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守正创新:实现中华美学的新作为新发展(杜学文)

2019-03-12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杜学文 收藏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华美学要在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实现新作为,取得新发展,必须守正创新。所谓守正,就是要坚守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体系与方法论,从解决中国改革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维护与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动民族复兴伟大目标的早日实现。具体到美学领域,就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彰显中华文化的美学观,针对人们审美的新要求,创作适应时代的艺术精品、高峰之作,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支撑、价值引领与审美启迪。所谓创新,就是要积极地吸纳借鉴人类发展进步中于我们有益的元素、方法,扬弃那些落后于时代的僵化保守的成分,形成民族进步新的活力、生命力。具体到审美领域,就是要在继承中华优秀美学传统的同时,不断地吸纳、借鉴他人的优秀成果,推动中华美学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中华审美呈现出新的、与时代要求和人民期望相匹配的活力、创造力。

  在人类发展进步的历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由于其所处地理环境、经济社会条件的不同,生产生活方式也多有区别。相应地,在审美领域也表现出相异的特点。以建筑而言,欧洲地区山多石厚,多以巨石为基本的建筑材料。而在欧亚草原,由于游牧民族的流动性大,定居不易,多为可以随时拆装的穹庐式帐篷。而在中国的中原地区,土厚水深,农耕发达,其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表现在美术与雕塑方面,早期的欧洲地区,充分发挥了石质材料丰富的优势,其作品多为石雕。而在中国的中原地区,则是土木优势见长,作品多为土木材料为主的泥塑。欧洲最早得到发展的是地中海沿岸地区。由于需要适应海洋环境,必须掌握航海技术,对风力、潮汐、气候、季节、天象等的规律要有比较深入的研究领会。其思维方式强调辨析、科学。表现在审美方面,强调透视、光线、摹仿,是一种以“求真”为美的审美追求。而在东方,特别是中国的中原地区,自然条件相对优越,人们通过耕作可以实现比较充裕的生活。相对而言,有更为充足的时间来享受生活,感受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其作品突出了人的内在需求,强调简洁、表意、人与自然的同一,是一种以“得意”,即意象为美的审美特征。这些不同,从其本质来看,各有优长,均为人类创造的艺术财富,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与情感内涵。

  尽管不同的地区,其审美特色各有区别,但要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并不容易。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坚守自身特色的同时,不断吸纳其他地区的文化元素,突破既有的程式,形成新的审美规范。以中华审美而言,其发展坚守了自己基本的审美准则。如艺术的教化意义,人与时空自然相统一的追求,简洁为美的风格,含蓄的意蕴,节制的手法等等。但是,如果只执守在已有的基础上就很难突破创新,生命力将逐渐萎缩。中华文化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开放与包容,对外来文化采取积极的态度,才能够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佛教的传入,使中国建筑的面貌发生了变化,石雕造像大量出现。绘画的材料如颜料的改善,使其表现手法、效果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如“晕染”法的传入,使作品,特别是人物的表现变得更为立体生动等等。近代以来,诸如油画、话剧、电影等外来艺术的传入,大大拓展了中国的审美可能。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资源是科学与民主。相应地,在这一带有“启蒙”意义的潮流中,中华审美发生了新变化,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不仅新文学出现,且其他领域的艺术也表现出更为丰富的姿态。在绘画方面,新版画运动、油画的传入等对既有的绘画艺术产生了强大冲击。中华审美的现代化在历史的涌动中迈开了革故鼎新的步伐。

  欧洲地区的艺术创作自有其特点,在审美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受一神教基督教义的影响,文艺复兴之前的艺术多表现基督教题材,在内容上宣扬基督教义,体现基督教为基础的价值观。其绘画重视透视法、阴影描画法等。文艺复兴以来,特别是十五六世纪以来,随着传教士来到东方传播基督教义,东方,特别是中国的科技、文化、艺术也传到了欧洲,并产生了革命性影响,诱发了启蒙运动。人本主义的兴起,对艺术与审美产生了重大影响。重视人的表达、重视自然的美、重视对社会现实俗世生活的表现成为潮流。工业化的推进,至上一个世纪之交,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艺术审美产生了重要影响,催生了艺术的新变。其表现就是影响至今的现代艺术盛行。这与欧洲艺术积极地吸纳东方艺术,主要是中国与日本的艺术营养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以绘画为例,现代艺术最具代表性的画家如塞尚、梵高、毕加索、莫奈等无不是借鉴了中国绘画的技法、营养而成为一代大师。正是他们对东方艺术的吸纳,才使欧洲绘画发生了革命性变革。

梵高《星夜》

  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不论中国的艺术,还是欧洲的艺术,在借鉴别人创作经验的时候,并没有使自己成为“别人”,而是成为更具创新性与生命力的“自己”。中国画并没有因为借鉴了油画的技法成为油画,而是拓展了中国画的表现可能。欧洲的油画也没有成为以“线”“意”为主的中国画,而是由于对线的运用、意的表达使欧洲传统油画的表现领域得到了拓展。他们的价值表达也没有发生颠覆性改变。尽管在艺术表现上显现出许多不同,但其基本价值观仍然是民族的。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就是,艺术审美的新变总是与一定时期的社会需求相吻合的。它既是对这一时代社会生活的表现,也为解决这一时代的社会问题提供精神支撑。启蒙运动的出现,对欧洲艺术最突出的影响就是倡导人的独立。人不再是神的创造物、附属品,而是具有自由意志、创造活力的独立存在。上世纪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乃是中国走出传统社会,实现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在文化及艺术领域的反映。

  对人类艺术与审美历程的简略回顾,就是要说明,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其艺术的发展进步必须基于这样几点:一是要继承优秀传统以立本守正;二是要借鉴外来文化以革旧创新;三是要解决现实问题以增强艺术的生命活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审美经过了又一个引进、借鉴、吸纳的探索时期,正处在构建能够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审美范式的关键时刻。我们应该坚持守正,不断创新,使中华审美实现新时代的新发展,作出新时代的新作为。

 

  (作者:杜学文,山西省作协党组书记、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名单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玄武近作随想:将所遇万物打磨出微光(杜学文)

  四十年来小说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走向(杜学文)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