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病树前头万木春——人类与瘟疫相互对抗的史鉴与思考(李明泉)

2021-03-05 阅读: 来源:川观新闻 作者:李明泉 收藏

  (点击本页标题下方的“来源:川观新闻”,查看报纸文章,链接为:https://cbgc.scol.com.cn/news/915666?from=androidapp&app_id=cbgc

  一

  2020年初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人类罕见的重大灾难,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党中央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时刻关注疫情形势,把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和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指导全国抗疫防控工作。

  2020年1月23日10时起,武汉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1月25日,正月初一,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对疫情防控特别是患者治疗工作进行再研究、再部署、再动员。他强调,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全面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坚信我们一定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及时研究部署工作,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加大政策协调和物资调配力度,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履职尽责,广大医务人员冲锋在前、无私奉献,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团结奋战。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地坛医院远程诊疗中心,通过视频连线武汉,强调当前疫情防控工作正处在胶着对垒的紧要关头,一定要坚持下去,坚决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

  在疫情显现转机之时,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及时作出“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防控正处在最吃劲的关键阶段。这个时候,必须高度警惕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否则将带来严重后果,甚至前功尽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会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越要增强信心、坚定信心。综合起来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疫情的冲击是短期的、总体上是可控的,只要我们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强化“六稳”举措,加大政策调节力度,把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就能够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于3月10日专门赴武汉考察疫情防控工作,对疫情防控等工作再次作出重要部署:要把医疗救治工作摆在第一位,在科学精准救治上下功夫,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重点在“防”。现在到了关键的时候,必须咬紧牙关坚持下去。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动人民群众,提高群众自我服务、自我防护能力。

  疫情防控进入攻坚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毫不放松做好疫情防控重点工作,加强疫情特别严重或风险较大的地区防控。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切实把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落地,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在境外疫情呈现加速扩散蔓延时,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当前国内外发展大势,强调要因应国内外疫情防控新形势,及时完善我国疫情防控策略和应对举措,把重点放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上来,保持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态势。

  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强调,当前我国疫情防控阶段性成效进一步巩固,复工复产取得重要进展,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加快恢复。同时,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我国防范疫情输入压力不断加大,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要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抓紧解决复工复产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力争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时刻,我国始终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对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同国际社会携手应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性挑战,展现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3月26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时强调: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国际社会最需要的是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团结应对,全面加强国际合作,凝聚起战胜疫情强大合力,携手赢得这场人类同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斗争。中方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愿同有关国家分享防控有益做法,开展药物和疫苗联合研发,并向出现疫情扩散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当日发表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声明》指出:“应对疫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全球行动、团结和国际合作。我们坚信,通过密切合作,我们必将战胜困难。我们将保护人类生命,恢复全球经济稳定,并为强劲、可持续、平衡和包容性增长奠定坚实基础。”5月18日晚,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发表题为《团结合作战胜疫情?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致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各国人民勇敢前行,守望相助,风雨同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疫情还在蔓延,防控仍需努力,要全力搞好疫情防控,发挥世卫组织领导作用,加大对非洲国家的支持,加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恢复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国际合作。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中国为推进全球抗疫合作的五大举措,呼吁各国携起手来,共同佑护各国人民生命和健康,共同佑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下,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我国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付出巨大代价,取得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在此基础上,我们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抓紧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取得显著成效。中国的抗疫斗争,充分展现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过去8个多月时间里,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经受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付出巨大努力,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我国成为疫情发生以来第一个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我们发起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援助时间最集中、涉及范围最广的紧急人道主义行动,中国发挥全球抗疫物资最大供应国作用。

  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面对灾难、抵御灾难、战胜灾难的历史。在全球化、现代化、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仍面临着来自大自然和人类突发事件所造成的灾难威胁。不断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公共应急管理,切实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特别是病毒疫情的大暴发、大蔓延、大流行,更是考验着人类的应对能力和智慧水平。有史以来,病毒瘟疫始终与人类相生相伴、共生共存,甚至成为人类自身的有机组成部分,一刻也没有分离。正如瑞典病理学家福尔克·汉申所说:“人类的历史即其疾病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身处今天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之中,使我们深感如入无物之阵、“他人即传染体”的惊悚和防范之中,不知在哪里的“暗箭”防不胜防,形成了全球性危机,波及世界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危及人类生存生活、生命安全。

  在严峻严酷的现实面前,回望人类战疫历史,汲取战疫经验,借鉴有益做法,加强理论研究,对当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书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组织编辑出版,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理论思考篇”,精选四川社科理论工作者的理论文章;下篇为“历史镜鉴篇”,收入封面新闻组织撰写的文章。本书的及时问世,是四川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关注疫情、探寻史籍、分析现实、科学研究的思想结晶,必将为人类抗击新冠肺炎肆虐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和智力支持。

  二

  面对疫情,四川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和社科理论工作者以其关注现实、研究问题的理论品格,撰写出一篇篇角度各异、内容直指疫情的理论文章。本书“理论思考篇”按照主题分为“党的领导”“制度优势”“精神力量”“人民情怀”“大国担当”“科学应对”六章,力图从理论层面总结应对疫情的宝贵经验。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战疫的最大优势。正是因为有这个显著优势,中国才能成功破解许多国家难以破解的难题,党和国家事业才能在新时代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才能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中国之治”的这一独特优势得以充分彰显。在抗疫过程中,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双向互动、同向发力,形成既规范高效又充满活力的良性互动机制和破解难题的动力系统。抗疫是一场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阻击战,其主战场在基层。在战疫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彰显了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成为基层防控的核心力量。抗疫是一场总体战、阻击战,更是一场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疫情发生后,人民群众以主人翁的自觉意识,以顾大局、识大体、讲奉献的自觉担当,在万家团圆的特殊时刻中断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交往方式,自觉宅家,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形成阻断病毒传播链的防控格局。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期,人民群众以主人翁的责任意识,克服疫情影响,按照分区分类推进复工复产的要求迅速走上工作岗位,努力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此次战疫启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实现这个伟大事业必须充分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这一来自中国抗疫实践的理论见地和科学观点,具有不可辩驳的现实性、逻辑性、真理性,为人类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供了思想认知和有益启示。

  “理论思考篇”强调党的领导是战疫中的最大优势。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抗击疫情能够始终做到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切实保障了防控疫情各项工作的有序展开。正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指挥和亲自部署下,全国上下形成了多个部门、多条战线、多个层面的同频共振效应,在极其严峻的形势下迅速赢得主动、赢得转机,创造了人类抗击病毒的伟大奇迹。

  “理论思考篇”着重分析我国战疫取得阶段性成功的制度优势。一个国家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有没有优势,实践是最好的“试金石”。我国依托制度,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一部署、精准施策,各级党委、政府各司其职、协调联动,形成了联防联控的强大合力,充分彰显了“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

  “理论思考篇”认为应对疫情不可或缺的是精神的力量。强大的民族精神是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和大灾大难的不屈动力。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凝聚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全国人民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沉下心来、扑下身子,坚持问题导向,一个一个去解决,把抗疫工作落到实处,助力中国战疫取得阶段性胜利。

  “理论思考篇”从人民立场视角观察抗疫实践,认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立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形成了党员打头阵、群众齐配合、全民战疫情的全国一盘棋的联防联控体系和保障体系。在抗疫最困难的时刻,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冲锋在抗疫主战场;广大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层干部、下沉干部、志愿者不惧风雨、坚守一线;普通民众自发捐款捐物,共同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凝聚了人心与信心,成效举世瞩目。

  “理论思考篇”特别研究抗疫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认为大国担当意味着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各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独善其身。我国既对本国人民生命安全负责,又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充分彰显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理论思考篇”从实践层面探讨科学应对疫情的方法。任何事物运动发展都有规律可循。新冠肺炎疫情也不例外,其发生、发展和防控都有内在的规律性。掌握了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蔓延的特点和规律,就掌握了科学有序防控的主动权。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加大科研攻关力度,提高对新冠肺炎的科学认知,还要研究分析疫情防控的战略战术,形成取得全面胜利的重要方法论。

  新冠肺炎疫情还在全球蔓延,“理论思考篇”只是阶段性研究成果,我相信四川社科理论工作者仍将一如既往地关注疫情动态,不断撰写更有科学性、学理性、启示性的著述,为世界共同战疫提供实践范式和理论支持。

“战疫——四川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题展”(视频来源:四川观察)

  三

  “历史镜鉴篇”分为“战疫历史启示录”“医学进步启示录”“文艺繁兴启示录”“全球战疫启示录”“抗击非典启示录”“战疫人物访谈录”六章,分别从社会历史、医学科学、文化艺术、全球案例、非典疫情案例和战疫典型人物的角度,厘清历史脉络,检读岁月细节,解析命运故事,关注个人遭遇,介绍战疫经验,在具有学术性、史料性、现实性的专业研读和娓娓道来中,钩沉爬梳,借古言今,今昔比照,以真实深切的人文关怀和现实观照,希冀“让历史为我们提供启示”。

  “历史镜鉴篇”以史料为素材,以故事为看点,以研究为特色,以启示为目的,既不同于一般史话的事实讲述,也不同于深度报道的追踪分析,而是将历史与现实勾连、史鉴与实践比衬、回望与期望交织、热点与人文耦合,开创了一种时政性、学术型的媒体新文本体例,或者称之为“史鉴新闻体”。该书引用上百部学术专著,在知识密集的同时,还具有艺术的灵气和哲学的深邃。

  “历史镜鉴篇”以战疫为聚焦点,但凡古今中外有关病毒瘟疫的文献典籍一一梳理,涉及人类文明、战争、革命、科学、哲学、医学、人文、艺术等内容,纵横捭阖,异彩纷呈,生动体现了编撰者关注新冠肺炎疫情的良苦用心和大爱情怀。“历史镜鉴篇”涉及天花、流感、鼠疫、疟疾、霍乱、肺结核、艾滋病、非典、埃博拉这些曾经或仍旧在世间肆虐的瘟疫,讲述其来龙去脉和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深远影响,显示出这本“史鉴新闻”著作别样的厚重与有用的价值。

  其一,以史实说话,记述瘟疫改变人类命运的客观规律。

  作为生命存在的人类个体或群体,与自然界其他动植物共存共生于一个地球之中,人类文明的每一步演进无不受到来自大自然和人自身瘟疫疾病的影响、挑战和改变。透过史实,我们看到人类文明进步是极其艰难曲折的,每一次前行都会受到来自利益角逐或瘟疫侵蚀的重大影响,正在展开的历史事件或成休止符,终止发展;或拐个弯,进入另道;或大洗牌,重新起步,在血与火、死与生的惨烈悲壮的否定之否定中推动着人类社会历史进程。

  其二,以医学为突破,见证人类不断抗击瘟疫的艰难历程。

  在与瘟疫的对抗中,中国古代医学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探索,将东方生命智慧与朴素辩证法融入辨证施治之中,形成了一整套预防疗治的中医理论、中药方剂和治疗体系。中医可以根据病情变化,一人一策,随证化裁,注重体质、疾病、症状“三结合”,同病不同治,同病不同方,精准施治,临床效果显著。

  《中国古代战疫简史:从巫鬼之术到公共卫生建设》写道:公元164年前后,10岁的张仲景开始学医。数十年后,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其中总结的辨证论治原则,确立了我国中医诊治的灵魂。其记载的三承气汤、竹叶石膏汤等,经后世沿用至今。而后中医传承愈广,东晋医学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对天花、虏黄病(黄疸)、沙虱病(恙虫病)等传染病的治疗做出了贡献。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不仅总结了许多治疗传染病的方剂,还提出用熏药法进行空气消毒、向井中投入药物给水消毒等消毒法。这些方法在今天仍然具有效用。

  在《根除烈性传染病天花,敲开免疫学大门》中,作者讲述了中国治疗天花的史实。清代名医朱纯嘏的《痘疹定论》中提到,在宋真宗年间,宰相王旦的几个子女陆续得了天花,最后就只剩下了一个小孩王素。宰相请来名医给孩子开药方,没想到名医把天花痊愈后病人结痂部位碾成粉末,然后让小孩王素吸入。这种以毒攻毒的方法神了,虽然这个小孩随后出现了轻度天花的症状,但没过多久就自行痊愈了,至此一辈子也没有再得过天花。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记载的“人痘”案例,至此敲开了人类免疫学的大门。先利用已经痊愈病人的结痂部位粉末让人主动得一场轻度天花,换来之后一辈子对天花的免疫。

  这种治疗思路,为人类根绝天花开辟了新路径。1796年,英国医生琴纳在中国种痘法基础上,发明了著名的牛痘法。所有现代接种法,都来源于琴纳的第一次伟大发现。琴纳由于其在免疫学方面的突出贡献,被后人尊称为“免疫学之父”。

  大自然的神奇在于,它一方面给人类带来无穷无尽的病痛创伤,一方面又蕴藏疗治瘟疫的天然富矿,等待人们去发现、去利用,从而形成人类与自然生生不息、环环相生的生态平衡链条,和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形态。《从金鸡纳霜到青蒿素的抗击疟疾史》一文记述了有关抗争疟疾的历史。这其中,来自中国的科学家屠呦呦及其团队发现了青蒿素,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抗疟新药。以青蒿素类药物为基础的联合疗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屠呦呦本人也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华西第二医院援鄂医疗队长薛欣盛(图片来源:四川大学新闻网)

  其三,以经验证实,表征史上战疫的有效做法至今有效。

  人类有史以来一直在与瘟疫展开斗智斗勇的抵抗、防控和救治工作。随着人们对疾病瘟疫认知的不断加深,针对各类疫情特点,构筑起保护生命安全的壁垒。但是,由于世界各地宗教文化、风俗习惯和医学科技水平的差异,人们对史上至今仍有效的防控措施并不完全赞同和实施,甚至在疫情到来时仍我行我素,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儿戏、骗局,不愿戴口罩,不愿居家隔离,不愿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为防控战胜疫情带来诸多不利因素。

  对瘟疫蔓延时如何有效自我防护,人类用漫长的时间和惨痛的生命代价发明了口罩,懂得了隔离,意识到空气、环境、饮水等与人们生存生活安全的直接关系。

  关于口罩,在《从纱布到N95:口罩成为人类战疫第一武器》中,作者讲述了几个令人深思的故事。公元13世纪,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元大都,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写道:“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元代宫廷侍者使用的这种“蒙口鼻的绢布”,或许便是有史可查的中国真正意义上第一批“口罩”。

  公元16世纪,为了应对黑死病,法国医生查尔斯·德洛姆制造出形似鸟嘴覆盖全脸的面具,以及配套的连体“防护服”。

  1910年,中国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剑桥大学医学博士伍连德发明的“伍式”口罩因简单易戴,价格低廉,成为当时东北人民抵御疫情的必备法宝。

  关于隔离,据《中国古代战疫简史:从巫鬼之术到公共卫生建设》介绍,中国官方治理疫情的隔离制度最早见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秦墓竹简中:一名正在接受筑城刑罚的犯人服刑还没有结束,却被发现得了麻风病,当地官员迅速将他转移到一个叫“疠所”的地方隔离。而正史中有关官方干预疫情的记录,则始于西汉。元始二年,京畿一带发生严重旱灾和蝗灾,疫病随之而来。汉平帝下诏:“民疾疫者,空舍邸第,为置医药。”由政府安排专门的房子负责医治疫病患者。这是我国历史上较早出现的关于公立临时疫病隔离医院的记载。

  面对110年前的东北鼠疫,伍连德首次使用现代医学方法四个月扑灭,其有效办法就是“隔离”。伍连德首先确定传染源为“肺鼠疫”,并提出了“人传播人”的重要判断,据此制定了封城、交通管制、管控流动人口以及集中收治疑似病人等措施。在疫情最严重的哈尔滨傅家甸,伍连德将其划分为四个区,每个区配备一定的医生、警察以及医疗物资。不同区的居民佩戴不同颜色的证章,分别是红、黄、蓝、白,每种颜色只允许在本区活动。同时,当地还建立了“鼠疫医院”,作为急性患者收治医院。伍连德第一次提出“疑似”概念,将疑似患者集中收治。1935年,伍连德被提名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华人。2007年,该提名在诺贝尔基金会官方网站上被正式解密披露。(《伍连德首次使用现代医学方法扑灭东北鼠疫》)

  居家隔离,有人不习惯,有人做科研,有人向往自由,有人思考沉淀,身处隔离期的人们,其人生轨迹截然不同。关于隔离,“历史镜鉴篇”讲述了许多让人感慨的故事。

  1664年,大鼠疫从春天开始在伦敦横行。22岁的伊萨克·牛顿在被隔离的18个月时间里,在草稿纸上疯狂地计算,把一个对数展开为无穷级数,一直把它计算到小数点后第55位……牛顿不可思议地先后创立了微积分、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光的本质,凭借一人之力为数学、力学和光学三大学科打下基础,而这其中的任何一项成就,都足以让他跻身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之列。

  大鼠疫的灾难过去后,牛顿回到剑桥大学,获得了卢卡斯数学教授席位。带着“隔离期”的成果,牛顿成为科学界耀眼的明星。(《医学隔离改变了世界》)

  其四,以审美关照,书写战疫史上人文关怀的经典作品。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凡是关注现实处境和时代命运的文学艺术家,都会自觉拿起手中的笔记录和书写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为后世留下反映时代生存状态和社会情绪的不朽艺术经典。每一次瘟疫肆虐,既是人间灾难,也是创作素材,催生着特定时期文学艺术的兴起。可以说,艺术不仅和科学而且与灾难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深刻的艺术差不多都是由惨烈悲壮的灾难磨砺淬炼而成的。

  《医学隔离改变了世界》一文介绍,伦敦鼠疫瘟疫开始时,丹尼尔·笛福还只有5岁,他跟随家人在乡间避难,过了两三年的“隔离”生活。尽管没有生活在当时的隔离区,但街头巷尾的传闻、被妖魔化的隔离故事,给童年的笛福留下深刻记忆,写下了《瘟疫年纪事》。在《从医学史到哲思录:疫疾是如何被书写的》中作者分析道:笛福将自己精心搜集而来的材料,用文学的方式给予呈现,起到了比很多史料记录更撼动人心的效果。笛福说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要“用虚构的故事来陈述真事”。《瘟疫年纪事》通过对瘟疫的艺术真实式的呈现,告诉我们:“灾难的见证者,是有责任去揭示灾难对人性的摧残和扭曲作用的,因为这才是灾难所能造成的最大灾难。但是,见证者也需要让人保持活下去的信念,不是苟活的信念,而是要尽可能有意义、有良知地活下去。”这种将虚构与事实进行糅合写作的夸张艺术,被拉美文学大师加西亚·马尔克斯继承下来,写出了《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马尔克斯几乎在所有访谈中都谈到笛福,最推崇的作品就是《瘟疫年纪事》。

  在佛罗伦萨期间,薄伽丘创作了《十日谈》。故事的背景是7位名媛和3位绅士为了躲避黑死病,在1348年佛罗伦萨“隔离期”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一共十天凑了100个小故事。这些故事中有对教士阶层的无情嘲讽,有对道貌岸然婚姻的鞭笞,也有对男女不平等的控诉。这本故事汇充满机锋的笔触和大胆露骨的描写,一出版就震惊了意大利。这本书被誉为“人曲”,吹响了文艺复兴的号角。

薄伽丘《十日谈》(图片来源:豆瓣)

  “历史镜鉴篇”梳理了世界名画中的瘟疫题材作品,从视觉艺术角度还原历史现场,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战疫题材的名画:散发着温暖人性的光芒》一文介绍了英国画家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于1800年以埃及历史上的瘟疫大流行为主题创作的《埃及的第五次瘟疫》,画面上半部是天空,形成一团巨大的云涡;下半部是灾难洗劫后的大地,一片焦土色中的金字塔和僵卧在地的白马及人的尸体,整个画面令人战栗。

  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涌现出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提香、丢勒和勃鲁盖尔等伟大画家。当时受黑死病波及的意大利画家波提切利,他的《春》作为文艺复兴代表作之一,通过罗马神话故事的人物表现了春天的美。在画面中,诸神为春天的到来而欢歌,女神维纳斯位于画面中央,这一作品的主题也正是对美和爱的追求。

  四

  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结束,还在全球蔓延。每天看着揪心的数字,我们为人类遭受的旷世之难深感痛楚和悲凉,逼迫我们反思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生命、人与医学、人与科技、人与社会、人与制度、人与发展、人与世界等错综复杂的关系,向历史吸取经验,以经验创新实践,将实践形成共识,把共识化为有效防控阻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实实在在举措。这是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根本尊重和人文关怀。在这个意义上,本书具有防控阻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蔓延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历史总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人们对自然、对瘟疫的认识也总是在遮蔽与洞悉纠结中不断加深认识的。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告诫世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加缪通过小说《鼠疫》中的人物发出他的哲学式警告:“人人身上都潜伏着鼠疫,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完全免受其害,鼠疫杆菌不会灭亡也不会永远消失,它可以沉睡几十年,也许有一天,鼠疫又要制造人类的苦难。”人类不会一劳永逸地战胜疫病,只有当人们从中学到了知识和记忆,才可能避免重蹈覆辙。(《从医学史到哲思录:疫疾是如何被书写的》)

加缪《鼠疫》(图片来源:豆瓣)

  本书的“理论思考篇”,既是来自战疫实践的认识,又是对中国战疫理论的初步总结,显示出实践—理论、理论—实践相互丰富提升的学术价值,是四川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对这场特殊战疫的独特贡献,为人类“灾难学”研究提供了思想资料。“历史镜鉴篇”讲事实、摆道理,说古论今、史镜可鉴,给人许多警醒和启示。

  “回顾历史,我们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是我们的政治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指出:“我坚信,有党中央坚强领导,有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大力支持,有全省上下众志成城、团结奋战,英雄的武汉人民一定能够彻底战胜疫情,一定能够浴火重生,一定能够创造新时代更加辉煌的业绩!”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人类历史长河和发展空间里,已有的千帆和万木还将会再化为沉舟和病树,被更新的百舸争流、万木争荣所取代。人类历史就是这样螺旋式上升和在矛盾阵痛中前行。这次新冠肺炎的肆虐也必将被人类所阻击和战胜,迎来“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又一次大洗礼、大变革、大进步、大兴盛。

  (本文刊发于《生命至上:四川战疫丛书·启示卷》,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年12月版,第1-14页)

 

  (作者:李明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四川省社科院二级研究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李明泉专页

  战疫文艺的川派书写与生命情怀——《生命至上:四川战疫丛书·文艺卷》综述(李明泉)

  《决战贫困》:兑现向人民的庄严承诺(李明泉)

  以文化强省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