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辽宁文艺微评”是辽宁省文联理论研究室打造多年的融媒体专栏,并与中国文艺评论网和微信公众号密切联动,合力共建网上评论家园。辽宁文艺微评2017第21期推出PK台:2017追剧热词?
本期微评选载篇目:
IP“孵化”:能否优化是关键
人设:不是简单的脸谱化
戏骨回归:莫道观众不识货
大女主:当代女性的造梦空间
IP“孵化”:能否优化是关键
景三
影视剧IP改编的最大特点无外乎产出快、反馈快,自带粉丝基础,无需预判市场,制作人与其冒险花费大量时间打造原创剧本,不如保守安全地做一个“孵化”IP的饲养员。IP改编说白了玩的就是粉丝效应和市场避险,如此就有点投机取巧的味道,看起来颇有“急功近利”之嫌,这种改编的大量出现既局限了大众的审美选择,也会对编剧行业形成巨大冲击。像今年出现的大批霸屏IP剧,《夏至未至》《三生三世》《楚乔传》等,无论其原著作品多么“跨年代”,其偶像言情的内核及古装剧虚幻架空的外衣都是相似的。
但是IP已经产业化,尊重行业变化才能迎合时代发展,市场的不断变化和粉丝审美水平的提高也都在敦促着IP改编潮流的优化。从积极方面来看,IP改编也可以理解为好故事的重复利用,只是在借鉴、利用和改编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观众认知度,还要看改编本身是否合适,能否出新。日剧同名改编剧《深夜食堂》的水土不服有目共睹,照搬与“低廉化”也是目前一些改编剧的通病。
从成熟作品中挖掘IP之余,一些影视公司已经开始着手从源头上打造属于自己的新IP,可见整个行业在追求更“快”的同时也在向着更“高”更“远”迈进,这也会是未来影视业发展的一个大方向。
人设:不是简单的脸谱化
张守志
为主角贴上人设标签已经成为观众追剧的乐趣之一。2017年下半年播出的剧集中,人设标签依旧丰富多彩。《春风十里,不如你》中的鬼马少女肖红,《急诊科医生》里的高冷圣母江晓琪,《我的!体育老师》中的温暖萌叔马克,这些人设虽然给予观众较深的印象,但其被标签化的过程足以说明,如今国产电视剧的创作和宣传越发注重人设卖点,并且能够与时下流行的“站人设”追剧方式形成紧密互动。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关键词式的人设标签的诞生,或多或少反映出时下电视剧人物形象的脸谱化以及观众解读的简单化等问题。一方面,有些剧作为了吸引观众,过分突出人设卖点。比如,为了塑造少女大胆、爽朗的形象,让人物一味地大笑和举止放纵,以此抓住观众眼球,反而牺牲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另一方面,观众倾向于根据个人喜好以及在追剧时的即时感受,为剧中人物贴上人设标签,忽略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导致对人物片面甚至过激的理解。比如,吴越因饰演“人畜无害”的凌玲,遭到网民的指责和痛骂。由此可见,国产电视剧创作和观众欣赏都需要重新审视人设标签的意义,充实其内涵。这样才能在荧屏上塑造出更多极具圈粉魅力,而不是让观众弃剧的人物形象。
戏骨回归:莫道观众不识货
张倩
“咸鱼翻身”的潘粤明已是一个标准的“中年油腻男”,曾几何时他也是满脸胶原蛋白。作为2017年爆款网剧《白夜追凶》的男主角,他用精湛的演技,力证了一个演员向戏骨的转变。回过头来追问,是不是可以期待今天的“小鲜肉”将来也会华丽转身?
被电视剧万能的后期制作折磨了太久,看惯了配音、抠图、滤镜的观众终于产生了审美疲劳,鲜肉、小花们自带的流量依旧,但却无法再让更多的观众为他们拙劣的演技买账。演技走向成熟的资本还是靠人生的历练、演出的经验、情感把控能力的积累。这也是为什么当下观众对演员的演技愈加关注的一大原因。
毫无疑问,不是年纪大、资历深就一定会跻身戏骨之列,那些沉寂多年,突然归来的戏骨,总能无惧于角色的大跨度,每一次演出,哪怕只有几个镜头,都能演绎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达康书记“死亡凝视”的表情包至今活跃在网络里;《我的前半生》虽差强人意,但让人记住了眼睛会演戏的袁泉;潘粤明一人分饰两角,固然需要高超的后期,但深刻的情绪表达和充满爆发力的瞬间,还是来自演员的自我修养。
大女主:当代女性的造梦空间
田晓佳
今年的国剧迎来“大女主”时代。摆脱了言情式或漫画式的“傻白甜”“玛丽苏”,这种越来越“接地气”的女主戏呈现出“霸屏”的态势。从《芈月传》《锦绣未央》到《那时花开月正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所谓“大女主戏”,貌似有许多相同点:以女主角为绝对的剧情核心,围绕其跌宕起伏的人生,多方位展现婉转曲折的命运纠葛,多层复杂的情感、心理。人物性格由最初的人畜无害,发展为心思缜密、独立霸气,最终历尽沧桑,成为人生或历史的赢家。按理说,这“大女主戏”雷同得要命,早该倒了观众的胃口。《芈月传》《甄嬛传》堪称“双胞胎”、《楚乔传》《锦绣未央》《那时花开月正圆》都是“落魄女卷入家族纷争”的套路,而且盲目追求离奇虚构、争斗言情,格局狭隘、深刻不足,可是,只要剧集一出,总会有大量的追剧者。
“大女主戏”契合了当代女性成长的心理特点:不再满足于依靠男人,只做贤妻良母,在现实社会的残酷考验下,几经磨砺与争斗。此时,“大女主戏”就为普通女性白日造了个梦,将逆袭的潜意识投射到女主身上,获得虚拟的快感与启发,仿佛做了场美好的白日梦。谁又能阻止别人做梦呢?
延伸阅读(点击可看):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