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文由辽宁文艺微评推荐。“辽宁文艺微评”是辽宁省文联理论研究室打造多年的融媒体专栏,并与中国文艺评论网和微信公众号密切联动,合力共建网上评论家园。
近日,辽宁博物馆展出馆藏《万岁通天帖》,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现身,可谓斯事体大,一时观者如堵。聚集而来的观者可能首先会有一个疑问:何以《万岁通天帖》展出用的是摹本?
《万岁通天帖》局部之一
不止书圣本人,王氏家族的书法真迹多已佚失,而这本摹帖所复现的是王氏后人王方庆进献武周朝的王家一门二十八人的墨迹珍本十卷,只是今日,唯剩七人十帖而已。但就复制之精来说,此帖极为珍贵,启功先生曾盛赞此本还原了“有本有源、有根有据的一件古法书的真面貌”。尤其是《初月帖》,颇具王羲之书法的风神肌质,是书法界人士公认最为可信的。
《万岁通天帖》局部之二
说起唐摹王书,无疑会提及唐宫高手匠人使用硬黄纸的“响拓”影摹技术。硬黄纸是唐代人的发明:将黄檗汁染过的纸放在熨斗上,再匀涂以蜂蜡,纸张就会变得“莹彻透明”,蒙物而纤毫毕现。至于“响拓”影摹,又叫“向拓”“影覆”。宋代赵希鹄说,法书墨迹由于历时太久以致不甚清晰,所以摹制时要“向光照明,以纸覆帖”,然后按字影仔细钩描。还有人分析《万岁通天帖》笔画线条的影摹,是以细单线并行反复“织就”。由此可见“复制”的精密严格。
《万岁通天帖》局部之三
去古已远,真迹难求,追摹的“如影如响”,是隔代感通相应的路径。摹在如真在。陆游有诗句云:“硬黄一卷学兰亭”,我国文化历千年劫毁,而文脉承续不坠,原因正在于此。
延伸阅读:
现藏辽宁省博物馆的唐摹《万岁通天帖》是传世极稀的王羲之书法唐摹本中的顶级精品,自明代中叶起归嘉兴项氏约一个世纪。而目前无论是关于嘉兴项氏还是关于《万岁通天帖》的研究都没有把《万岁通天帖》在项家100多年的流转过程讲清楚。此文用新发掘的材料,第一次对《万岁通天帖》在嘉兴项氏100年左右的流转过程做了比较系统的梳理。
唐摹《万岁通天帖》(局部)
明董其昌跋《万岁通天帖》手迹(局部)
歌词,别把低俗当通俗(辽宁文艺微评 共5篇)
2017追剧热词:IP•人设•戏骨•大女主(辽宁文艺微评)
“小戏骨”面面观(辽宁文艺微评)
复制时代,艺术还需要现场感吗?(辽宁文艺微评)
“网游+”:影视剧的新天地(辽宁文艺微评)
艺术家跨界,蜜糖还是砒霜(辽宁文艺微评)
辽宁文艺微评2017第5期:“破茧为蝶”评改编
春节过出“文艺范儿”( 辽宁文艺微评)
艺术个性是如何诞生的(辽宁文艺微评)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