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评白晶回忆文章《我的乌兰牧骑》:那是青春吐芳华(美成)

2018-02-07 阅读: 来源:通辽日报 作者:美成 收藏

  白晶,《天骄》杂志主编,是大家所熟悉的通辽作家。圈内几乎都知道她作文、赋诗、填词、研习书法,在各类创作中屡屡获奖颇有斩获。可是,在她从来没有提及的过往中,还深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这就是她7年的乌兰牧骑生涯,一段用她最美的青春写就的芳华。

白晶

  2018年1月12日,通辽日报副刊《西辽河》发表了白晶的回忆文章《我的乌兰牧骑》,文章用走进乌兰牧骑、两个耳朵眼、一本证书三个片段,回忆了她在乌兰牧骑工作、生活、成长的亲身经历。白晶写下这篇回忆录的起因是: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犹如春潮温暖着内蒙古大地。总书记在回信中亲切的指出:“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他同时殷切期望“在新时代,希望你们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正是总书记回信带来的关心和鼓舞,激发了她内心关于时代、关于青春的种种记忆,写就了这篇关于那个时代、关于乌兰牧骑这些令人神往的青春故事。

  青春是一个时代的铭刻。内蒙古乌兰牧骑原协会副主席朱嘉庚说:乌兰牧骑蒙古语原意为“红色的嫩芽”,内蒙古草原上第一支乌兰牧骑是1957年6月建立的,它建立之初就受到农牧民的热烈欢迎。乌兰牧骑到内蒙古各地为农牧民演出、宣传、辅导、服务,农牧民群众把乌兰牧骑亲切地称为“玛奈乌兰牧骑(我们的乌兰牧骑)”白晶无疑是幸福的,她从工作一开始就踏入了这样一个具有优秀历史的光荣集体。她在文中说:“1982年,我18岁,从哲里木盟艺术学校第二批舞蹈班毕业,是全校最小的毕业生。毕业考试那天,乌兰牧骑团长们纷纷都来要人,我是科左中旗人,应届毕业生就我一个。理所当然地回到家乡,走进了我的乌兰牧骑。”“乌兰牧骑队员当中不乏多面手,既可以吹、拉、弹、唱、跳,又会作曲写词,他们非常敬业。”白晶质朴的描述,令我们的思绪久久的驻足在关于青春过往的种种遐思。对于很多人来说,青春的芳华已经逝去,有的甚至面目全非,虽然依旧谈笑如故,但是其间难掩岁月对人的改变和未尽留下的落寞。也有一些人,曾经迷茫、困顿,青春的探索一路踉跄、磕磕绊绊,留下了让所有的岁月都可以平静的回头的祝愿,横亘在时光中的岁月可曾饶过谁的问诘,成为了一种宿命的慨叹。白晶的文字让人沉思,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她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一个纯粹干净、有理想、有追求的年代。她们在时代背景提供的大幕中,热情洋溢、心系群众、英姿勃发、吃苦耐劳,用甘苦自知的奉献和广大基层群众形成了手拉手、心贴心的血肉联系,凝结下她们和农牧民的鱼水深情,铸就了她们青春无悔的芳华,成为了一个时代不可磨灭的铭记。这是她们以青春的方式,留给一个时代最为崇高的敬意。

  青春始终是一种力量。“巡回演出是左中范围内所有嘎查。汽车一路颠簸,来到第一站——乌斯吐。几个女队员被分配在大队书记家,腾出一铺炕,男队员安排妥住处开始找一块比较平坦的地面,用铁锹铲出一个能盛下舞蹈、乐队人员和灯光的舞台。”“当夜幕降临时,一排专用舞台灯光打开后锃明瓦亮,云灯打在天幕上又呈现出多彩的光芒,这时,我看到振奋人心的壮观场面。天上飞的各类甲虫、蚊子成群地奔舞台而来,嘎查和邻村的大姑娘、小伙子、男人、女人带着孩子,成群结队地急忙往亮着灯的地方赶,牧民家的狗,也兴奋异常地撒着欢儿随着人流跑向舞台四周。”这是当年乌兰牧骑深入基层演出的真实写照。

  白晶的文字让我们沉浸其间,也让我们心潮涌动、思绪万千。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责任,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范。其间,青春始终是一种力量。这种结论,是以中国的改革、发展史为参照系得出的价值判断。乌兰牧骑精神,何尝不是和高山下的花环、女排精神一样,在中国改革发展的初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巨大的鼓舞,这种蓬勃向上的精神,展现的无疑都是青春的奋进者汇集出的强大力量。他们在动态的历史脉络中,不迷茫、不功利,国家“大我”的需要就是“小我”的前进方向,正是因为青春勃发带来的生生不息,才使得我们这片辽阔的土地充满了文艺的芬芳和希望的力量。

  青春蕴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从我单身到结婚,前后搬了七次家,这本证书与我紧紧相随。算来已经有31年了,这是1986年我22岁在乌兰牧骑时,自治区文化厅颁发的表彰证书,红色绒面烫金的字,里面用毛笔字以蒙汉文写着表彰“白晶同志——全区乌兰牧骑先进工作者。”“一次下乡演出,下过雨,地面铲完后还是凸凹不平,天气很凉,有的队员实在太冷,索性把下个节目的服装套在上一个服装上面,一层层往身上套。”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正处于拨乱反正、百业待兴的上升期,尤其是各种物资短缺、精神生活贫乏,条件是艰苦的。基层农牧民对物资和精神生活充满着同样的渴求。乌兰牧骑的出现,不仅为他们生产、生活助力,而且还送来了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这既是他们对世界认知的突破,也使得彼此间在互感中完成了精神世界的重塑。特别是诸多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和真善美的优秀曲目,其间蕴藉的家国情怀,是中国人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由此构筑了中国人共同的精神家园。这些经典曲目的意义还在于,给在困境中起步奔小康的农牧民以感悟和启迪,进而生成出了一种蔑视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是文学文艺提供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习总书记在新的历史时期,站在新的高度指出“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由此都让我们领悟到,文学文艺只有保持自觉的认知、真实的情感、高尚的意趣、致远的趣味、宽广的胸怀和进取的精神,才有可能探索好社会的真谛,洞察出复杂的心灵,描摹好时代的精神,展望出更美的前景,进而创造出无愧于心、无愧于时代,“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

  白晶《我的乌兰牧骑》结尾中写道:“春风吹来了,草原又要绿了,我们的乌兰牧骑又要出发了!”一语双关。既是旨在说明时代需要继续发扬的乌兰牧骑传统,同时也是一种面向未来对更多的新事迹、新典型的呼唤。我们真诚的理解一个老乌兰牧骑人发自内心的善意,她们洋溢的青春过往正在成为新时期青年人出发的参照,这种对当代年轻人率先垂范的身传和深切的寄语,我想,这不仅仅是她个人的祝愿,同时也是我们共同的期盼。

      (作者:刘梅成,笔名美成,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电影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延伸阅读(点击可看):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汇总

      开创草原文艺新篇章(美成)

      发扬红色传统 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美成)

      评赵福国画作品:信手拈来著著新(美成)

      岁月不曾蹉跎的时光(美成)

      通辽日报:我的乌兰牧骑(白晶)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