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一个现实背景。思考中国当代海洋诗歌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正是理解新时代语境下中国当代文学现实状况与未来趋势的题中应有之义。
所谓海洋诗歌,即是指以海洋为观照对象、书写题材和表现主题而创作出来的诗歌。一般来说,海洋诗歌主要包括这样几个类型:描述海洋自然风光的诗歌,如普希金《致大海》、林莽《绿色港湾》等;以海洋为空间背景,展示人类的生存状况和精神世界的诗歌,如杨炼《海边的孩子》、舒婷《双桅船》、雷抒雁《海的向往》、大解《大海》、西渡《为大海而写的一支探戈》等;以海洋为诗情抒发和思维扩散的原点,对世界历史进程、文明发展脉络加以宏观审视和深度反思的诗歌,如艾青《面向海洋》、昌耀《划呀,划呀,父亲们》等。文学是人学,海洋诗歌尽管始终离不开对海洋的书写,但最终是为了通过海洋这个独特的对象而折射人类精神现象,展现人类的命运遭际和心灵世界。因此,在上述三类海洋诗歌中,占据主导位置的是第二种。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歌中,海洋诗歌所占的篇幅是极其小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长期处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体制和格局之中,古人与土地河川的交往甚密,而与海洋打交道的机会并不多。海洋很少作为一种独特的存在空间和审美对象,而纳入诗人的艺术表达之中。近现代以来,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国人观照世界视野的不断打开,海洋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和具有的地位日益凸显,海洋诗歌的篇幅也随之增多。比较来看,百年新诗中的海洋诗歌,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都是远远超过古代的。而今,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立,海洋与中国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海洋诗歌的篇幅将会不断增多。同时,与新时代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国情相一致,当代海洋诗歌还将呈现出新的风貌,体现出新的艺术特点和美学优长。
以海洋为媒介和对象,进行历史吟唱的诗篇将层出不穷。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和平、财富与文化交流之路。从海上丝绸之路上,可以窥见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流变史和对外交流史,所以有人指出“海上丝绸之路也称为陶瓷之路、香料之路,也是文化传递的路线”。不过,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尽管中外之间以海洋为通道而进行的文化交流和经济贸易时有发生,但这毕竟不是最主要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形式。海上丝绸之路所潜藏的文学意义并没有被完全激活,其间所携带的独特诗意特性也没有被历代诗人所充分意识到。中国古代的海洋诗歌数量有限,或许与此有关。而今,随着海洋这一地理空间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以海洋为纽带而展开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将会被更多人重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所体现出的重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意义,势必将促使诗人们对历史悠久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进行重新审视和打量。此种情形下,以海洋为咏史切入点而生成的海洋诗歌,势必将大量增加。
在表现国际题材的当代新诗中,海洋诗歌将会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以往反映国际题材的新诗,往往是诗人“在国外写的和写外国的诗”。这些诗歌要么描绘国外的名胜古迹、现实状况,要么彰显中外人民的深情厚谊。不过,这些国际题材诗歌所表现的国外状况和中外交流情态,更多的是“陆地”视野中的,很少是“海洋”视野中的。而今,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逐步形成,海洋将成为连接中国和世界各国的重要纽带,中外日益频繁的交流、合作和对话的“国际故事”将频频上演。中外友人将在海洋这个别具意义的经济和文化长廊,谱写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篇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展开的中外合作与交流的动人故事,必定是诗意盎然、别具情味的,它势必进入当代诗人的艺术视野,被诗人们加以神奇的点化、精彩的抒写。近年来《诗刊》杂志“一带一路”栏目推出的诗歌,有不少就是涉及国际题材的海洋诗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外交流与合作推向新的境界,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切入点而展开的表现国际题材的诗歌,也就越来越显示出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同时,体现家园意识、生态意识、能源意识的海洋诗歌不断涌现。生活在同一星球的人类,事实上已经构成了互相依存的命运共同体。而海洋某种意义上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物证。浩瀚无边的海洋世界,是人类拥有的共同家园。人类有责任共同去维护这个家园的和谐与完整,分享这个家园所提供的便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可以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海洋这一共同家园的庇佑下而展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在此历史语境下创作的海洋诗歌,自然离不开对家园意识的阐发。而且,以彰显生态保护和能源节约为主题的海洋诗歌具有特别的意义,体现生态意识和能源意识的海洋诗歌,因此大量涌现出来。这些体现家园意识、生态意识、能源意识的海洋诗歌,从艺术层面上强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自觉。
海洋诗歌所体现出的“海洋”视野,将为当代诗歌格局的扩大和境界的提升提供重要的美学资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促进中国当代海洋诗歌的繁荣。随着海洋诗歌数量的增多和艺术品质的增强,它也必将为其他类型的诗歌带来不可多得的“海洋”视野,注入新的艺术活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其他类型诗歌的革新。海洋这一独特的空间场域具有开放性、辽阔性、动态性、多变性、风险性等特质,以此为认知基础而生成的海洋诗歌,也呈现出视野开放、气象万千、繁复多变的艺术境界和审美特征。事实上,那种开放、壮阔、动态、充满繁复性的“海洋”视野,并不是海洋诗歌独有的专利,也会给其他类型的诗歌创作提供指导和启发。“海洋”视野会促成当代诗歌的内陆文明与海洋文明形成对话式依存关系,也促进诗人对大地、河流、山脉等陆地景观更深入的理解和更丰富的想象,从而带来当代诗歌格局的不断扩大和境界的不断提升。与此同时,海洋景观、海洋意象作为当代诗歌的重要美学元素,不只是局限在海洋诗歌的篇幅之内,还将渗透到更多的诗歌文本之中,当代诗歌的内在美学纹理,由此将会变得更为丰富和多样。
(作者:张德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