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次》这个纪录片的选题视角与立意都独具匠心。人生有很多第一次,通过一部纪录片把人生的各个“第一次”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无疑是一次对人生的回顾与反思。过去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民族一定要懂得反思才能迎来繁荣发展。由此看来,这部作品的立意与观念都非常超前。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4日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生第一次》以人为聚焦中心,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集中力量在“培根筑魂”上面做文章,有益于人们对人生、世界与社会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知。
培根铸魂
在人生哲理的意味上发人深思
《人生第一次》第三集《长大》讲述了公益志愿者康瑜教孩子们写诗的故事,表达的是一群孩子和诗之间的关系,也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偏远的大山里,诗歌激励了孩子们的心智,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拉近了他们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帮助他们增进对社会的理解,而且调和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集中,在被问及十年后想做什么样的爸爸妈妈时,有一个小女孩说道:希望未来的自己要做一个“自私”的母亲。通过老师的追问,观众才了解到,其实是她希望在外地打工的母亲能把更多的爱投注给自己。而当她通过手机视频把自己写的第一首诗读给妈妈听的时候,妈妈愧疚地流下了眼泪,并说了一句“女儿,妈对不起你”。此刻,母女二人真挚情感的交流达到了和谐一致,而这正是诗所起到的作用。
在《长大》这部作品中,诗促进了人和人之间的理解,也体现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处。在以前,这些关系对于孩子们来说只是一种不自觉的状态,但写诗的信念和诗的启蒙,令他们的智慧、情商和智商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种变化在他们以后成长的道路上将非常难能可贵。《人生第一次》这部纪录片不仅在人生哲理的意义上发人深思,对教育学也有所启迪,对诗学研究和文学培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青年节视察北京大学时曾精辟指出,历史要前进,改革要深化,当然也包括文化艺术要繁荣,“离不开哲学精神的指引,离不开历史镜鉴的启迪,离不开文学力量的推动。”《长大》这部作品讲述的绝不仅仅是几个小学生的长大,对观众的成长也有着积极的影响,让他们明白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应如何更和谐地处理人与文学艺术、人与自然社会、人与他人的关系,这样就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民族素质,真正达到培根铸魂的目的。
真实感人
引领中华民族走向高远的人生境界
《人生第一次》记录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普通百姓的真实生活,他们的光芒也在清晰可见的变化中得到了彰显。第六集《进城》记录了云南曲靖的王银花从家乡到上海打工时的点滴故事和心理变化。在家乡时,王银花或许闪不出“金花”,但当她来到繁华的大城市上海,她眼睛里的光通过镜头和画面表达出来,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真实而感人。
当前电视文化生态环境尚处在需要进化的阶段,过度娱乐化的内容过多,人文含量丰厚的内容比重不够,从一定程度来讲文化生态是失衡的。而《人生第一次》这类纪录片的出现,对目前文化精神产品失衡的状态起到了调控的作用。比如在《长大》这集中,一位孩子这样写道:“但我不会把风变色的秘密告诉你”。当听到孩子们写出这样的诗,我知道他们心头的锁被打开了,这诗句多么富有想象,多么天真浪漫,而又多么的智慧甚至有几分狡黠。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生龙活虎的长大中的儿童的形象,恐怕比很多艺术片处理得还要好。
守正创新
以生动细节自觉探寻人类精神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让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同时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展现特殊的诗情和意境。”这是习总书记对中国当代文艺工作者寄予的厚望,也是新时代和人民的呼唤。
习总书记所讲的“让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这其中广大指的是空间感,深远讲的是时间感,要求文学作品要有历史感,要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走。而《人生第一次》很好地践行了这一点。比如《进城》这部作品里,曲靖驻上海劳务工作站的刘增雄一心希望乡亲们能够开拓眼界、脱贫致富,他放弃了自己小家的欢乐,为了大家的幸福而奔波,他就代表着最先进的方面,就是文学作品需要前进的方向。
中国纪录片的道路正是守正创新之路,具体的方法就是要追求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优秀的纪录片从来不是单一的纪实思维,而是必须以纪实思维为本,辅之以巧妙的审美思维,这样才能够有丰富的细节发现、生动的人物刻画,而只有把这两者相结合才会产生艺术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人生第一次》这部作品正是通过描绘一群普通人为了生活不断努力奋进的故事,以真实为蓝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都藏而不露地表现了出来。
另一方面,好的作品要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度去探寻,使其走向真善美,抛弃假恶丑。具体的办法还是遵循习近平总书记讲过的两句话:“面对生活之树,我们既要像小鸟一样在每个枝丫上跳跃鸣叫,也要像雄鹰一样从高空翱翔俯视。”这句话体现在《人生第一次》中,就是创作者采用蹲守拍摄的方式去捕捉普通人的“人生第一次”当中最美妙的音符、最感人的舞姿、最生动的细节。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片中镜头呈现出来的都是最生动的内容。
进一步来讲,如果这部作品能够把“人生第一次”的生动细节纳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潮流中,去进行哲学的观察,使其具有一种自觉探寻深度和高度的创作思维,将会呈现更好的效果。
(作者:仲呈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