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当代油画的自我塑造(陈明)

2018-02-08 阅读: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明 收藏

神圣(油画)郑艺

梦里老家(油画)朱春林

  近20年来,中国油画逐渐跳脱出西方绘画固有的框架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其在精神、形式乃至资源等方面的文化回归。可以说,中国油画在价值观、文化方位与语言美学等方面开启了全面自塑的新时代。

  近日,在湖南凤凰古城开幕的“自塑:笔道与心迹——2018中国当代油画学术邀请展”向观众呈现了中国当代油画对于“自塑”的探求。在策展人看来,“自塑”反映了中国当代油画的成长过程,同时也表明了文化立场、文化资源的全面更新与重造。对于本土文化资源的利用以及语言上的自我更新,是中国当代油画家的自觉选择,也是重塑本土价值观的一种尝试。

  此次展览遴选的艺术家大多注重对传统资源的挖掘,作品涵盖写实、表现、抽象等多种形式。作为面对全球化和跨文化语境的一种策略,油画家们或以当代艺术形式对本土资源进行转换,或以古典语言表现当代审美景观和形态,而这两种主要方式都在当代中国油画家们的作品中充分体现。

  其一,对于中国的油画家来说,本土资源的当代性转换,是传承和发展当代艺术的重要途径,也是艺术家们彰显文化立场和进行自我塑造的方式。举例而言,风景写生是艺术家深入生活、体验自然并从中获取灵感的重要途径,朱春林的作品《梦里老家》描绘了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的田园风光,画家以极富当代表现性意味的笔触将画中物象化为层叠的色块,形体的概括使得大面积的白色更加跳脱,中国建筑的线条之美随之跃然纸上,呈现出富含东方韵味的清凉画境;同样是风景题材的作品,金捷的《梅慢春媚》则注重线的运用,中国画讲求“以线为骨”,画面中,线的蜿蜒流动与轻盈的色彩相互穿插、融合,有着丰富东方文化内涵的红梅点缀其间,这种语言方式不仅具有典型的现代感,还有鲜明的中国味儿。本土资源的当代性转换,其深入方式和思维方向是多种多样的,艺术家更像是实现“转换”的通道和枢纽,将来自西方的油画艺术领入新的发展空间。

  其二,以古典语言表现当代审美景观和形态也是当代中国油画自我塑造的重要途径。面对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的创作题材,古典的表达方式可以说是站在前人的角度思考当下,完成文化的溯源。郑艺的作品《神圣》生动刻画了草原牧民的日常生活一景,画家别具巧思地将人物衣饰与草原处理为同一色系,使之在视觉恍惚间融为一体,似乎暗喻了人、动物和自然三者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这也正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亘古不变的美学追求;张晓凌的作品《历史的天空》深邃神秘,笔触层叠交错,有写实之形,亦有写意之境,其画面在语言上偏重于古典油画的静穆与单纯,但在形态上,却充满中国本土的意味,城墙的厚重红色在地面重色的烘托下散发着澄澈却不张扬的光感,而这种东方特有的蕴藉和静谧与西方古典绘画显然有着很大的差异。

  实际上,“笔道”与“心迹”是来自中国传统文人画的语汇,这与“以形写神”“画为心迹”“画者,文之极也”一样,带有特定的东方哲学意味,反映出中国艺术的美学特征,实际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中国式的思维方式,在西方油画传入中国之后,自觉或不自觉地融汇到中国油画的创作之中,改变了油画的语言形式。近百年来,油画的“东方化”“本土化”“民族化”探索均体现出这一哲学思维。对于中国当代油画家来说,对本土文化的坚守和主动转换,是积极面对全球化潮流,并以此重新审视传统的一种方式,这为当代油画创作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此次展览的作品也印证了“自塑”并非只是一种观念上的期望,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作者:陈明,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延伸阅读(点击可看):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汇总

      陈明:美术革命与新中国初期的国画改造思潮

      张晓凌:中国当代油画“自塑”的美学雄心

      一个“艺术叛徒”开辟的中国现代美术之路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