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文艺评论一大病灶是缺少勇气(周思明)

2020-11-27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周思明 收藏

  (点击网页如上“来源:《中国文化报》”,查看报纸报道,链接为:http://epaper.ccdy.cn/zh-CN/?date=2020-11-11&page=3&detailId=%E6%96%87%E8%89%BA%E8%AF%84%E8%AE%BA%E4%B8%80%E5%A4%A7%E7%97%85%E7%81%B6%E6%98%AF%E7%BC%BA%E5%B0%91%E5%8B%87%E6%B0%94

 

  6年前的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他郑重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真理越辩越明。一点批评精神都没有,都是表扬和自我表扬、吹捧和自我吹捧、造势和自我造势相结合,那就不是文艺批评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评论作出的重要指示,可谓一针见血、一语中的。6年过去了,应该说,我们的文艺评论有了一定的改进,但实话实说,改进的程度仍不够理想,文艺评论在明确批评标准,端正批评态度,打磨批评利器,加强评论力度,引领文艺创作健康发展,助力攀登新时代文艺高峰等方面,还需要付出真诚、巨大、持久的努力。

  考察文艺评论和文艺创作的关系,本体论是一个有效的视角。按照哲学上的划分,本体论分存在本体论和关系本体论,前者主要研究事物本身的内容价值意义,后者则研究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并从这种关系中推演出新的结论。从存在本体论角度看,文艺评论是评论者在文艺欣赏的基础上、文艺理论的指导下,对文艺创作、文艺现象、文艺思潮等文艺实践活动进行科学理性的评判与阐述,是评论者科学理性认识的体现;而文艺经典创造离不开文艺评论的理论支持,包括正面肯定和负面批评,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激浊扬清、褒优贬劣。从关系本体论角度说,文艺评论与文艺经典创造是彼此砥砺、互动互促的关系。就文艺经典创造而言,文艺评论可以为之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而文艺经典的形成,则是文艺评论的出发点和愿景。文艺经典创造呼唤文艺评论的助力与甄选;文艺评论的实践也始终应以文艺经典为标杆和准则。讨论文艺评论与文艺经典创造的话题,首先要端正和深化对文艺评论与文艺经典的认识。唯此,才能在科学理性的认知下,进一步加强文艺评论工作,努力推动当代文艺经典化进程,从而有力推动新时代文艺经典创造历史进程。

作者:扬子江

  毋庸讳言,当下我们的文艺评论存在诸多薄弱环节。最要害者,是一些评论者匮乏真诚。这个时代不缺有理论评论实力的评论者,但不得不说,缺乏起码的真诚之心和批评勇气是其最难治愈的病灶,评论之于一些评论家已然疏离真正意义上的良知写作,他们更像是专事发射“空对空炮弹”的射击手,除了炫技,别无他用。这样的评论家,已经失去对文学的虔敬、对批评的诚意。随着讲课费、评审费、研讨费等的价码攀升,随着文坛“生杀予夺”大权在握的自我感觉日见良好,一些人作为评论家也已经完全没有了刚出道时的锋芒,甚至将自己过去的文艺批评彻底否定,向世人宣告“今是而昨非”,从而也彻底告别了昨天的自己。事实上,作为文艺评论的定义非常明确:就是对“文艺”的“评论”,其中,狭义的批评更为重要,它要求评论者必须遵循鲁迅先生所说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坏处说坏,好处说好”,尤其要勇于“剜烂苹果”。

  现在的文艺评论之所以饱受诟病,盖因不少评论者仍不具备批评的勇气,习惯了“表扬和自我表扬、吹捧和自我吹捧、造势和自我造势”的评论模式。这种模式的形成,客观地讲,也跟评论对象有关。从心理学角度看,创作者都喜欢听“美言”,都希望评论家能“力挺”自己。不少评论家囿于各种主观因素或外部压力,往往不敢或不愿说真话,有的为了表现自己的“良知”,于是玩起“人前唱盛,人后唱衰”的阴阳脸把戏。文艺评论必须针对具体创作者的作品表态、发言,这就必然会涉及创作者的名利地位、价值评估,评论者对作品的批评常被作者认为是对他们个人创作水准、地位价值等的贬损或否定,因而甚至还会招来官司缠身。一些创作者也承认,评论的使命是去伪存真、臧优否劣,然而一旦批评到自己就难以承受,一触即跳,老虎屁股摸不得,这种“叶公好龙”式的态度,客观上也成为某些评论家言不由衷、假话连篇的推助器。试问,如此病态的文艺评论生态格局,又如何能对文艺创作起到舆论监督和理论支撑的作用?

  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是新时代创造文艺经典、攀登文艺高峰的前提条件和迫切任务,是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文艺经典创造是一个艰难、长期、曲折的过程,需要文艺家和评论家双方殚精竭虑的努力,呕心沥血的探索。需要创作者与评论者打破传统思维,勇于标新立异,积极大胆创新。应该看到,当代文艺百花苑中文艺作品虽然层出不穷,但经典的创造如滚石上山极其艰难。这就需要文艺评论家为之提供强大动能,真正成为文艺经典化进程的强大推动力量。在此过程中,文艺评论要力排不公正因素,成为文艺经典化的有效推手。当然,文艺作品能否成为经典,从根本上看,最权威的力量还是时间和读者,那些能够被时间和读者留住、能够被人们反复提起、阅读的文艺作品,才有可能成为文艺经典。

  推助文艺创作,攀登文艺高峰,有赖于文艺评论公信力的重建。这种公信力来自评论家真诚的态度。面对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文艺评论者要有敢说真话、褒优砭劣的理论勇气,应当带着“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不徇私情,敢于怀疑,勇于批评,这是文艺评论者进入文艺现场的牢靠抓手和有效路径。文艺评论者必须具备四个意识:一是主体意识,即文学批评集成要素及范式建构要服从批评者主体论述问题的需要;二是跨界意识,即不局限于文学学科本身,而涉及更多学科,如历史、美学、文化学、地理学、心理学等,开放批评的思想学术空间和批评范式建构,使文艺批评的力度更大;三是方法意识,即善于围绕文学创作、文学现象、文学思潮各种问题,借助各种批评方法的奥援,形成交叉火力,造成更强的气势;四是超验意识,即通过审思文艺创作的各种问题,提出评论者的价值观念,以预测和把控文学创作发展的未来,给创作者以明确的价值引领。文艺评论者作为文艺经典创造的推动力量和理论支撑,要努力营造一种远离功利影响、鼓励埋头创作的良性氛围,帮助创作者克服焦躁情绪,使他们真正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做好“慢工细活”,写出作品的生命力和情感的感染力,打造更多文艺精品,努力创造新时代文艺经典,不断冲刺高原并攀登高峰。

  (文中图片来源于影像中国,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周思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话剧《战“疫”2020》:植根现实土壤,讴歌民族大义(周思明)

  歌词创作融入时代发展洪流(周思明)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