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评论网编者按:岁末年初,各级文艺评论家协会与不少评论家纷纷回望总结、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此篇新作中对“西湖论坛”“长安论坛”等诸多文艺评论品牌活动、青年批评家沙龙等做盘点、嘉许,鼓舞文艺评论同行携手向前,与您共勉:“中国文艺评论网从实践入手,围绕新文艺现象策划了许多专题,组织评论家参与在线批评,积极探索文艺评论与新媒介融合的有效方式。”
作为推动文艺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力量,文艺批评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7年,文艺评论界聚焦创作、研究问题、引领风尚,发表了大量“说真话,讲道理”的批评文章,开展了一系列成果丰硕的研讨活动。批评家更加注重接地气,主体意识显著增强,批评风气逐渐好转,文艺评论事业稳步向前发展。
习近平文艺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文艺批评实践中的指导作用越来越凸显。这一年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艺术报》《中国文艺评论》《长江文艺评论》等报刊都以专栏、专题的形式刊发相关研究文章,“以人民为中心”“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等指示与观点,已成为评论界的共识。去年年底,评论界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像仲呈祥的《面对新时代的艺术学学科建设——习近平文艺思想学习笔记》、白烨的《坚定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推动新阶段的文艺繁荣——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的体会》、王一川的《理解新时代中国艺术》等文章,均从不同角度深入阐述了十九大精神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和指导作用。
文艺的继承与创新问题虽是一个老话题,但是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依然是评论界关注的重点。如何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一根本性文化命题,决定着文艺批评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评论界已经认识到,首先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像张玉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自信》、张德祥的《文化自信:文艺“新时代”的重要标识》,都从理论层面阐明了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2017年正好是新文学一百年,不少批评家从“文化自信”的视角回望“传统”,重新梳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族性”“现代性”“人民性”等命题,探讨文艺发展的经验与教训。譬如旷新年在《在新的全球化时代回首现代文学——写在文学革命一百周年之际》中认为,应该在“全球化”语境下考察百年新文学与百年世界政治思想史的复杂关系,才能揭示新文化运动的多重性质以及对于当下的启示。南帆在《文学理论: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性》中指出,“中国经验”是一个不可代替的中心词和理论场域的制高点,引进各种西方的文学理论必须遵循一个重要原则,即这些理论是否再现和阐释“中国经验”及其意义。於可训在《文学传统的“外发”与“内生”》中反思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传统/现代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强调“从中国文学的内部运动去寻找现当代文学发生的动力,重建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确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罗岗在《人民文艺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经验》中指出,重返“人民文艺”并不意味着简单回到过去,而是要在更为复杂的历史情境中去把握“人民的文学”与“人的文学”之间的辩证关系。“百年新诗”是本年度的研究热点,谢冕回顾新诗百年的曲折发展历程并总结经验,孙绍振反思西方传统和中国古典传统对百年新诗发展的影响,罗振亚剖析百年新诗发展过程中的“经典焦虑”问题,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坚持民族性与现代性是新文学的基本经验之一。本年度对于莫言、贾平凹、张炜、韩少功等当代经典作家的评论,更多地体现为对于“中国故事”“中国精神”“中国审美”等内涵的阐发与反思。
本年度开展的诸多文艺研讨活动,也从不同角度切入“继承与创新”这一重要命题。像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在哈尔滨举办的“中国传统艺术境界与现代性呈现”研讨会,从理论与方法层面梳理中国传统艺术资源,探讨当代中国艺术从中汲取营养的方法和路径。在西安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文艺评论“长安论坛”以“中华文化传统与当代艺术语言创新”为主题,研讨戏剧、美术、音乐等艺术门类以及文艺理论中的当代艺术语言创新问题,探索创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学科体系和评价体系。在重庆举办的第四届全国青年文艺论坛以“左翼文艺批评:历史经验与现实处境”为主题,总结左翼文艺传统的经验和教训,探讨在新时代重新认识、激活左翼文艺批评的线索与方法。
评论界正在逐渐形成共识,文艺批评必须坚持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直面当下现实,回应时代召唤,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创建科学、独立的理论范式和话语体系。
更加重视对新文艺现象的跟踪批评和理论总结,也是过去一年文艺评论的亮点。像人工智能与文艺、科幻小说、弹幕现象等话题,成为各大文艺报刊集中探讨的热点。网络文艺发展如火如荼,也引起了评论界更为广泛的关注。中国作协在南京举办第三届中国网络文学论坛,认为中国网络文学已进入“弱冠”之年,亟须告别“野蛮生长”,肩负起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在杭州举办第三届“西湖论坛”,深入探讨中国网络文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推动网络文艺繁荣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面对数字时代给文艺批评带来的新挑战,武汉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在武汉举办“数字化时代文艺评论的转型与创新”研讨会,在哲学、科学、艺术的多维视域中探讨应对方略;中国文艺评论网则从实践入手,围绕新文艺现象策划了许多专题,组织评论家参与在线批评,积极探索文艺评论与新媒介融合的有效方式。
另外,各地青年沙龙性质的文艺批评活动日趋活跃,以其新锐性、现实性和在场性为当下的文艺批评注入了新的活力。像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举办的“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如《“底层”的诗性、诗情与影像的开阔空间——纪录电影研讨》)、中国艺术研究院马文所举办的“青年文艺论坛”(如《反腐剧、涉案剧爆红背后的产业成因与传播逻辑》研讨)、湖北省作协和《长江文艺评论》杂志社举办的“东湖青年批评家沙龙”(如《英雄书写的“当代性”意涵》研讨),均针对新出现的文艺现象、文艺作品及时展开评论,不仅发挥了文艺批评“轻骑兵”的作用,而且促进了青年评论人才的成长。
以上所述蜻蜓点水、挂一漏万,并不能完全概括2017年中国文艺批评的全貌。总之,回望过去的一年,我们感到文艺评论如何摆脱“理论空转”与“自话自说”,怎样更加有力地介入创作、怎样更加有效地实现传播,仍然是批评界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作者:蔡家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长江文艺评论》副主编)
延伸阅读(点击可看):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