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与当代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也是有目共睹的。传统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因为时代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变化,也有着不同的发展。因此,就传统文化的内涵而言,它在每一个时间段上都各有特点,也各有差别。这之中有传承,有发展,形成了传统文化一脉相传的文化基因。但是,就其内在的表现来说,它每一个时间段的不同,都表现了时代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正是每一个时间段的时代特征。在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革中,由于西方文化的传入、渗透、交融,导致了中国文化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根本性的变化,这就出现了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承与发展的问题,出现了时代流向中的改道,而有些是根本性的改观,或者是革命性的颠覆。这些都为20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人们有目共睹。
当代的生活方式与过去相比完全不同,却保留了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重要的内容,这就是“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与“当下生活方式”之间的关联。比如说现在我们依然在过春节,在节日中仍然有着团圆的共同努力;还在贴春联,春联中仍然是满满的吉祥话语,可是,除了这些具有符号性的特征之外,实际上现在的春节和过去有着很多的不同。今天的很多节日也和过去表现出了不一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但是,人们并没有忘记这些节日的文化意义,比如清明和端午。今天,人们过节的很多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变化,这些节日可能已经成为一种人们难以忘记的文化符号,所以,人们并没有因为社会的变化而放弃对这种符号的尊敬和传承,人们依然传承了这样一种具有符号性的文化内容,包括关联的生活方式。
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与生活方式关联的一些具体内容,在今天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书法和中国画等。这种变化是显然的,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依附于当代艺术教育以及当代社会发展所出现的一些基础方面的问题,正改变了人们的文化态度和欣赏习惯,可是,传统文化中依然有很多丰富而宝贵的内容正成为我们今天需要正确对待的。由于时代的发展,尽管它们已经被边缘化,已经成为文化主流中的一些特别的内容而被供奉在博物馆中,其中一些精致的文化内容以及所代表的中国文化中的一些重要的方面,都是人们基于血缘和亲情而不愿意放弃的。也有一些文化人在坚守,在传承,但他们所面对的正是一个无比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而他们扎根于此。在这样一种状态下的文化传承,可以看到像甲骨文这样特别的个案,在今天甚至有像美国的公司还在用甲骨文来取名Oracle,甚至还有像陈楠博士这样的艺术家把甲骨文做成一种标准的电脑字体,这正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具有符号性质的一些精英的文化内容,正成为可以借鉴、可以传承、可以发扬、也可以光大的一些重要的内容。这也是我们可以看到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与当代文化发展、当下生活方式之间的一种特别的关系。
古代文化中一些符号性极强的内容,像甲骨文这样具有神秘感的文字,包括它们的结构等等都是今天的绝学。人们并没有因为它是绝学而疏远它,正好像人们看到恐龙化石那样,会以另外一种态度去审视它,或抱着好奇心和考古的心情而亲近它,希望能够在远古与今天之间建构起一座桥梁而能够通过对话来实现当下的意义。而基于此的创新设计,又好像人们在博物馆中摆放那些甲骨文或恐龙化石那样,希望它们散发的信息能够为走到它面前的观众所接受、理解,哪怕是激发出其无边的想象。这种基于传统文化的创新型设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代生活方式中对于传统文化的特别的关系,以及数字化时代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可能正需要那种远古的文化内容,来填补文化发展中形成的历史沟壑。
甲骨文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火的发现与文字的发明是人类发展史中的两个重要的标志。它们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以及在地球上的地位,是人类在文化史上的一种独特的贡献。这种贡献的创造性的内容正在于人的智慧通过积累而把一些专门的内容在生活中表现出来,从而促进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文字正是基于记录和传播的意义,把一种个人的记号转化为能够为别人理解和认知的符号,从而进一步推向公众的发展,而成为大家所共同遵守和共同认识的一种符号,从而也带动了各方面的交流。基于这样一种文字的表述在功用上的意义,从甲骨文开始,或者从更早一点的原始的刻画符号开始,它们所传达的一些基本的内涵正成为人们所看到的符号性质的关键。自夏商周以来,中国文字的发展突飞猛进,在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承担了重要的责任,有着特别的意义。因此,人类自有历史记载以来的文字的表达,正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又一个的标志性的节点。
基于博物馆的公共性特征,博物馆会利用文字来达到自己服务于公众的目的,而这个目的就是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交流。在博物馆与公众的交流中,文字承担了重要的责任,而文字在博物馆中除了一般性的内容的意义之外,其设计也会表现出其特别的方面,字体的美观,包括字的大小、字距和行距的大小等等,不仅会表现出设计者的艺术水平和风格,还会表现出民族的风格和地域的特征。
而与文字关联的一些历史和艺术品作为博物馆的珍藏,虽然所表达的是以文字内容和文字的美所构成的一些基本方面,但是,这样一种特别的收藏却自成系列,表现出与之相关历史中的特别的价值。所以,在各国的博物馆中都有些像碑刻等一些与文字关联的藏品,这些藏品的重要价值就是因为文字的存在而表现出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因为这些文字或者直接指向于某一个时代或某一个时期,或者直接表述了某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或者关联了某些特别的历史内容。因此,同类的或相似的文物,有文字的存在与没有文字的存在,其历史价值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同样是一块北朝时期的画像石碑或金铜佛像,如果上面没有文字,那只能通过艺术风格来判断其大致的时代;如果有明确的纪年文字,那就可以作为考古的标准器,或者可以明确地关联到同一年代或同一时期的诸多问题。显然,有没有文字的存在,其价值是不一样的,包括在一些石窟壁画,还有众多的古代书画。而文字的内容中包括有年款和没有年款也是完全不同,王羲之的《兰亭序》中因为有“永和九年”,从而带动了这一时期的墓砖的收藏,有“永和九年”的价格要高出“永和八年”的许多。因此,在考古发现的过程中,人们会千方百计地寻找那些文字的存在,它们对于整个墓葬的墓主人的时代和身份的认定都非常重要。2015年在江西发掘的汉代海昏侯墓,很多考古工作者日日夜夜工作和厮守在那里,精心去寻找其中的一些实物证据来确定墓主人的身份,最后是通过一枚印章来确认了墓的主人为汉废帝刘贺。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文字在博物馆和文物考古中的重要性。
博物馆中的文字研究以及文字研究在博物馆中的利用,是十分重要的问题。这种研究一方面表现出对藏品历史和艺术价值发掘的意义,另一方面是在展览中呈现出研究的具体成果,让公众更好地了解其藏品的内涵。而与之相关的是作为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利用,其诸多形式都可以在设计中得到转化,因此,利用博物馆这一平台来发掘文化资源,以服务于当代文化和创新设计,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陈履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原国家博物馆副馆长、上海美术学院教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