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更响亮 正能量更强劲(张德祥)_家园_家园艺见_中国评协_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
核心阅读
正是在对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持续提炼和表达中,新中国文艺锻造出自己的鲜明审美特征和重要精神价值
新中国文艺反映中国人民建设国家、追求幸福生活的艰苦奋斗历程,为我们留下记录社会变迁的壮丽画卷
新时代文艺气象一新,文化自信的底气鼓起文艺的精神风帆,在文艺作品中能感受到自强不息、奋斗进取的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感受到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与鼓舞,感受到新时代文艺主旋律更加响亮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70年新中国文艺生动体现这一观点,她抒写中国人民伟大实践,凝铸中华民族精神品质,承载中华民族精神向往,持续发出时代强音,凝聚亿万人民的力量。可以说,奏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始终是新中国文艺的显著品质,也是它凝聚民族精神、引领时代发展的关键所在。
高扬爱国主义为英雄精神礼赞
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挺起民族脊梁、唤醒民族精神、高扬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主题在新中国文艺中得到充分表达,成为新中国文艺最鲜明的精神气质。电影《英雄儿女》《上甘岭》、长篇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等作品表达中华儿女不畏强敌、英勇战斗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英雄主义精神,从诞生之日起,就深刻感染读者观众,几十年来已成为经典,激扬一代代中国人的热血豪情。
“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最后胜利,建立新中国,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唤醒了中国人民反抗压迫、斗争到底的英雄主义精神,迸发出巨大的革命力量。无论是以方志敏《可爱的中国》为代表的革命烈士留下的感人篇章,还是描写中国革命历史的优秀作品如长篇小说《风云初记》《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红岩》《红旗谱》、电影《平原游击队》《地道战》、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等,无一不激荡着充沛的英雄主义精神。这种精神鼓舞着中国人民创造历史。
电影《地道战》剧照
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作为新中国文艺重要的精神内涵,在今天面临深化表达、创新表达的挑战。对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在当下社会的新表现新特征,要及时捕捉、准确提炼;对一些大众文艺作品中出现的解构英雄、虚无历史的不良倾向,应予以辨析纠正。近年来,电视剧《长征》《亮剑》《激情燃烧的岁月》《突出重围》《士兵突击》、电影《战狼Ⅱ》《红海行动》《流浪地球》《古田军号》等,都在观众中产生广泛影响,使人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受到英雄人格的感染,获得爱国主义精神的启迪。可以肯定地说,新中国文艺歌唱祖国、礼赞英雄的主题永不过时,塑造英雄形象、凝聚民族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的使命,也永远在肩。正是在对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持续提炼和表达中,新中国文艺锻造出自己鲜明的审美特征和重要精神价值。
聚焦社会历史为奋斗人生呐喊
新中国的历史,是从一穷二白走向繁荣昌盛的历史,是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接力奋斗的历史。新中国文艺反映中国人民建设国家、追求幸福生活的艰苦奋斗历程,为我们留下记录社会变迁的壮丽画卷。长篇小说《青春万岁》《百炼成钢》《三里湾》《创业史》《山乡巨变》《平凡的世界》、诗歌《西区列车的窗口》《向困难进军》、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电影《李双双》《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创业》、戏剧《龙须沟》《朝阳沟》、油画《千年土地翻了身》等作品,表现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人们为实现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的故事,展现人民创业干事的劳动积极性。这些作品最大特征是捕捉到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只有在主人翁身上,才能爆发出这样一种不畏困难、甘于吃苦、互助合作、团结协作的劲头。社会主义制度点燃“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奋斗激情,激发中华民族掌握自己命运的雄心壮志。
董希文 《千年土地翻了身》(油画)
可以说,在中国文艺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期的文艺能够像新中国文艺这样把中华民族的青春激情、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民族团结的情怀以及民族复兴的志气表现得如此酣畅淋漓。改革开放以来,表现新中国艰苦奋斗、艰难创业历史的作品依然络绎不绝,像电视剧《开国领袖毛泽东》《铁色高原》《戈壁母亲》《国家使命》《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最美的青春》等,为那些曾经为共和国建设献出青春、献出生命的无悔人生立传,为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立传。“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也是新中国文艺主旋律的重要音符。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解放,文学艺术前所未有地活跃,各种各样的艺术主张也百花齐放。文艺多样化格局形成,满足人们对艺术的多样化需求。但多样化中仍然能够感受到一股强劲的主旋律,那就是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精神在文艺中的表达。《乔厂长上任记》《沉重的翅膀》《人生》《新星》《外来妹》等一系列作品思考社会改革问题,关注现实变革中人的命运,启迪人们如何在变革大潮中作出正确价值选择。市场经济大潮确实对社会价值观构成冲击,同时应当看到,许多作品坚持严肃的艺术态度,坚持正确价值观,像《渴望》《走过柳源》《苍天在上》《大雪无痕》《任长霞》《杨善洲》《人民的名义》等,传达反腐倡廉、惩恶扬善、奉献社会的主题,弘扬人间正气,彰显美德力量,受到观众青睐。这些作品既是对现实的捕捉与反映,也是对现实的思考与回答。它们的广受欢迎说明,主旋律可以而且应当通过艺术形象展现强大精神感召力和感染力。
坚定文化自信为中国精神立传
市场经济发展及经济全球化进程,影响当代中国的文化生态和文艺创作生产。一方面是文艺创作更加多样化,文艺市场得到极大丰富和活跃,另一方面也出现一些唯市场化、泛娱乐化以及崇洋媚外等不良倾向。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强调“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指出“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新时代中国文艺指明方向,极大鼓舞艺术家的创作热情,近些年涌现出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唱响主旋律,积极发挥文艺的引领作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聚焦深得民心的反腐败斗争,引起收视热潮;《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最美的青春》《大江大河》等再现新中国几代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奋斗历史,唤起人们对奋斗者奉献精神的敬仰之情;电影《湄公河行动》《战狼Ⅱ》《红海行动》表现中华民族坚持正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担当精神;科幻大片《流浪地球》渗透中华文明古老的同舟共济观念,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选择;电影《古田军号》《攀登者》回望我们走过的历史足迹,展现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攀高峰的气度和志向,令人振奋。总之,新时代文艺气象一新,文化自信的底气鼓起文艺的精神风帆,在文艺作品中能感受到自强不息、奋斗进取的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感受到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与鼓舞,感受到主旋律更加响亮。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剧照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一个时代文艺的主旋律,一定和一个时代的主题与精神息息相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时代的奋进主题,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这一切必然投射到文艺领域,鼓舞广大文艺工作者继续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艰苦奋斗、改革创新精神,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些都必然凝聚为崇高的美学精神,体现为真、善、美的追求,在我们的文艺作品中闪闪发光。中华民族的壮阔历史期待文艺的非凡书写,期待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史诗性作品激励人们开拓奋进,期待新中国文艺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
(作者:张德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