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搜索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点击本页标题下方的“来源:《光明日报》”,查看报纸报道,链接为: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1-02/19/nw.D110000gmrb_20210219_4-11.htm)
近日,河南卫视春晚上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成功“出圈”、惊艳四方,该舞蹈视频在微博与B站上的播放量已达千万级别,更有网友直呼“太好看”,一时间成为网络热议的焦点话题。
河南春晚舞蹈《唐宫夜宴》(视频来源:优酷) 此次,河南卫视将舞蹈《唐宫夜宴》(初名《唐俑》)搬上辛丑牛年河南春晚可谓意义不凡,不仅令亿万观众耳目一新,更重要的是把国人印象中的传统文化在台上给“舞”活了。该节目力求将盛唐的风采和少女的灵动搬上舞台,再现盛唐时期的大国气象和以“唐三彩”为代表符号的唐韵之美,从而为社会、为大众展示出一幅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的文化画卷。无论是舞蹈人物的服饰、表情、妆容、色彩以及手中乐器,还是作品的创意、内涵展示及启迪意义,均以新颖的艺术表现方式,完成了古老的艺术在当下社会的时尚化、年轻态展现,恰似将历史课本艺术化地呈现于荧屏之上。舞蹈本身除表现赴夜宴宫女嬉笑打闹、梳妆打扮和扑蝶戏水的灵动机巧以及盛唐宫廷夜宴的厚重瑰丽之外,更以《簪花仕女图》和《千里江山图》为背景大大提升了作品本身的庄严与大气。 曾几何时,传统文化传播式微,如此突然峰回路转、接二连三地破圈而出,让人为之惊叹,更令人振奋和欣慰。很大程度上,舞蹈《唐宫夜宴》的爆红并非偶然,而是一种必然。近年来,央视推出一系列文化节目,从《中国诗词大会》到《经典咏流传》,从《国家宝藏》到《典籍里的中国》……诗词、文物、典籍,无一不是将优秀传统文化“照进”当代人的日常生活,同时以现代科技之新意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 当前,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打造的文艺节目已成为一种时尚,文艺创作者体察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多样化观看体验与审美诉求,以一众优质的传统文艺节目回馈社会与大众。需要指出的是,形式上的新颖、时髦和内容上的传统、厚重向来并不矛盾,信息时代背景下,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亦在文化多样化的今天,以更理想的荧幕呈现实现了“1+1>2”的综合效应。“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这是自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以来我国文艺创作的大趋势——力求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锻造现代文艺的精彩所在。 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给人感动,予人共鸣。中华文化的根脉自古以来熔铸于每一位华夏子孙的血脉之中,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不仅应和了当代国人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更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之花开在当代中国文化土壤的高光时刻。尤其在这“提笔忘字”的时代,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足以让国人在欣赏经典的同时忆起传统之美、拾起传统之味。故而,让优秀传统文化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让更多的年轻人“穿越时空”去体验、触碰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以“在场者”的角色做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加法,促使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里越发时尚和年轻化,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年青一代的内心深处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毫无疑问,文艺节目既要接地气,又要“高大上”。接地气、浸透灵魂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是靠奇装异服的表面浮华“装”出来的,而是借上下五千年的日积月累和现代科技“身临其境”的再现,让浑身充满现代感的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有兴趣去点击、去关注、去涵泳。正如辛丑牛年河南春晚总导演陈雷认为的那样:“希望通过春晚这种形式,让年轻人重新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甚至将民族文化融入他们的生活、情感和行为。”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的不仅是历史上的辉煌与风采,更是华夏民族继往开来的底气与毅力。故而,要以时尚感强、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破壁”,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传统文化、礼敬传统文化,进而愿意投身到传播传统文化的行列中去。 (作者:张凡,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第二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学员) 延伸阅读: 106万阅读量的评论文章:时尚之美,让传统文化破壁出圈(“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106万阅读量的评论文章:时尚之美,让传统文化破壁出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新华社客户端转载,100万+阅读量:时尚之美,让传统文化破壁出圈 铸就时代精神的丰碑 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
河南春晚舞蹈《唐宫夜宴》(视频来源:优酷)
此次,河南卫视将舞蹈《唐宫夜宴》(初名《唐俑》)搬上辛丑牛年河南春晚可谓意义不凡,不仅令亿万观众耳目一新,更重要的是把国人印象中的传统文化在台上给“舞”活了。该节目力求将盛唐的风采和少女的灵动搬上舞台,再现盛唐时期的大国气象和以“唐三彩”为代表符号的唐韵之美,从而为社会、为大众展示出一幅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的文化画卷。无论是舞蹈人物的服饰、表情、妆容、色彩以及手中乐器,还是作品的创意、内涵展示及启迪意义,均以新颖的艺术表现方式,完成了古老的艺术在当下社会的时尚化、年轻态展现,恰似将历史课本艺术化地呈现于荧屏之上。舞蹈本身除表现赴夜宴宫女嬉笑打闹、梳妆打扮和扑蝶戏水的灵动机巧以及盛唐宫廷夜宴的厚重瑰丽之外,更以《簪花仕女图》和《千里江山图》为背景大大提升了作品本身的庄严与大气。
曾几何时,传统文化传播式微,如此突然峰回路转、接二连三地破圈而出,让人为之惊叹,更令人振奋和欣慰。很大程度上,舞蹈《唐宫夜宴》的爆红并非偶然,而是一种必然。近年来,央视推出一系列文化节目,从《中国诗词大会》到《经典咏流传》,从《国家宝藏》到《典籍里的中国》……诗词、文物、典籍,无一不是将优秀传统文化“照进”当代人的日常生活,同时以现代科技之新意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
当前,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打造的文艺节目已成为一种时尚,文艺创作者体察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多样化观看体验与审美诉求,以一众优质的传统文艺节目回馈社会与大众。需要指出的是,形式上的新颖、时髦和内容上的传统、厚重向来并不矛盾,信息时代背景下,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亦在文化多样化的今天,以更理想的荧幕呈现实现了“1+1>2”的综合效应。“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这是自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以来我国文艺创作的大趋势——力求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锻造现代文艺的精彩所在。
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给人感动,予人共鸣。中华文化的根脉自古以来熔铸于每一位华夏子孙的血脉之中,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不仅应和了当代国人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更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之花开在当代中国文化土壤的高光时刻。尤其在这“提笔忘字”的时代,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足以让国人在欣赏经典的同时忆起传统之美、拾起传统之味。故而,让优秀传统文化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让更多的年轻人“穿越时空”去体验、触碰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以“在场者”的角色做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加法,促使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里越发时尚和年轻化,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年青一代的内心深处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毫无疑问,文艺节目既要接地气,又要“高大上”。接地气、浸透灵魂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是靠奇装异服的表面浮华“装”出来的,而是借上下五千年的日积月累和现代科技“身临其境”的再现,让浑身充满现代感的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有兴趣去点击、去关注、去涵泳。正如辛丑牛年河南春晚总导演陈雷认为的那样:“希望通过春晚这种形式,让年轻人重新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甚至将民族文化融入他们的生活、情感和行为。”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的不仅是历史上的辉煌与风采,更是华夏民族继往开来的底气与毅力。故而,要以时尚感强、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破壁”,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传统文化、礼敬传统文化,进而愿意投身到传播传统文化的行列中去。
(作者:张凡,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第二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学员)
延伸阅读:
106万阅读量的评论文章:时尚之美,让传统文化破壁出圈(“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106万阅读量的评论文章:时尚之美,让传统文化破壁出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新华社客户端转载,100万+阅读量:时尚之美,让传统文化破壁出圈
铸就时代精神的丰碑
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文艺评论正当时——写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十周年之际(王一川)
演艺新空间对观演关系的重塑(罗丽)
深切哀悼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顾问邵大箴先生
在文化中遇见新疆——文化润疆特别节目《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文化寻访记走进新疆》(胡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