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页标题下方的“来源:《中国艺术报》”,查看2016年5月27日报纸报道,链接为: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history/20160527/index.htm?page=/page_14/201605/t20160527_331191.htm&pagenum=14)
第二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在浙江杭州举办
青年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祖国的未来属于青年,重视青年就是重视未来。国家如此,民族如此,文化如此,艺术也如此,我们的评论事业也是一样。借这个机会,我想就青年文艺评论家如何更好地成长谈几点想法,跟各位交流。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增强文化定力。文艺创作、文艺批评、文艺理论离不开理论的支撑。当代中国正处在深刻变革之中,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显著增强,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多元多样。同时,我们的文艺思潮也是纷繁复杂,所以常常出现“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景象。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青年文艺评论家尤其需要有理论定力和文化定力。这就是要坚守住中华文化立场,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的审美追求。传承中华文化,增强文化定力并不是盲目排外,而是洋为中用。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青年评论家具有年龄和语言的优势,要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适应世界文明多样化发展的趋向、趋势,努力参与到中国和世界各国艺术,包括各种文化思潮的互学、互鉴之中,通过交流、交融吸收和互补,将其他国家和民族优秀的东西拿过来,丰富我们自己的东西。
二是坚守家国情怀,增强责任担当。一切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大家都知道,无论哪一个国家和民族,那些久传不息的经典名作都是充满着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都以精湛的艺术形式彰显出深厚的人民情怀。评论家也一样,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优秀的艺术家和优秀的评论家一定是与人民和时代同呼吸、同命运的。这就是我们的批评家、评论家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来自于我们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深切的了解和深沉的爱。所谓责任担当,就是要通过我们的艺术实践给人以真、给人以美、给人以善。青年评论家在任何时候都应该用我们充满朝气、理性、客观的评论反映人民对文艺精品的呼唤和人民的审美要求,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给人以信仰的坚守、精神的力量和美的启迪,发挥文艺评论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
三是紧贴艺术实践,书写锦绣文章。当前,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文艺样式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丰富,文艺创作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活跃,文艺欣赏和传播方式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多样,文艺领域、评论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也对文艺评论家的能力和素养提出了新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生活的快节奏,随着互联网时代呼啸而来,青年群体已经成为我们文艺消费主要的群体,整个社会大众审美情趣也在发生变化。新媒体飞速发展,使文艺资讯流通加快,发表文艺评论变得比以往更加便捷。这既开拓了观察文艺现象的新渠道新视野,为评论家发声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但同时也催生了一些非理性、庸俗化、跟风吹捧恶搞的网评乱象。
青年评论家应敏锐地察觉、及时地捕捉到这些变化,对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文艺现象、大量涌现的文艺新作及时加以科学地品评。做到快,做到准,用理性的声音、客观的评论提升大众的审美鉴赏水平。要做到这些,首先要求我们要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艺术品位和美学水平,提高我们自己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文艺批评需要理论指导,但我们提倡的文艺批评不是一个从理论到理论,从学术到学术的东西,一定要紧贴当下鲜活的文艺实践。我们的文艺批评,尤其是青年人的文艺批评,绝对不能成为小圈子批评、自说自话的批评、小众文化的批评。围绕着提高审美、引领风尚,要使我们的文章短而精,使我们的语言风格活泼、清新。我们要适应互联网的需求,用理性的批评占据网络阵地,用文质兼美的评论作品,赢得青年网民的喜爱和欢迎。
青年文艺评论家是文艺评论界的重要力量,也是文艺评论事业的希望所在。今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青年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习近平总书记以前还说过,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深化对中华文化立场的认同和感悟,深入思考时代对文艺特别是文艺批评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努力提高文艺评论的引导力、公信力、战斗力,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艺评论话语,推动文艺评论事业蓬勃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