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谱写全民抗疫的文艺之声(胡一峰)

2020-02-10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胡一峰 收藏

谱写全民抗疫的文艺之声

——试析当前抗疫主题文艺创作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爆发后,广大文艺工作者用文艺形式投入抗疫斗争,发起了一场主题文艺创作。连日来,抗疫主题作品数量不断增加,文艺门类从最初的诗歌、曲艺、音乐等逐渐扩展到美术、书法、戏曲及文艺评论等。各级各类文联、协会和文艺组织主动作为,引领、组织全国文艺工作者积极行动,创作出了大批文艺作品,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特别是中国文联、中国视协、中国影协、中国音协紧急组织影视、音乐工作者共同创作了主题歌曲并赶制MV《坚信爱会赢》,唱响了“万众一心共同抗疫”的强音。

【视频】《坚信爱会赢》(来源:优酷视频)

  “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文艺源于生活、诉诸人心,是强大的精神力量,也是助力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在我们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总是可以看到文艺工作者夙夜奔忙的身影,特别是当社会处于特殊状态时,文艺总是以其独特的形式凝聚思想、激励情感、洗刷精神、砥砺意志,发挥柔而韧的重要作用。这次主题文艺创作,让人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参与创作的,既有老一辈文艺名家,也有中生代“流量担当”,还有这几年崭露头角的文艺新秀,更有一大批地方文艺组织、院团和高校的普通文艺工作者以及文艺爱好者。他们的艺术造诣或有高下,作品水准可能有优劣,但绝大多数人以真诚之心、担当之志,投入创作之中,有一份光,发一份热,文艺组织、院校和媒体更是主动发声,有力地推动了创作和传播,谱写了全民抗疫的文艺之声。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主题创作主要依托互联网环境完成,网络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目前尚未见到完整统计,但以笔者所见,《中国艺术报》作为中国文艺界权威媒体,从1月27日开始,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陆续集中推出主题作品,成为人们从抗疫文艺作品中汲取精神力量的首选平台,对主题创作和传播起到强烈示范激励作用。“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艺术头条”“长江日报”“曲艺杂志融媒”“北京曲剧艺术中心”“星星诗刊”等微信公众号汇集了作品集中推出。“中国文艺评论”“江苏网络文艺观察”等微信平台积极刊发相关评论文章,及时地发挥了评论对创作的引导和匡正作用。

  抗疫主题创作正方兴未艾,不可否认,创作中确有些艺术粗糙甚至格调低下的作品,但更应看到这次主题创作的主流,大部分作品蕴含了鼓舞斗志、助力抗疫的创作初衷,而且,截至笔者撰写此文时,主题创作已渡过创作热潮初期,逐渐趋于有序、规范,优秀的作品越来越多。综观创作概括,可见若干主要特征,略述如下。

  其一,讴歌抗疫英雄,鼓舞必胜信心。讴歌英雄是文艺的天职。此次文艺创作中,讴歌奋斗在抗疫一线的英雄,成为最重要的创作主题。MV《坚信爱会赢》开篇即为“为了你我拼了命”,直抒胸臆地唱出了英雄气概。《战“疫”,美术家在行动》系列作品中,不论油画、中国画,还是水彩等,都不约而同选择了用画笔塑造以钟南山院士为代表的抗疫英雄形象。“中国艺术头条”推出的诗朗诵《英雄》(姜昆作词,周予援朗诵)热情讴歌人民子弟兵。“曲艺杂志融媒”发布了多部曲艺作品,发自内心地赞美了“逆行天使”的英雄事迹。笔者还从网上看到不少职业美术工作者、美术爱好者甚至中小学生,画了医护人员与病毒做斗争的作品,一些曲艺家或曲艺爱好者,用快板等形式表达对医护人员的赞颂,这一切充分表明,以艺术的形式歌颂大爱、奉献、忠诚、担当等高贵品格,鼓舞民众抗疫防疫的信心,是此次主题创作的自觉选择。还有的作品把笔触伸向疫情期间的日常生活,发掘防疫工作中的凡人壮举,并由此升华为对人生境界的反思。创作较早的诗歌《意志背后,站着胜利》(黄亚州)讲述“杨老伯”用退休金捐口罩:“在道德的楼梯上,我的腿关节/要与杨老伯,保持/同一个频率。”“陕西省音乐家协会”公众号推出歌曲《忠诚》,讴歌奋战在一线的防疫战士,并将其奉献的品格和情怀,概括为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实现了主题的升华。中国画《社区温情》(纪清远),描绘了戴着口罩的社区工作人员捧着一箱“红烧牛肉面”,骑着电三轮走家串户地发放,让人看了顿生暖意。这些作品,如号角,激励人们奋勇抗疫,也如暖阳,缓解疫情期间郁闷、沮丧的情绪,让人看到人间真情,感到胜利在望。

纪清远《社区温情》(中国画)(来源:中国美术家协会官网)

  其二,宣传防疫政策,助力社会治理。防疫知识的科普,防疫政策的宣传,对于战胜疫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科学知识和政策措施插上文艺的翅膀,更容易被人们接受,也更容易得到落实。此次主题创作中,很多文艺作品运用本艺术门类特有形式,普及防疫知识和宣传防疫政策。浙江曲艺家翁仁康等创作的曲艺说唱《雨过天晴》,囊括了戴口罩、洗手、不要聚集、不吃野生动物、不信谣不传谣、致敬“逆行天使”等一切防疫“硬核”措施和“走心”倡导,还提出“病毒听听蛮吓人,其实不要担心”,以及“团结一心风雨同舟雨过天会晴”的展望。京韵大鼓《在家呆着好》谆谆劝诫大家减少出行别添乱。岔曲《赞口罩》说“小小口罩自己挑,利己利人最稳牢,四方块儿笼罩四周遭,口鼻的前边把病毒阻挠”;快板《为逆行者点赞》说:“严防死守不等闲。家少出,门少串,微信拜年保平安。谣言不听更不传。”积极推动防疫措施深入人心。“中国评剧院”公众号发布的快板《战“疫”必胜》中还有“除了家里循环游,学习唱段解忧愁”之句,而“家里循环游”是疫情期间人们对“隔离”在家的调侃之语,也是以自嘲的方式提醒大家减少出门,助力防疫。抖音平台上除了有京剧及地方戏的短视频,宣传各地防疫措施之外,不乏“大号”创作的热门作品,比如“朱时茂”抖音号连续数天发布致敬白衣天使、示范口罩戴法、锻炼身体等短视频,受到网友好评。粉丝高达3300多万的“GEM邓紫棋”自弹自唱,套用以往春节期间脍炙人口的《恭喜恭喜》歌,呼吁大家戴口罩、勤洗手,获得点赞达到200多万。这些作品担当了疫情期间的宣传员角色,为防疫措施深入人心,变为大家的自觉习惯,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其三,聚力支持武汉,呼吁同舟共济。疫情从武汉开始,也在武汉肆虐。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时刻牵动着文艺工作者的心。在这次主题创作中,“武汉加油”成为文艺作品表达的共同心声。“中国艺术报”公众号发布的《来,感受下不服周的武汉人》,包括群口快板《武汉人的2020》、湖北大鼓《不服周的武汉人》、方言说唱《我在武汉》等一系列作品都生动体现了这一点。“湖北朗协”公众号发布的《致武汉人民》(刘汉俊)以长诗的形式,用普通武汉人的口吻,回应了有的人对武汉的误解、质疑和排斥,表现了武汉的悲壮和抗争,表达了共同战胜困难的信心。这首诗经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集体朗诵演绎,感人至深,堪称抗疫主题中的上乘之作。相声《万事如“疫”》则在幽默诙谐中号召善待武汉同胞,别具特色。漫画《热干面,加油!》充满童趣,在笑意中传递乐观和信任。诗朗诵《我,向人民报到!》(蒋巍)中说,以一叠声的“我来了!”歌颂各地医学工作者、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大学生志愿者、影视演员、外卖小哥、交通辅警“我们向人民报到”的果敢和担当。中国画《疫情就是命令》(孙鸿钧),刻画了拎着行李奔赴疫区的医护人员形象,在他坚定的步伐背后,“武汉我们来了”的红色横幅格外醒目,向世人昭示着血浓于水的同胞亲情,彰显“全国一盘棋”的社会凝聚力,以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进一步坚定了人们战胜疫情的决心。

孙鸿钧《疫情就是命令》(中国画)(来源:中国美术家协会官网)

  其四,多种形式合力,艺术特色鲜明。不同艺术门类有各自的特色,产生的效果也各不相同。这次抗疫主题文艺创作的艺术门类多种多样,艺术特色各有千秋。有的音乐作品发挥了抒情的艺术特色,“健康中国”公众号发布的《你有多美》,深情讴歌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有的美术作品以强烈的视觉感让人过目难忘,95岁高龄的漫画家李滨声的漫画新作《一战成功》,塑造了手持针筒的医护人员形象,画中人神情严峻、坚定,列队整齐,充满前行的动感,给人以力量。有的戏曲作品充分运用适合中国人的旋律配以新词,豫剧MV“抗疫版”《花木兰》《打不赢这一仗不把家还》就是如此,激昂慷慨,鼓舞士气,令人听后精神为之一振。在众多艺术门类中,曲艺发挥了“轻骑兵”优势,无论是创作速度还是数量,都占据了较高比例。曲艺家们以快板、大鼓、单弦、岔曲、相声、评弹等多种形式发挥叙事长处,讲述抗疫英雄事迹的同时,还突出曲艺的轻松、幽默特点,并及时吸收疫情期间在网上流行的词汇和段子,鼓励着人们以乐观的态度,参与到全民抗疫行动之中。格外值得一提的是,“屏对屏”的线上创作成为抗疫主题创作重要模式。前文提到的《致武汉人民》就是各位朗诵家各自在家用手机录好后合成的。24小时诞生的方言说唱《逆行天使》,由于参与创作者只能“宅”在家里,各自用手机录音后合成,群口说唱演变成了一台精彩的微型广播剧。同时,网络世界的素材也大量融入文艺作品之中。比如,“星星诗刊”公众号推出的诗歌《对面的》采用了网上流传的开窗唱歌的素材。另外,这几年广泛受到重视的文艺评论,也投入到抗疫洪流之中。中国文艺评论网开展“艺评战疫,文艺评论家在行动”主题征文(点击查看)并陆续刊发系列评论,推介佳作,批评调侃崇高、哗众取宠、丑化英雄等不良创作现象;《粤海风》杂志开展“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灾害叙事与人文关怀”主题征稿,倡议述评和分析相关文艺创作,为这次主题创作增加了评论的维度和理论的力量。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次抗疫主题创作,让人更加清晰地看到社会中特别是网络空间蕴藏的巨大文艺力量,也让人更加深刻地思考文艺助力社会治理的重要功能,这都值得我们认真总结。疫情终将平息,预计不远的将来,生活将恢复如常,但这次主题创作中涌现出来的精品,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文艺史上,继续给人以力量。

 

  (作者:胡一峰,中国文艺家评论协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副主编、编辑部主任)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名单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北京文艺评论公号:胡一峰|谱写全民抗疫的文艺之声

  胡一峰 | 从“抗疫”文艺看“互联网+”文艺的短板和前景——一份基于个人微信朋友圈的观察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