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通变之途: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产业》: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的见证和推动(何美)

2019-04-18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何美 收藏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如何敏锐把握近20年中国电影产业和时代格局通变,总结产业化改革的来路与规律,解答电影发展拐点、低谷与寒冬说等近忧远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新书《通变之途: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产业》,对此做出权威解答,成为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20年的重要见证,并拉开了“清华新闻传播文丛”的出版序幕。

  该书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突出的现实针对性。世纪之交陷入谷底的中国电影如何救亡图存?生存下来如何发展?迈入电影大国,如何迈向电影强国?穷则思变,居危思变,中国电影产业的通变之途实践着中华古典智慧,也呼应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典故。中国电影曾长期被视为“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宣传武器”,但成功破除“以领导为导向、以政府为市场、以获奖为目的”的创作误区,务实发展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首先得益于中国电影改革带来了观念上的解放,还有以《电影产业促进法》颁布实施为代表的纲领性、基础性政策法治保障,形成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产业的局面。以该书为代表的相关产业研究并非犬儒主义式面对中国电影和电影产业的问题,不仅看到了危机还给出了答案,建立起理论批评界、管理层、观众、市场的理性对话空间,充分肯定了电影市场化改革的巨大成就,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规律和趋势做出准确判断,并前瞻思考行业发展的后坐力。

  该书具有鲜活的行业价值和鲜明的研究教育意义。该书系统完整地反映了市场化改革以来的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概貌。开篇提出了中国电影发展战略的八大路径,结语指出了从电影大国走向强国的三个距离与新的目标。中间按照编年方式的16章构建了完整的产业分析框架,明确了行业主要指标,体现了科学的方法论。数据准确权威,分析有理有据,对策展望有的放矢。全书18章几乎都与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同步,从2002年开始逐年撰写《年度中国电影产业备忘》刊载于《电影艺术》,在中国知网的下载量均不少于千次,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教育意义;收入每年出版的《中国文化发展报告》(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报告》(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年鉴》等,影响更加扩大。并自2005年起关注产业链向新媒体延伸,认为电影是娱乐产业的发动机;自2007年起增配影院和银幕数增长曲线图、世界主要电影市场票房排名等图表,坚持可视化研究;并持续关注艺术电影、动画电影和人才培养、电影文化普及等。这种研究学养和创新识见也体现在尹鸿近十年刊载于《当代电影》的《年度中国电影创作备忘》和2014年主编出版的53万字《世界电影发展报告》等。

  该书具有厚重的历史价值和跨学科的理论意义。该书坦承中国电影是个“雷声(影响力)大、雨点(票房即直接经济价值)小”的行业,而且一直处于内需型而远非全球性文化产品的窄窗口发展模式,但始终乐观坚信其成长空间和潜力充满想象。尹鸿等继续深入“文化产业学”的学科体系研究,思考经济学、管理学和文化创意学科群的理论和方法共性以及基本研究范式。长期以来,电影、美术、音乐等文艺论述偏重艺术史和作品分析,很少有从产业角度来研究的历史。此书不仅回答了中国电影产业20年历史是什么,还深入回答了历史为什么会是这样、将来又将怎样的深层问题。例如从早期贺岁档到暑期档再转至近年来春节档的火爆,档期对电影的影响不仅在于何时用何种方式投放什么电影,而且在于何时用何种方式生产电影,体现以销定产的规模生产策略。从国营到华谊、博纳等民营再到互联网电影公司等,从动作片到喜剧片到奇幻片再到科幻片,从非常态转入新常态,该书一方面彰显微观经济学原理,另一方面丰富宏观管理学水平。以该书为代表的一批产业研究成果,是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20年的重要见证和推动力量,亦可资音乐、网络文艺、广播电视和报刊等文化艺术行业借鉴。

  《通变之途: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产业》出版后,在新书座谈会上,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张宏,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丁亚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会长陆绍阳等专家学者们认为这一重要文献是从事电影产业教学、科研和实践工作的得力助手,是电影研究、艺术管理、文化产业等专业的必读书目,是政府、业界、学界和公众了解电影产业发展态势的重要窗口。变而通则久,在温故知新的历史节点,基于电影理论批评、电影史研究和产业实践、报刊传媒的同时同步、互文互动,基于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产业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基于尊重电影艺术、市场规律和推动创新发展的“通变之道”,未来还需坚持发展的思路:发展中的问题,需要继续用改革的方式来解决,以期维系改革的“红利”,走出拜金主义、拜物主义、拜技主义的迷失,从市场强大走向创作强大,用影像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让电影创作和研究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而国家整体文化产业政策和社会政治文化氛围的提升,更将成为电影发展的肥沃土壤。

 

  (作者:何美,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网络信息处处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名单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地球最后的夜晚》争鸣:艺术好评PK市场差评

  近期印度电影:为女性发声(何美)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