道骨,飘然出尘。有人诗情澎湃,老骥伏枥。有人审时度势,因时而变。面对这群鲜活的艺术家,你不可能一无所获。

  问:书中讲到,孔笙导演得知网友给梅长苏和靖王组CP时直呼“这世上还有这样事情”。这段视频被截了图,登上热搜。如何看待当下观众与影视创作者之间的关系?和过去相比有哪些变化?

  答:原先的观众是跟从型,就是你给什么我吃什么,滋味好我就夸几句,滋味不太好我也先品品,万一有营养呢?总之先跟着你走上一段,待到你无法逻辑自恰,才会发出批评声音。

  现在的观众是互动型,每时每刻都追着作品互动。看上一集就开骂,是常有的事。你原本就大书特书的,我可以加入合唱。你原本没有埋设的,我也可以自行造梗。

  社交媒体的兴盛,改变了观众的审美心理和追剧方式。真应了那句话:作品一旦播出,解释权就不再归于创作者了。给梅长苏和靖王组CP,尽管导演并无此意,但他说了不算,一切以观众的意志为准。

  问:接受采访的女性影视人为什么如此少?后续会有新生代影视人的故事吗?

  答:导演是我的重点采访对象,人数占到将近一半。导演这个行当,因为风吹日晒、昼夜颠倒、百事繁杂的缘故,目前还是以男性为主。

  编剧和制作人这两个行当,男性和女性人数均等。不过我个人更偏爱的历史剧、传奇剧、谍战剧、军旅剧的写作和制作,还是以男性编剧和制片人为主。

  演员这个行当,男星和女星同样耀眼。之所以没有女明星入书,要怪谭飞老师。他作为《四味毒叔》的总编辑,在安排采访任务的时候,和女星聊天都是他自己出马,我和汪海林、宋方金很少有机会一亲芳泽。

  后续一定会有年轻人进入我的新书。因为谈论的剧越来越接近当下时空了,年轻的创作者是绕不过去的存在。新的书名我都想好了,就叫《点赞:十年好剧大赏》。

  问:为什么电视剧导演转型做电影导演就很难成功?

  答:确实有很多声名显赫的电视剧导演转战电影,就走了麦城。早年间高希希导演的《露水红颜》,赵宝刚导演的《触不可及》,都不算成功。相比之下,刘江导演《咱们结婚吧》和郑晓龙导演《刮痧》,就算是全身而退了。

《刮痧》

  这里头应该有个思维方式问题。电视剧本来就长,是一种穷尽一切线索的讲述方法,导演唯恐观众的理解有盲点。

  而电影是结构的艺术,尺水兴波,追求增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电视剧导演拍电影,很难找到干脆利落的节奏,很难控制掰开揉碎的表达欲。

  问:郑晓龙、高希希、张黎等大导演未来会去拍短剧集吗?

  答:我估计不会。一方面,他们处在金字塔的顶端,平台找他们拍戏肯定要委以重任,不拍大戏、重头戏不是暴殄天物吗?另一方面,短剧是年轻人的事业,需要更先锋的影像语言、更时尚的表达方式,以及统领更年轻的创作团队,老导演们应该也不会舍长就短。

  细节参详

  问:郑晓龙的《后宫·甄嬛传》是也否有男性宫廷权谋的成分?它与《大明王朝1566》中的男性官场权谋又有何不同?

郑晓龙和陈建斌、孙俪在《甄嬛传》片场

  答:不是一回事。男女的社会分工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两类剧的明显差别。

  权谋剧的标的是家国天下、国计民生、皇权相权,动用的人手是文官势力、兵马武力,理论工具是圣贤教导、兵书战策和祖宗成例,争斗场所有时在朝堂,有时在州府,有时在疆场,有时在民间。

  宫斗剧的标的是与皇帝的交配权,参战的主力是妃嫔、宫女、太监、太医,顶多波及少许的外部势力。动用的工具是麝香、朱砂等堕胎药,扎小人的巫蛊之术,以及千奇百怪的构陷之计。千条理论一句话:我要得宠,对家要失宠。争斗场所始终在皇城之内。

  权谋剧的最高境界是为天下苍生而战,《大明王朝1566》里的海瑞就代表民众痛斥了嘉靖皇帝。宫斗剧的最高境界是放弃争宠,干掉皇帝,《后宫·甄嬛传》里的钮钴禄·甄嬛就是这么干的。

《大明王朝1566》

  如果一定要说权谋剧格局更大,视野更开阔,可以成为资治通鉴的话,那宫斗剧剧情更爽,心思更细腻,还更好地满足了观众的隐秘需求呢。

  问:您书中提到张成功在警匪剧方面的破局,由其创作的“黑色三部曲”《黑冰》《黑洞》《黑雾》扣人心弦。那么,当时的警匪片与当下的悬疑剧有哪些异同?二者是否具有一定的延承性?

  答:2000年前后那一波警匪剧,在案件烈度的展示上更大胆,《黑洞》里杀人、埋人的画面的确让人怕怕;在人性复杂性的展示上也更大胆,《黑洞》里的聂明宇(陈道明 饰)和《黑冰》里的郭小鹏(王志文 饰)是反派,也是事实上的男一号。他们的振振有词颇能蛊惑人心,辨别黑白需要更高的认识水平。

  现在的悬疑剧或者说涉案剧,不可能过多展示犯罪细节,也不可能让反派当主角了。但题材更加细分了:公检法三家都有电视剧制作单位,层级更高的中央政法委也在驱动创作。传统的公安剧之下,又根据警种分为:刑侦剧、经侦剧、缉毒剧等。而一部《三叉戟》,囊括了这三大警种。

  类型也在分叉和叠加,《唐人街探案》有较多本格推理成分,《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更多是社会派推理,而《白夜追凶》据说是硬汉推理。《在劫难逃》和《致命愿望》里加入了科幻元素。

  从拍法上看,老一代警匪剧的视听语言较为简单,主要以剧情和人物取胜。现在的网络悬疑剧借鉴了较多美剧的拍摄手法,在影像上有更多的设计和表意,应该说更好看了。

  两者肯定有承继关系。事实上2004年警匪剧不上黄金档之后,是反特和谍战剧接过了悬疑推理的大旗,开创了大约10年的兴旺期。2014年以来,网络悬疑剧崛起,电视涉案剧也破了冰,这一类型进入新的发展周期。

  问:书中提到的一些创作秘辛被人搬到微博后,引发过一些热议。比如《康熙王朝》中康熙怒斥群臣的名场面,原来是编剧前一天晚上写的飞页,而陈道明只准备了十分钟就开拍了。自己辛苦挖来的料转眼就成为别人的素材,转化为别人的流量,对此您怎么看?

  答:长视频被短视频弯道超车,长视频曾经发起维护版权之战,但目前来看无疾而终的可能性非常大。同样的道理,我们传统媒体人辛苦采集的讯息,被各种伺机而动的营销号拿去使用,似乎也已经成了常态。

  要保护版权,必须要有平台下场参与。现在平台只要流量,仅靠版权方维权是没有意义的。

  我的东西是原创正版,在我的阵地上发布,到达我能聚拢的受众,就够了。如果被别人拿去传播到更广泛的人群中,那就算是意外的馈赠和功德了。至于搬运工们的良心痛不痛,我不关心。

 

  《剧透:国剧片场秘事》目录

  演员篇:

  李雪健:何止老好人

  陈道明:盛气不凌人

  陈宝国:荧屏千面人

  王劲松:动作容易,动心不易

  于和伟:装龙像龙,装虎像虎

  编剧篇:

  高满堂:在路上

  周梅森:反腐剧第一人

  陈育新:专注公安剧

  张成功:警匪剧破局

  王丽萍:不抱怨

  赵冬苓:编剧“代表”

  刘恒:给剧加点诗

  盛和煜:跨界封神

  制作人篇:

  刘文武:疯狂制作人

  嵇道青:军旅剧守夜人

  张谦:制片人突击

  蔡艺侬:古偶剧女王

  导演篇:

  张绍林:不眠不休

  孔笙:成活率最高

  郑晓龙:从主任到导演

  张黎:十年三扛鼎

  刘家成:京味剧代言人

  毛卫宁:技术控

  阎建钢:回头草最香

  张新建:鲁剧中生代

  刘江:影视多面手

  高希希:水大鱼大20年

  尚敬:我爱“魔怔”状态

  汪俊:不跟生活抢戏

  丁黑:不能拒绝套路

  滕华涛:话题剧先行者

 

  延伸阅读:

  第三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火热招生中,诗城奉节邀你金秋论艺

  关于新文艺群体评论的几点思考

  老版四大名著改编电视剧的启示:彰显经典的永恒魅力(李星文)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