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柳青精神:当代中国文学的一种传统(李云雷)

2019-01-09 阅读: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李云雷 收藏

  编者按:

  柳青、王愿坚、杜鹏程、路遥、陈忠实等这些被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作家,是当代中国文学的重要作家,他们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坚持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创作出了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勇攀艺术高峰,自本期开始,本报将陆续刊出对柳青等作家的评述,敬请读者留意。

 

  柳青不仅是“十七年”(指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开始一段)时期的代表性作家,而且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不仅对陕西文学有着重大影响,而且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研究柳青,并不仅仅是要对他的作品做出评价,确立其文学史价值,或许更重要的是,需要汲取柳青精神,重新认识当代中国文学的道路,并探讨中国文学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何为柳青精神?在我看来,柳青精神与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一样,都是在各自领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种精神,它们都产生于特定的历史年代,但又超越了具体时代,而凝聚为一种精神。柳青精神虽然以柳青的名字命名,但却是一代人民作家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在赵树理、周立波、丁玲等作家的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同样的精神。柳青精神可以说是文艺领域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探索精神,具体说来,主要包括:深入生活,深入基层群众;胸怀理想,讲述中国故事;精益求精,勇攀艺术高峰。

  深入生活是文艺界耳熟能详的语言,但我们往往忽略了其理论前提。柳青等作家正是深刻认识到中国处于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而变革的动力来源于人民群众,才会真心诚意地走入人民之中,亲身经历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过程,并将之容纳到自己的作品之中。具体说来,柳青扎根长安县皇甫村14年,参与土改与合作化,他的着眼点虽然只是蛤蟆滩上几户农民的生活及其变化,但他参与的是数千年中国历史变化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中国农民改变自身命运、重塑新的形象的历史性时刻。他所深入的生活,是人民创造历史的生活,也是一个时代变化的核心。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时代最真切的变化和最深层的奥秘,正是在《创业史》中的梁三老汉和梁生宝身上,最为深刻地呈现了中国农民在历史变革中的生活变迁及其深刻的内心变化。在这个意义上,柳青深入生活的动力,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来自于内在的召唤和艺术创造的冲动。他的艺术雄心不在于表现个人,而在于将个人融入到时代与人民之中,并刻画出一个时代的风貌与核心。在这个意义上,柳青的追求既是一个人民作家的追求,也是一个大作家的追求。

  在《创业史》刚刚出版时,敏锐的评论家就注意到了其整体感与创造性,同样是写合作化题材,但是柳青的《创业史》与赵树理的《三里湾》、周立波的《山乡巨变》不同。如果说《山乡巨变》更注重地方性特色,《三里湾》更注重碎片式的复杂经验,那么《创业史》则提供了一种整体性,这种整体性来自于作家对时代的理解,也来自于其世界观与创作方法。作者以现实主义精神观察与描摹生活,但又不拘泥于现实,而是将对过去、将来的理解融入到当下的现实之中,让我们在当前现实的脉动中,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脉络和未来的趋向。在这个意义上,柳青《创业史》所讲述的中国故事,既是现实主义的典范,又充满着理想的光辉。新时期之后,伴随着对“合作化”评价的变化、现实主义的边缘化、“宏大叙事”的消解等社会文艺思潮,对柳青与《创业史》的评价一度走低。但时过境迁,在经历过个人写作、日常生活、私人写作等文艺潮流的洗礼之后,柳青与《创业史》的价值更加突显出来。

  在艺术创作上,柳青的严谨、细致与精益求精值得我们学习。如果通读柳青的文集,我们可以发现,柳青在创作上是不断进步的。在《创业史》之前,柳青已经写出了《种谷记》《铜墙铁壁》《狠透铁》等优秀作品,但柳青并不满足于所取得的成就,勇于攀登高峰,勇于超越自我。1952年8月,柳青任陕西长安县委副书记,主管农业互助合作工作。他深入调查研究,给区乡干部、农民讲社会发展史,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亲自指导王莽村“七一联合农业社”、皇甫村“胜利农业社”,使长安农业社运动健康发展,成为陕西和西北的先进典型。柳青的文学来源于生活与实际工作,但又超越了一时一地具体工作的限制,蕴含着他对中国整体发展的深刻思考。1953年3月,柳青辞去长安县委副书记,开始定居皇甫村,住在一个破庙里,专门从事长篇小说《创业史》的创作。《创业史》是柳青创作的一个飞跃,正是生活积累、艺术积累、思想积累达到了一定程度,柳青才能够创作出《创业史》,才能真正成为“柳青”。1960年4月,柳青将《创业史》第一部10万册的稿酬16065元,捐给王曲公社做工业基建费用。柳青的创作来自于人民与生活,又以独特的方式反馈给人民,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民作家的精神与风范。柳青的《创业史》本拟写作四卷,从整体上反映中国农民在土改、合作化等运动中生活与精神的深刻变革,但遗憾的是没有最终完成。柳青在病床上仍在精心修改《创业史》第二部的场景,让几代作家铭记于心,激励着他们执著创作,不断超越自己。在《柳青传》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多柳青对艺术问题的思考、斟酌以及他个人的创造。新时期以来,柳青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一种传统,不仅直接影响了陈忠实、路遥、贾平凹等作家的创作,更是在广大作家、读者之间有着良好的口碑与传承。今天我们重新认识柳青精神,不仅将会更加深刻地理解柳青,更将会对中国文学的未来发展起到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新时代诗歌要有新气象(李云雷)

  李亚《花好月圆》:一个人的“革命史诗”(李云雷)

  话剧《柳青》的启示:现实主义的时代魅力(仲呈祥 文豪)

  十七年时期农村题材小说得失之辩:以《创业史》为例(倪万军)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