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飞速发展的时代与不断重构的“自我”(李云雷)

2019-09-10 阅读: 来源:文学报 作者:李云雷 收藏

飞速发展的时代与不断重构的“自我”

——70后作家的心灵与命运

  70后作家从1990年代中后期进入文学界,到现在已经20年了。20年间,他们从当初文学的“新生力量”,已经成长为文坛的“中坚力量”。现在70后作家已经占据了重要文学刊物的半壁江山,也有一些70后作家推出了重要的长篇小说,在文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与此同时,他们置身其中的中国文学界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为他们的成长与“经典化”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变化之一是网络文学的崛起。20年间网络文学从无到有,到蔚为大观,已经改变了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但70后作家大多没有加入网络文学创作,而仍延续着“新文学”或“纯文学”的传统,坚守着自己的文学理想,他们的创作在网络文学的视野中是所谓“传统文学”,这固然有着轻蔑与意图超越的因素,但如果从长时段的历史来看,70后作家可以说是处于“纯文学”与“网络文学”夹缝中的最初一代作家,他们的理想主义让他们的坚守带有悲剧色彩。

  变化之二是市场机制的出现。市场经济在1990年代初出现,对于中国是一个新事物,也对文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市场机制不仅影响着文学的生产、流通、接受等外部环境,也影响到文学的内在评价标准。什么是文学,什么是好的文学?在单纯的市场逻辑中,只有能够畅销的文学才是好的文学,韩寒、郭敬明等80后作家的异军突起便借助了无坚不摧的市场逻辑。但文学作品不是简单的商品,而是一种带有审美意味的精神产品,这样特殊的商品如何进入市场?可以说至今我们仍在探索之中。但70后的创作处于市场机制带来的最初震荡时期,这对他们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变化之三是文学位置的改变。在1980年代,中国文学在社会领域中处于先锋位置,那时文学一方面通过率先提出并讨论社会与精神议题,引领社会进步的潮流,另一方面也对文学自身的形式、语言、叙述方式进行探索,拓展了文学的表现能力。但进入1990年代之后,伴随着大众文化崛起,文学在整体社会领域中的位置迅速边缘化,在影视、网络等强势媒体的压力之下,文学只能固守一隅,这为70后作家的成长造成了重重阻碍。

  这种种不可预料的重大变化是70后作家的成长背景与环境,如此巨大的变化可以说是“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史上所没有的,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与50后、60后作家相比,70后作家身上延续了他们的文学理想,将文学视为一种精神或美学的事业;但是另一方面,70后作家普遍接受了高等教育,这让他们的知识更加丰富系统,但在社会阅历与人生经验上他们不比50后、60后作家更加曲折、复杂与宽广。而与80后、90后作家相比,70后作家则经历过物质匮乏时代,大多是非独生子女,没有受到社会与家庭过多的关注与宠爱;但是他们也不像80后、90后作家普遍受到大众文化与消费主义的影响,并不将文学视为娱乐、消遣之物。在多个层面的意义上,70后作家可以说是 “过渡的一代”或者“独特的一代”。“过渡的一代”是指在70后作家身上,既有50后、60后作家的理想气质,也有80后、90后作家的务实品格,在文学的气质与观念上有一种 “过渡”性质;“独特的一代”是指70后作家的经历与经验是独特的,无法复制的,他们置身于巨大的文化断裂带之上,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内心世界都经受了巨大的冲击,而他们的作品也正是在这种独特的环境中所绽放的花朵。

  改革开放40年,中国一直处于飞速发展与剧烈变动之中,在经济层面中国已飞跃至世界第二,但是在内心层面,我们这一代人每一个人都处于心灵的动荡之中,相较于十年前、二十年前、三十年前,我们的日常经验与内心生活已经发生了天翻覆地的变化,我们的自我认知与感觉也处于剧烈的变动之中,我们需要不断打破旧的“自我”,重构新的“自我”,才能适应新的生活方式与生活节奏,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会遇到的现实与内心问题。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自我重构带来的不是仅有痛苦,也有欢乐与欣喜,正是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我们每一个人。中国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我们的生活是变得越来越好而不是越来越坏了,我们心灵的动荡只是来自于对飞速发展的不适应,来自于内在自我的断裂与冲突,如果从前人或后人的眼光中来看,或许我们正处于他们梦想的境界之中,我们的自我分裂与挣扎,在他们看来,可能显得有些矫情或“身在福中不知福”,但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感受是真实的,我们的矛盾与裂变也是真切的,并没有因为中国或我们的生活在变好而消失或不存在了。对于将来的人们来说,了解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眩晕或不适感,以及精神上的痛苦与分裂,可能会更加丰富他们对历史的认知,而对于70后作家来说,或许更重要的是留下最真切的生命体验,留下作为“历史中间物”的我们这一代人丰富、复杂而微妙的内心生活。

 

  (作者:李云雷,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文艺报》新闻部主任)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把主题性创作推向艺术高峰(李云雷)

  在实践中推动精品创作(李云雷)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