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网页如上“来源:《中国艺术报》”,查看报纸报道,链接为: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history/20201118/index.htm?page=/page_2/202011/t20201118_516016.htm&pagenum=2)
“抗疫文艺创作应该分为两个阶段,就好像魏巍从抗美援朝前线回国后创作了《谁是最可爱的人》,经过沉淀,他又写出了长篇小说《东方》。”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湖北省文联主办的“中国抗疫文艺创作的家国叙事和传播策略”座谈会近日在湖北宜昌举办,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德祥在会上谈到,抗疫文艺创作现在已经进入第二阶段,和伴随着全国抗疫情境的第一阶段相比,负担着更多出精品的任务。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德祥
湖北省文联文学艺术院负责人蔡家园说,疫情开始后,他总想写点东西记录这场“大事”,因为一个偶然机会,他和武汉作家刘诗伟拿到了中央指导组宣传组的采访证,开始了“封城”期间46天的采访。两位作家在武汉三镇采访了数以百计的医生、护士、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公务人员和患者,长篇报告文学《生命之证——武汉封城抗疫76天全景报告》即将成书出版。疫情中在武汉生活、采访并写作的蔡家园对当时人们的情感情绪脉动深有体会。他认为,疫情发生与抗疫斗争自有生活逻辑,文艺作品的叙事逻辑不能违背生活逻辑,这样才会显得真实可信。抗疫主流叙事需要处理好胜利与挫折、成绩与问题、歌颂与反思的关系,不能违背常理。因为读者、观众会通过作品来理解家庭背后暗含的国家意识形态与历史渊源,中国的国家形象由此被构建。
湖北省文联文学艺术院负责人蔡家园
“《武汉伢》不是一首传统意义上的公益歌曲,准确地说,它是一首非常私人、单纯表达对故乡情感依恋的一首歌。”影视音乐制作人谭旋作曲的抗疫公益歌曲《武汉伢》入选了“学习强国”平台“全国优秀战‘疫’公益歌曲展播”系列优秀抗疫公益歌曲。和歌曲创作时间1月底拉开一段距离后,谭旋更能自观当时的创作理念。在创作这首歌时,他首先思考的是:“我应该以怎样的语气来说?”他给自己设立了一个“人设”:一个在武汉长大,却在异乡漂泊的游子。在写歌曲旋律的时候,谭旋以真诚的个人情感表达为基础,很自然地用中国的五声调式在钢琴上寻找小时候熟悉的感觉,比如童年做游戏时哼的小曲子、沿街叫卖的蒸糕师傅吆喝出的民间调调、烧烤摊上流浪歌手弹奏的上世纪90年代的流行歌谣。这些熟悉的感觉都在谭旋的脑海中一一闪过。谭旋说没有把《武汉伢》当作一首“大”歌去写,“不回避痛苦、也不刻意煽情”,由此和听众产生了情感连接。
影视音乐制作人谭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