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改革开放以来的书法艺术及其学科建设(陈振濂)

2018-09-28 阅读: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陈振濂 收藏

事亲以孝(篆书) 陈振濂

  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进程中,书法篆刻艺术的发展是最大受惠者。无论从作为传统文化的时代转型角度看,还是从艺术如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影视各领域之与书法对比而论,皆是如此。

  上个世纪,经过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拉丁字母的狂潮,经过新文化运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简化字替代繁体字、废弃毛笔改用钢笔、竖写式改用横写式、右起改左起、使用标点符号等一系列汉字文化“近代转型”的变革,在时代大潮中,书法似乎永远是“被革命的对象”。这使它嗫嚅踌躇,畏首畏尾,沉沦而自卑,在时代变革中始终抬不起头来。

  百年近代史中,基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受“西学东渐”影响,导致艺术界出现“西化”取向。中国的古典诗文面对西方长篇小说、传统文人画面对西方油画、传统戏曲面对西洋话剧、古典民乐面对交响乐、民族舞面对芭蕾、泥塑菩萨面对西方人体雕塑,各行各业都可以施行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只有书法,是既没有西方参照也没有近代欧美文艺“东渐”之事实内容的。此外,高等教育中,早期的美术专科学校、音乐专科学校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舞蹈学院、戏剧学院、美术学院在京沪穗苏宁等大城市鳞次栉比,但一概没有书法的份儿。甚至中国文联有与新中国同步成长的美协、音协、舞协、剧协,但长达30年间没有书法家协会。很遗憾,书法艺术在改革开放之前,是没有正式“身份”的。

大欢喜(篆书) 陈振濂

  以此来看改革开放40年,才会真正体悟到:书法艺术的确可称是最大的幸运儿。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大发展,本科、研究生等各种教育体制相继产生。全国书法展、中青年书法展、全国书学研讨会的举办此起彼伏,更有书法专业报刊创办发行。这些都是国家改革开放以后才出现或成规模获得蓬勃发展的。亦即是说:当代书法篆刻艺术,只花了短短前20年光阴,就完成了其他音、舞、剧、美、影艺术门类历经100年才艰难达到的建立现代学科门类体系的时代目标。即使不讲思想启蒙的质量,仅仅从时间算起:没有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书法篆刻的大好局面。

  古老的书法篆刻艺术在改革开放40年中,遇到了现代文化转型开放的千载难逢机遇,这是不争的事实。但紧接着的问题,是我们书法界其实并没有做好跻身于现代艺术大家庭的思想准备、组织准备,尤其是专业准备。比如,我们在这样一个日益开放的新时期,却还是表现出不合时宜、不尽合理的倾向:

  ——我们习惯于写毛笔字(哪怕点画精妙功力深厚),而毫不在意书法形式可以有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

  ——我们习惯于用书斋风雅来包揽一切,而忘了今天书法的展厅时代是一个公共空间和艺术上“竞技争胜”的平台;

  ——我们习惯于以名家的“人”来推断作品一定是名作,而忽视了名家也有应酬之作,从而无视艺术创作中“作品的独立性”命题;

  ——我们习惯于取得书写实践经验,而不重视书法作为艺术新学科所必须具备的技巧、形式、主题的三连环立体要求;

  ——我们习惯于介绍书法常识,而根本不去了解还有书法美学、书法史学、书法教育学等诸多专业理论学科内容;

  ——我们习惯于传授入门楷书技法或者最多到行书(以实用写字为中心),而没有意识到还需要包括书法史、批评史、哲学与美学、文艺学、古文字学、古文献学、古汉语学、金石碑帖学等等的学问支持和思想提炼;

  ——我们习惯于重视书法教育架构中最实用、最直接的中小学初级启蒙水平和成人爱好者的入门经验授受,却轻视大学本科专业教育规范乃至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各种不同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法;

  ……

日有喜(隶书) 陈振濂

  如果说做学术研究时,必须讲究以“问题意识”为前提,那么针对改革开放40年书法篆刻的发展,我们所作出的定位、判断、评价,正是在对上述种种问题发出质疑、追问和解答的过程中,在试图寻找出我们这一时代特有的可行方案中,在不断探寻、不断“试错”的经验中,才逐渐获得转型、拓展的。这40年间的“华丽转身”——从一个原本缺乏近现代文化鲜明品格、保守顽固而且自得其乐、自行其是的书法篆刻领域中,首先寻找发掘出了一些新的动能和渴望新变的激情;又借助于改革开放的大气候、大形势,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在书法篆刻艺术中的指导意义,义无反顾地与各种守旧懒惰和因循沿袭的思想进行批评交锋和推进改革。这样几十年间的夙兴夜寐、焚膏继晷、百折不挠、艰难前行,才有了今天书法篆刻艺术的盛世再造。它的标志可以呈现为如下6个方面:

  一是书法从写毛笔字(写好字)上升为书法艺术表现,精湛的技术为传递书法作品形式美服务,经典笔法为视觉观赏服务;

  二是确定了今天的书法时代是从书斋时代走向“展厅文化”时代,书法的生存方式,从私人空间转换成为公共空间,扩大了它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功能;

  三是明确了书法创作中作品的含义大于作家的含义,对“名作”要求的比重高于“名家”。它的潜台词是,名家出手未必都是名作,在两者间选择,惟以作品优劣为去取;

  四是书法从人皆必备的大众文化技能变身为必须专门学习的专业艺术学科,它有其固定的知识模型和“戒律”“清规”或曰核心与边界,有明确的“是”或者“不是”的判断基准;

  五是书法的观念培养和知识学习,是一个讲求科学和严肃态度的过程,是一个包括了史学与美学、形式与内容、线条与结构、抒情与写意、时间与空间、历史与现实的立体结构。浅尝辄止、盲人摸象或刻舟求剑、断章取义的学习均不可取;

  六是书法的学科建设是纲举目张的“纲”。局部的工作需要如高校设置大学书法本科专业当然必须要依仗学科;宏观取舍如针对整个书法界的“书法是什么?”的观念建设和认知方式更离不开学科支撑。可以说,改革开放40年我们在书法篆刻艺术领域中所做的一切努力,最后都必须通过学科方式使之固定下来以为依据而传延于后人。

荸荠(行书)  陈振濂

  从散漫的文人雅兴,走向严格的学科,是书法篆刻艺术在改革开放40年里所面对的最大挑战。

  最初,是基于大学专业设置的课程安排需要:学习书法专业4年,必须要有实践课和理论课,于是有了书法史、书法概论、技法理论等最初级的架构。美术、音乐、戏剧早已有大学,这些相关专业课上了七八十年了。但书法进入大学成为专业才刚刚开始。再后来,有了更细化成熟的课程结构如理论史、美学、当代书法批评、创作课等等。其后,更有书法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是三级、二级还是一级等关于地位身份的争论与争取。可以说,书法篆刻界认识到“学科”的重要性并能够率先迈出最宝贵的第一步,其动力首先来自于高等教育的应用需要。

  高等教育体制的“学科”追问是基于一个现实应用(即实际课堂教学)的需要;而对之作一种纯粹学术理论的提升,会使它在教育界和学术界拥有更大的品牌影响力和社会认同感,这又是改革开放进入深层次后引出的必然成果。但其实在理论家群体中,这种知识系统的整合和由此培养起来的整体观,早已是改革开放以来众所向往的时代目标:90年代的几部学科著作,如1990年的《书法学综论》、1992年的《书法学》、1998年的《书法学学科研究》(原名《书法学概论》)等关于学科研究各种视角的专著,代表了从改革开放初期成长起来并崭露头角的中青年理论家们的学术敏感度和试图构建学科体系的第一代尝试。这样的努力,置身于改革开放以前的客观环境中自然无法想象,在过去的理论家队伍中也几乎未见有严格意义上的学科型人才——怎样写好字参展获奖是最有诱惑力的;发表书法论文著作以方便高校评聘职称也有利益驱动而且十分实用;而这“学科研究”空泛而不着边际,关注理解之人本来极少,究竟于我们有甚价值?所以在90年代之时火爆了一阵子,又似乎偃旗息鼓、后继乏人、四顾寂寥了。

汉简百态(隶书)  陈振濂

酒三斛(隶书)  陈振濂

  正是基于改革开放40年的雄厚积累,使一部分书法界的有识之士开始有了较之启蒙、初兴阶段更为清醒的认识。倚仗于高校专业教学这支主力军与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学术委员会专家团队,关于书法的学科目录定位究竟是二级、一级的争论及学术研讨等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而关于学科研究的学术成果集聚即“书法学学科丛书”的编辑计划,也正在江苏美术出版社的全力推动下已经成形。书法篆刻艺术学科地位的提升,事关书法界从上到下全覆盖的“千家万户”;而学科研究成果汇为丛书,则搭建了一个面向未来的平台。这两项目标都是过去历史上所没有的,但正是因为有了改革开放40年,故而今天我们据以期望书法篆刻界能以此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立足现实并指向将来。

 

(作者:陈振濂,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玉”上的书法(陈振濂)

  书法的“新时代”路径(陈振濂)

  文艺批评中的规范与逻辑诸问题(陈振濂)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