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网页如上“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查看报网报道,链接为:http://art.cssn.cn/ysx/ysx_ycjx/202011/t20201125_5221377.shtml)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艺实践活动,主流电影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呈现民族形象与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以其自身的话语体系构成了可视可感的精神图景。主流电影叙事与时代的社会文化结构之间存在一种互文关系,成为国家历史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具有独特的精神魅力与文化力量。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由红色记忆、红色故事、红色精神凝结而成的红色遗产,成为红色文化中的遗传密码,承载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价值追求。21世纪以来,主流电影不断进行叙事模式的调整,力图在民族精神、历史景观与文化心理等多重向度中更加突出个体形象,实现民族精神和民众情感结构的高度契合,尤其是在推动红色文化内容参与电影叙事的过程中,进行了诸多大胆而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建国大业》海报
主流电影叙事中的红色记忆图景
红色文化一直都是包括电影在内的中国主流文艺作品的重要叙事资源。21世纪以来,电影《建国大业》《建军大业》《建党伟业》《可爱的中国》《辛亥革命》《百团大战》《血战湘江》《古田军号》《红星照耀中国》等,或以宏阔的历史笔触描摹革命事件,或以细腻的艺术刻画再现领袖人物风采,更多的是通过民族历史记忆与个体情感记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影像表述,以建构新的文化记忆和电影精神,折射出中国电影叙事发展的自信和成熟。借助电影建构的特殊记忆会随着时间流逝,逐渐沉淀到记忆主体的内心深处而愈加深沉。《建国大业》《建军大业》《建党伟业》通过红色记忆的讲述对国家正史进行影像化表述,唤起观众心中的集体记忆,进而增强民族情感和归属意识。《红星照耀中国》以一位西方记者的视角对海内外观众讲述“延安记忆”,为世界观众了解中国的革命真实情况提供了重要的电影历史文本。史诗巨片《古田军号》采取跨越90年时空的艺术表达,以军号、毛笔、地图、领章等诗意化的符号,彰显了革命历史时期的文化意蕴。
主流电影发展的关键在于话语的生产能力与传播中国故事的能力,对于红色记忆的展示成为建构主流电影精神图景的重要使命。电影《张思德》《云水谣》《集结号》《秋之白华》《周恩来回延安》等,将历史伟人群体赋予更丰富的普通人的情感,更加注重在历史洪流中展示个体的生死悲欢与跌宕命运。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革命年代仁人志士的战斗史实和斗争精神的凝结,具有重要的精神动力价值,主流电影对于红色记忆资源的汲取更加多元化、丰富化。《秋之白华》以散文诗的优美形式在讲述者、回忆者、倾听者、追溯者等多元化的叙事视角中切换融合,讲述杨之华与瞿秋白从相知相爱到痛苦分离,以及最终瞿秋白从容就义的特殊记忆。《张思德》在电影片头就以“谨以此片献给平凡而光荣的先辈”进行记忆定位,黑白影像特有的历史质感与庄重感,将革命人物形塑为血肉丰满又充满精神感召力的生命个体,从而感召观众爱国主义情怀的滋生。
《秋之白华》剧照
主流电影叙事中的红色故事话语
故事是人类文化的基本元素和重要标识。讲故事是人类重要的文化行为,是不可或缺的交流交际手段。讲什么故事,如何讲故事,如何讲好故事,成为主流电影艺术创作的重要命题。红色故事作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其承载的精神内涵成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21世纪以来,《我的法兰西岁月》《东京审判》《智取威虎山》《芳华》《无问西东》等努力寻求红色故事话语和民众话语相结合的路径。《我的法兰西岁月》以诗性艺术再现了青年革命者追求信仰的历程。《智取威虎山》较好地将红色经典故事、视觉效果与商业运作进行了融合。《芳华》《无问西东》恰当地借助了新的语境,以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精神倾向与价值观念实现了对个体理想主义光辉的召唤。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红色故事是时代使命。主流电影讲好红色故事需要寻找自身的文化主体,进而进入更加符合民族价值取向的历史书写视野,探索思想话语被感知的叙事智慧。
对于英雄的表现一直是主流电影亘古不变的主题。在谍战故事中,英雄主义往往被渲染得淋漓尽致。《秋喜》《风声》《听风者》《东风雨》《王牌》《一号目标》《触不可及》等谍战电影,大多以悬念丛生的故事满足了观众对英雄人物的想象,成为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叙事话语类型。《风声》《听风者》均根据麦家的小说改编,成为当时商业电影讲述谍战故事的有益尝试。主流电影中的谍战故事主题,往往借助悬念设置将观众带入对信仰与生命本源等形而上终极命题的追问。扣人心弦的谍战故事与多元的社会文化语境进行文本移植并相互介入,从而展现特殊历史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织与革命斗争的复杂性。其创作倾向与视角改变了过去以特定历史事件及人物为对象的叙事样本,逐渐成为红色电影文本的叙事话语模式与生产动力,也能够较好地与普通民众的精神世界和生命经验建立联系。红色故事成为主流电影在艺术与市场双赢格局中进行表达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加速了主流电影探索政治性、商业性、审美化叙事的融合步伐。
《风声》剧照
主流电影叙事中的红色精神传播
主流电影通过表意符号通用性的特点,往往可以彰显民族集体智慧和精神力量,并体现文化认同。红色精神经由主流电影的传播,可以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紧急迫降》《唐山大地震》《惊涛骇浪》《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生死大营救》《超强台风》《生死时刻》《流浪地球》等电影,彰显了伟大的英雄主义与集体主义精神,让观众感受到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让中国人情感相连、命运相系。这些电影蕴含与传播的红色精神与时代精神,成为中国人的精神之源。灾难主题电影对于红色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表达,也成为文化意识由自发形态向自觉形态转变的见证。主流电影需要站在全球治理的高度思考人类面临的困境,在更广阔的文化视野中将红色精神进行彰显与传播。
新的历史语境下,具有坚定价值立场、鲜明时代特征与消费市场认同的电影形态,日益成为国产电影家族中的主要成员与重要角色。《湄公河行动》《战狼2》《流浪地球》《红海行动》《厉害了,我的国》《霓虹灯下新哨兵》《飞天》《决胜时刻》《十八洞村》《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烈火英雄》等一批蕴含红色精神的主流电影,回应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根基所在,在全球化舞台上展示了文明型崛起中国的电影话语,成为新时代的电影文艺精品。这些作品在影像话语生产方面彰显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中的地位,展示出中国的大国担当,甚至是对全人类的关怀与尊重以及对于世界和平发展秩序的维护,折射出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在中国话语不断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主流电影必定无法缺席。这就需要厘清当代中国最宝贵的故事资源有哪些,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显性文艺文本,并释放红色文化独有的精神能量,从而参与建构较为完整的中国电影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以期实现跨文化间的良好互动、传播、交流与沟通。
《烈火英雄》剧照
【本文系2020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研究”(20A05)阶段性成果】
(作者:李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就职于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