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页标题下方的“来源:《美术报》”,查看报纸文章,链接为:http://msb.zjol.com.cn/html/2021-03/27/content_3920530.htm?div=-1)
又到了踏青出游时节,朋友圈里不时有人晒照片,除了是一种气氛外还能看到谁的拍照技术好,友人中不乏美术专业人士,拍照取景上确更考究,比如构图上讲主次与藏露之虚实关系,既丰富含蓄,又不全盘托出让人一览无余。
能否从日常生活中看出美的细节,显然与个人的美育修为有莫大关系,正如罗丹的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及梁启超语之“审美本能,是我们人人都有的,但感觉器官不常用或不会用,久而久之麻木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文化层面上推动美育进程,刻不容缓。她既蕴藏于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之中,也生发于世界各地不同的社会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美育不是一个新命题,人类的一切文明就包涵了对美育的了解掌握,倘若寻常的美育知识都无法普及,那世界将变得暗淡无光,生活也会枯燥无味。
美育,是启迪心智让人如沐春风般地欣然感受“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粹纯洁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梁启超语)。但这般心境却不常有,总是有被忽略淡漠之虞!曾记否?20多年前在北京举行过一场艺术家与科学家的历史性对话“科学与艺术”主题,它就像是平地一声春雷,无不给人精神的启迪和振奋,通过将科学的严谨规范与艺术的浪漫想象并行不悖地展示出来,欲图改变长期流行的这两者是无法兼及的陈旧思维。
作为专业学科的美术,蕴含着丰富多样的美育功能。而现代美育起步之初,就是将美术教育作为完善人格一种可行的方案推进,与当年蔡元培携手新文化运动诸多人物一起推动的以美育代宗教这一使命初心有关,绘画写生正是提升一切众生修为的最佳方式,可谓是振聋发聩,横空出世的有力举措,这一切恍惚就是不太久远的事儿。那么,当人人有一双洞悉世界的目光,一切就不再浑浑噩噩,前途光明,苍生幸矣,所以,美育代宗教是现代文明的进步标志,她不只是引入西方写实东西以图改变传统绘画模式的那般简单,而是在面对现实生活的写真过程,能够辨识世间的一切真伪。倘若像一些文章说的那样,以为借西画技法就是去颠覆传统绘画之不足,未免太片面。
而这点与之后美育的偏离和单一化有直接关系,使广开美育途径有些力不从心。本应是多样发展的美育,而不是限于一招一式譬如年年专业院校招生以非过素描考试这一关不可的做法,犹如高考要过英语关一样,却无形中扼杀了一部分艺考生的天赋异禀,有些人,他的长处或不在于对明暗立体感一板一眼的描绘,而在于不同的兴趣点如国画如平面如多媒体,但敲开美院大门的工具多是素描和色彩。这就意味着素描决定成败,势必导致有些考生无缘于一流专业院校,只能到了一般学校学习。虽然也作出了一些调整,比如曾经的以头像写生或像背念单词一样默画某一人像的角度为矢的,改换成用一张皱巴巴显得凌乱的报纸让考生写生,虽说考试内容五花八门,不再是头像默画,但还是跳不出一切唯素描的套路,于是我们要发问,难道只有素描才是方向标准,才能把肉眼看到的各种美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确有待商榷。
从来自于各地不同中学美术课信息似乎看出,对于长期不变的素描写生色彩写生这些做法,有些学校已作出措施加以改变,具体表现为运用其他材料作为手工制作课内容,如在每年寒假前尝试以富有民间艺术特色的剪纸形式,结合窗花特点表现,像厦门有些中学的美术课不再强求以明暗调子写生现代建筑的立体结构,也不再以五颜六色渲染出阳光下的建筑风光,用的是平常家里都有的一把小剪刀,在一张喜气感十足的红纸上,对现代建筑样式别出心裁地勾勒出来,这样有益的尝试,一下子把手工制作与创意和即将到来的春节时令结合起来,提高了美术课中传统艺术因子的比重,跳出了长期以往的素描写生和色彩写生这些条条框框。
90后小伙将家乡粉刷成了网红打卡地(动图来源:“人民日报”微信公号)
应把对美育知识的普及与全体人民的参与联系起来。在落实美育政策各项措施上,经济发达地区推广起来成效显著,而与之不同的是,农村会不会在推动美育节奏上显得迟缓?一是,没有配套设施完善的美术馆、博物馆等;二是,人口聚居相对分散,乡村的美育普及难以做到像城市一样均衡布局。
从长远看,美育是一项开启心智的知识教育,从娃娃时就应关注,哪怕是一般美育普及也应尽早实施起来,给学龄前儿童酿造一个美育熏陶的活泼氛围。就以厦门市翔安区乡村为例,有在这出生、后来从美术专业院校毕业的研究生,虽然人在城里工作,但平常生活还是老家这一范围,逢周末特别是寒暑假,他便成了孩子王,指导村里左邻右舍的男孩女孩画画,想怎么画就怎么画,不用到别处寻找素材,画面活生生地就在身边、脚下,至于技法上,也不照教科书上的步骤让孩子们一模一样地临,画的内容即是人人抬头便能看到的风景——那些陪伴孩子们成长的房子,富有闽南地域特色的红砖房、古民居建筑物等,以及庭院角落摆放着的各种乡间花草、屋前房后的瓜果蔬菜,通过发掘孩子们涂鸦的自然天性培养其审美兴趣,这样深根于乡村自然的美术启蒙方式,不像城市里专业培训班多按西画技法指导孩子们画画,而是一种更原生态的表现,由这种纯真语言构成的画面,透着装饰的点线面和写意的笔墨线符号,是稚童眼手协调能力的心灵反应,尽管很稚嫰,但活泼可爱、趣味十足。
(文中图片已注明来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潘丰泉,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