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材多元,视野开阔,风格鲜明;立足广西,面向全国,积极进行理论探索;评论队伍更加优化,一批年轻的新锐批评力量值得期待——这是广西文艺六十年暨广西文艺评论年度推优活动呈现的亮点。此次活动由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经评委会评定,共有4部著作、11篇文章脱颖而出。
1.从不同角度、领域考辨审视文艺现象
面对新时代复杂的文艺现象,广西评论家们灵活运用理论工具,从不同角度、领域对之加以考辨审视,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知。从本次脱颖而出的优秀作品看,题材涵盖面广,立足时代前沿,注重创新,视野开阔,个性风格明显。
张燕玲的《有我之境》收入作者自选的30多年间的76篇评论文章,格局阔达,思想敏锐深刻,既从文学史和思想史的角度,窥见中国文学其间经受的各种文化观念的碰撞、冲击,又有作者在时代文学大变局中的执着追求、自我叩问与理性思考。《有我之境》是广西唯一一部收入作家出版社特别策划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书系”的作品,“不仅仅是这些批评家自己的成果,也代表了当代文坛批评界的最高水准,同时它又以不同的个人风格闪烁着这些批评家们独立的睿智光芒”。
《艺谭纵横》收入了王建平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数十篇评论作品,涉及基础理论、影视、戏剧、美术、摄影、文学等多个领域。内容大致分为两类,皆个性鲜明,颇具风格:一类作品篇幅短小,针对性、时效性强,内容以科普性、知识性见长,写法活泼,将理论性与趣味性、可读性进行了有机融合;另一类作品则文风陡转,针对时代大潮中的文化现象进行深刻解析和评判,褒优贬劣,发挥文艺批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的作用。
《颂祷与重构——文学叙事中的“美丽南方”》是李仰智的一部颇具创建性的作品。该书运用文学地理学、形象学等基础理论,尝试将“中国形象”的历史建构与“美丽南方”的文学书写有机结合,并加以具体化、实践化。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美丽南方”并非偏安一隅的一方山水,而是寄托了家国情怀的多元“文化样本”,自觉注意到民族文化资源在跨文化、跨区域、跨语际下丰富、复杂、多样的存在,从而将一个民族性的命题延伸和拓展为全球性话题。
《多民族文化创作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是张柱林的一篇学理探讨性论文。文章从“多民族文化”概念出发,指出“少数民族”是一个个具有特殊性的共同体,但常常被作为一个普遍性的概念来使用。为此,作者梳理了19世纪以来的诸多案例,理论联系实践,详细辩证了多民族文化创作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这一基本问题。
谢麟的《真性情写真山水——宗其香与广西》,通过翔实的案例与艺术分析,论证了著名画家宗其香在探索“新国画”创新之路过程中与广西结下的不解之缘,“桂林山水使画家找到了突破传统山水画在表现形式上的程式化的路径及载体”。
另如谭为宜的《隐喻话语的建构与官场语境的解构——评红日长篇小说〈述职报告〉》,认为《述职报告》隐喻话语的建构与官场语境的解构两个方面,“突破了修辞学的一般意义”,直指“人性的升华”,从而摆脱了传统官场小说的固定模式,使官场语境向平民时代回归。郑升的《论新媒体时代文艺评论的“根性”》,针对当下新媒体时代文艺评论的新变,创造性地倡导建构文艺评论的“根性”,并为如何提升文艺评论的价值提供了个人的思考。
2.创新性利用理论工具阐释文本
扎根广西本土文艺现象,融汇古今,放眼全国,创新性利用理论工具阐释文本、发现问题、提出方案、总结规律,成为本届脱颖而出的优秀作品论著作者们的自觉意识。
肖晶的《网络文学的视野与文学的互联网化——兼谈海青拿天鹅的古典言情系列网络小说》,以广西本土“80后”知名网络作家海青拿天鹅为案例,分析了网络时代为文学发展提供的广阔空间和无限机会,网络文学也成为当代文学消费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作者也指出,文学评论家对当前网络文学的关注还处于“失语”和“缺位”状态,与如火如荼的创作实践形成对比鲜明的“冰火两重天”,导致“网络文学实现审美突破的困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唐辉吉的《杨洋:当代摄影隐喻视阈下的反思》,深入分析了广西青年摄影师杨洋的创意摄影作品,“揭示了生活与艺术的复杂关系,摆脱了很多摄影师追求忘我的‘政绩摄影’美的束缚”,通过创意画面“传递着一种独立观看与个性表达,隐喻视阈与责任再现,形成自我独立的艺术风格”。
陆丽娟的《写文化:侗绣服饰图案在当代绘画艺术的文化表现》,运用“写文化”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侗族的服饰形态,特别是其在中国当代绘画艺术中的表现形式,在充分展现侗族文化魅力的同时,进一步探讨了侗绣图案在现代绘画创作中的内在规律、有效应用及其文化表征,由此延伸到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再审视,为民族文化的创新性传承与创造性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另如刘铁群的《深流藏于静水生机蕴于寂寞——简论近二十年的广西散文创作》,指出近20年来广西作家在散文创作上的执着探索,在多元与纵深中寻求自我突破,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取得了不俗的创作成绩;同时也对中国散文发展史大背景下本土散文创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反思。蒋锦璐的《〈八桂颂〉——用品格高尚的诗意之作构建广西形象》,以广西壮族作家石才夫的诗集《八桂颂》为研究对象,指出作品的书写范畴与吟咏意义其实超越了“八桂”地域之限,具有相当的普适性与超越性,特别是“当国家形象、区域形象的构建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紧迫的时代命题时,《八桂颂》为构建广西形象做出的文化层面上的开拓是令人称道的”。
3.新锐文艺批评家梯队成长
从本届的参评者看,老、中、青皆有出色表现,评论人才队伍结构更趋合理。
陈健毛是其中的一位新锐代表。他的《近现代中国画意象美传承与创新视野下的郑军里绘画研究》选取我国当代著名水墨人物画画家、“漓江画派”中国人物画领军人物郑军里作为研究对象,将之置入中国近现代绘画的美学历程中加以考察,探究郑氏中国人物画写意的表现形式和意象的审美追求,阐明其间的精神内涵与独具的艺术风格,为“漓江画派”在现当代“画坛中崛起给出肯定的答案”。
黎学锐也是近年成长起来的“80后”评论干将,其与罗艳合作完成的《小人物身上的大时代痕迹——从彩调剧〈哪嗬咿嗬嗨〉到话剧〈花桥荣记〉》,从舞台时空、思乡主题、悲剧美学等多个角度分析了两部剧作的承继关系,指出正是主创人员“对人物命运的精准把握、对民族生存的深入思考以及对历史发展的独到审视,赋予了这两部戏厚重的历史沧桑感和深刻的思想穿透力,让广西戏剧能在全国戏剧大花园中绽放异彩”。
钟世华也是一位“80后”评论新锐,其《〈百鸟衣〉的经典建构与影响焦虑》认为,《百鸟衣》的经典建构,一方面得益于诗作自身的“民族性”特质及其优势,另一方面还与“外部评价机制的不断助推”紧密相关。该文对如何摆脱经典诗作的“影响焦虑”提出了个人的独到见解,同时呼吁评论界要有“自律”,方能保持文艺批评的“活力与有效性”。
近年来广西文艺评论界通过积极探索创新,取得了不小成绩。同时,面对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转型、文化多元和作家生活经验改变等诸多挑战,也要求文艺批评者积极调适,不断开拓创新,及时回应时代文艺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对广西本土文艺发展的新成果、新现象与新趋势,应及时介绍、评论、研究,自觉发出广西评论界的声音,推动与引导广西文艺创作的发展和繁荣。
文:谢仁敏,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图: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公众号·四川实施年度百家“推优工程” 评论六家脱颖而出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