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为了总结和展现深圳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文化创新和文艺发展所取得的显著成就,更好地彰显深圳文艺品牌,建构城市文化形象,深圳市委宣传部开展实施“深圳文艺名家推广计划”,为深圳文艺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画家王子武、钢琴教育家但昭义、文艺理论家胡经之成为首批宣传推介的文艺名家。通过成果展览、专题研讨、媒体报道等形式,集中展示他们的成就和贡献,使广大市民充分认识到,文艺人才是深圳建设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国际创意先锋城市的根本保障,是深圳文艺持续繁荣发展的根本要求。深圳通过文艺名家推广宣传深圳重视人才、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增强深圳对文艺人才的吸引力,从而进一步提升深圳文艺工作者的文化自觉意识,增强文化自信,为深圳未来的文化创新和文艺发展激发出更大的创作激情和发展动力。
胡经之先生是新中国培养成长起来的第一代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在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家、美学家中,杨晦、朱光潜、宗白华、蔡仪、王朝闻是他的师辈学者,李泽厚、钱中文、童庆炳、叶朗等是他的同辈学者,这些著名学者共同开创了新中国文艺理论与美学事业,在各自的学术领域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尤为可贵的是,他们不仅专注于自己的学术研究,而且非常注重学术的传承,致力于培养学术研究的后备力量。他们深知,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的文艺理论与美学研究薪火相传,充满生机。胡经之先生也是如此。20世纪50年代,他产生了将文艺学与美学熔为一炉的想法。在改革开放时期,他不仅开拓了文艺美学学科,而且先后培养出王一川、陈伟、丁涛、王岳川、王坤、张首映、王列生、邵宏、李健、黄汉华等文艺学、美学领域的知名学者,成为一代名师。
11月27日,由深圳市委宣传部和深圳市文联主办的“胡经之文化美学理论与文化创新实践研讨会”在深圳市图书馆二楼贵宾厅举行。深圳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李瑞琦,市委宣传部文艺处调研员胡滨,原深圳大学校长章必功教授,原深圳市文联副主席杨宏海,深圳出版集团总经理尹昌龙博士,著名油画家、深圳大学客座教授阎文喜先生,深圳大学郁龙余教授、吴予敏教授、陈继会教授、吴俊忠教授、李健教授、黄玉蓉副教授,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周思明、于爱成,深圳市图书馆副馆长王冰,深圳市文联组联部主任江冠宇、创研部副主任刘上江,深圳之窗总编辑姜维勇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了此次研讨会。
深圳文化的代表
深圳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李瑞琦说,胡经之先生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文艺理论家、美学家,也是深圳文化学术界的开荒牛。他早期曾任深圳市文联副主席、深圳市作家协会主席、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市文联文专会享受特殊津贴的专家,一直关注深圳的文艺发展,代表着深圳文艺理论建设的高峰。在深圳特区38年的发展历程里,他培养了一批文化艺术高级人才,扶持了一批优秀文学艺术家,培育了一支优秀的文艺评论队伍,为深圳特区文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
吴俊忠教授曾作为胡经之教授的助手,协同胡先生开展深圳文化创新活动。吴教授回忆起他印象很深的一件事,当时中国文艺报记者在采访胡先生后明确地说,深圳有了胡经之先生,别人就没有理由说深圳是文化沙漠。这从一个角度说明,胡经之先生代表着深圳文化的高度和厚度,是深圳学术文化的突出代表。深圳有了胡经之先生,学术文化更具有凝聚力和感召力,构建深圳学派更有底气。
李健教授说,胡老师参与创办了深圳大学中文系,再由中文系扩展到国际文化系等,可以说,深圳大学很多学院和专业,都是在原来中文系的基础上产生的。
市评协副主席周思明说,早在深圳特区建立20周年之际,胡老师就主编《深圳文艺20年》一书。他抓住深圳出现的新问题、疑难问题,将学术问题、深圳情怀、解决现实问题三者统一起来。胡经之先生尊重文艺创作,主张不同文艺要各美其美,他认为文艺评论是审美过程,既是一门学术,又是一门鉴赏艺术,具有独立品格和自由空间,应当得到尊重。他遇到理论难题之后,从文艺学转向文艺美学,作为文艺美学独创者和奠基人,将它运用到文艺转化,为古老的美学注入巨大的生机和活力,使之焕发出时代的青春风采,这是胡老师的文艺美学重要意义和价值所在。
从文艺美学到文化美学
胡先生最不可替代的贡献就是从文艺美学到文化美学的转化。郁龙余教授说:胡先生用60年的时间,从学习文学概论到文艺学引论,从文艺学引论到开创文艺美学、文化美学,成为文艺学的“教父”,为今天奠定了学术界的丰碑。
吴予敏教授说,中国美学经历了100多年的现代转型,胡老师意识到继承和开拓美学传统,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在当下的现实审美现象已经错综复杂的情况下,理论能否回答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在古今中外美学资料已经非常丰富的情况下,能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如何和当下社会发展实践全面紧密结合,进而有所创新。这是胡先生提出的三个非常重要问题。
尹昌龙博士说,胡老师是深圳符号性的存在。为胡老师举办学术成果展和研讨会,一方面是对胡老师表示敬意,另一方面是据此探寻改革开放40年间这座城市的文化。胡老师的突出贡献体现在“三个转向”:第一个转向是从美学转向文艺美学。这影响了80年代美学的一部分走向。第二个转向是从文艺美学转向文化美学。胡先生强调学科应该能够回应时代的需要,不仅要把文艺作品作为研究文本,而且要把建筑、市场都作为研究的文本。因为这是一切都包含着文化的时代,拓宽学科研究领域和研究视野非常重要。第三个转向则是从个人的学术研究转向群体性的学术市场。
文学上的创新之举
省人大常委、原深圳大学文学院院长郭杰教授的书面发言提出,胡经之先生推出文艺美学构建,最终使文艺美学成为一个学科,这是中国学者发出的独特声音。胡经之先生创建文艺美学不仅具有学科史意义,更具有思想史意义。
胡滨调研员认为,胡先生的文艺美学集中西美学之大成,在改革开放的时候启动、创立新的学派,这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具有宝贵的理论基石作用。
市作协副主席于爱成说,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深圳特区成立38周年,深圳特区取得了伟大成就。在这个时候我们特别要感谢胡老师当年的创新思维和创新举动,学术创新这四个字可以概括胡老师的文化精神和思想方法。
陈继会教授说,胡先生与一些专注于专业领域的学者不同,他一直以人文尺度关注守望深圳的城市生态。胡先生为海天出版社出版丛书写过不少序言,其中都明确表达了他对于深圳文化生态的关注。
文化发展道路上的独特坚持
原深圳大学校长章必功教授说,他是胡经之先生的学生,和胡先生前后脚来到深圳。胡经之先生是深圳大学中文学科开创者,是深圳大学的人文学科掌舵人,对深圳大学人文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整个广东省文艺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胡老师的影响。
油画家阎文喜先生认为,胡老师是德高望重的大家,胡老师的文艺美学精神值得我们大力推广和学习。
黄玉蓉副教授提出,胡经之先生的研究领域从古典到现代,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回到理论,经历了循环往复的过程,最终练就了他的学术智慧。他的经历告诉大家,学术道路没有捷径可走。
“胡经之现象”
胡经之先生的学术生涯始终贯穿着一条创新主线,他的文化创新实践和所取得的成就,不是简单的学者个案,而是深圳特区特有的文化现象,也可简称为“胡经之现象”。正如吴俊忠教授解读的那样:从作为文化象征的胡经之看,他与深圳文化密切关联,是深圳文化的象征。谈深圳文化不能不谈胡经之先生,谈胡经之先生必然联系到深圳文化。深圳文化因他变得更加具体可感,形象鲜明。从作为文化品牌的胡经之看,胡经之先生代表着深圳学术文化的高度和厚度,是深圳学术文化的突出形象和主要代表,也是深圳学术文化的响亮品牌。从作为文化创新代表人物的胡经之看,深圳特区改革开放的热土,吸引胡经之先生从北大来到深大,并在深圳完善文艺美学理论体系,提出了文化美学的新概念,致力于深圳新型文化的创新实践,实现新的提升和超越。他在深圳的文化创新和显著成就说明,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现代化新兴城市,不但适合学者做学问,而且是文艺工作者大有用武之地的地方,是开展文化创新、形成深圳学派的沃土。胡经之先生是深圳学术文化的标杆,也是深圳文化创新的代表人物,具有重要的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