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为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奋斗! ”新时代有了新的历史任务和发展目标,那就给我们文艺提出了新的课题,即如何在新时代自觉践行文艺的文化使命,形成自觉的文化观,坚守“文化自觉” 。
费孝通先生曾说:“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原则。 ”费先生在八十岁生日所说的一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也就是“文化自觉”意识的集中概括。在新的时代,文艺的互动是全世界的,也是全人类的,所有不同文化的人都会参与其中,所有不同形式的文艺也都会参与其中,古今中外的思想会如万花筒般绽放。这就需要参与到融媒体语境下的文艺工作者,严守文艺的文化自律,同时也要在全社会形成文艺的监督批评机制,让新时代的文艺成为“真善美”的舞台。
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这体现了新时期党和国家对于文艺工作地位和功能的重新定位与认识,也是对当前和未来文艺工作的全新指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关于文艺工作先后出台了系列有关大政方针。2015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 ; 2016年11月30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广大文学艺术工作者提出希望。这些都是十八大以来我国文艺工作的顶层设计,这样密集地从国家发展战略出发部署文艺工作,足见文艺工作在当今国家发展过程中的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回顾我们党的文艺发展历史,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历史。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就是要坚持“历史观点”和“美学观点”并重的原则。历史的观点,就是要反映历史的真实面貌和发展趋势;美学的观点,就是要符合艺术规律和审美价值。坚持“历史观点”和“美学观点”并重的原则,就是要敢于用真善美批判假丑恶,敢于向消极的、落后的、丑陋的、庸俗的文艺亮剑。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 。
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愿望,则是文艺工作必须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历史品格。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一人者,作诗之人。其作诗者道己一人之心耳。要所言一人之心乃是一国之心。诗人览一国之意以为己心,故一国之事系此一人使言之也。 ”也就是说,诗人虽然只是“个人之心” ,但是真正的诗人要能够做到抒发“国人之心” ,不是为一己的私乐私怨而抒怀,而是以己之情怀,抒写万民的喜怒哀乐,就如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虽然皆出自作者一人之口,却是万民之心。这种与国人同怀抱的情怀,就是文艺工作者必须坚守的人民立场。高尔基在《论文学及其他》中就说过:“文学从来不是司汤达或列夫·托尔斯泰个人的事业,它永远是时代、国家、阶级的事业。 ”所以,每一位文艺工作者,都不仅仅是自己的代表,更是他所处的时代、社会与民众的代表。
自觉践行文化传统
文艺创作与批评始终承载着国家和民族文化事业的兴衰大业。 《毛诗序》就说过“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这是我国文艺的文化传统,文艺具有教化伦理道德之力量、移风易俗之功效。文艺作品对于社会的浸染功能自古使然。 《论语·阳货》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孔子对于《诗经》有着独特的认识,也是对于文学艺术的独特认识。孔子认为文学具有“兴观群怨”的社会审美功能,并且有着“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伦理教化功能,还有着“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知识传播功能。可见,文艺在社会人群的审美情趣塑造、人格培养、文化熏陶等方面都起着无可或缺的浸染作用。中国文艺一直继承和沿袭着这种塑造社会灵魂的文化使命。
1942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同志就说过:“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的战线,就中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 ”这是当时抗战斗争的需要,但也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任何时代都离不开文化战线在精神领域的冲锋陷阵、开疆拓土。文艺对于国家发展和历史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类问题,要予以辨真假、明善恶、识美丑,这是文艺工作永恒的历史宿命和历史责任。故而黄遵宪说:“诗虽小道,然欧洲诗人出其鼓吹文明之笔,竟有左右世界之力。 ”此语道出了文艺对人和世界改造的力量。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谈过文艺对于人心灵的改造,他认为在剧院里“坏人会对自己可能犯过的恶行感到不安,会对自己曾给别人造成的痛苦产生同情,会对一个正是具有他那种品性的人表示气愤” 。透过文艺,我们的确能够看出社会人的心理状态、思想状态和生活状态等。由此可见,文艺始终要跟得住时代前进的步伐,又能够及时反映时代前进的足音,文艺要自觉完成对于人的精神、情感、审美的改造和打造,要自觉担负起引领时代奔向真善美的历史使命。
自觉弘扬中国精神
中国文艺要有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血脉流淌在中国人心中的生生不息的爱。要让“中国精神”成为文艺创作与批评的灵魂。强调文艺的“中国化”精神,就是力主自己做自己文化的主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文艺的“中国化”精神,就是要中国人走自己的路,依据中国实际,创建能够体现和展现自己文化精神的文艺。如何让“中国精神”这一精神力量获得极大丰富,这就需要文艺站在时代前沿,立足人民大众,高举中国精神,引领时代风气。
曹顺庆在《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中写道:“长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艺理论基本上是借用西方的一整套话语,长期处于文论表达、沟通和解读的‘失语’状态。自“五四”打倒孔家店(传统文化)以来,中国传统文论就基本上被遗弃了,只在少数学者的案头作为秦砖汉瓦来研究,而参与现代文学大厦建构的,是五光十色的西方文论;建国后,我们又一头扑在俄苏文论的怀中,自新时期( 1980年)以来,各种各样的新老西方文论纷纷涌入,在中国文坛大显身手,几乎令饥不择食的中国当代文坛消化不良。 ”过去在我们积贫积弱的历史时期,我们国家的奋斗目标是救亡图存,而现在是国富民强的历史时期,我们国家的追求理想是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文艺工作必须从失语的状态走出来,扭转这一被动局面,让中国精神成为时代发展的新时尚。曾经,我们致力于借鉴苏联经验,有一段文艺“苏化”的历史;后来又致力于借鉴西方经验,有一段文艺“西化”的历史;现在我们终于可以有力量摆脱“苏化”与“西化”的影响,建立“中国化”的文艺思想,以期引领世界。艺术是没有国界的,但是艺术家是有国籍的。俄国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说过:“每个民族的诗都是人民意识的直接表现,因此,诗和人民生活是紧密地融合在一起的。这就是何以诗必须有人民性,何以一个民族的诗和一切其他民族的诗不同的缘故。 ”别林斯基强调的人民意识是此国此族的文艺家区别于他国他族文艺家的主要标志。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文艺家都有着自己的人民意识,并且要创造出符合自己国家自己民族的人民意识的文艺作品。这就要求文艺家必须有自己鲜明的国家立场、民族态度。鲁迅就曾经说过关于身份转变的问题:“看别人的作品,也很有难处,就是经验不同,即不能心心相印。所以常有极要紧,极精彩处,而读者不能感到,后来自己经验了类似的事,这才了然起来。例如描写饥饿吧,富人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懂的,如果饿他几天,他就明白那好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是要设身处地到“人民”中间去,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场和情感去创作,和“人民”打成一片,过过“人民”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悲欢离合,理解他们的生活,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够代表他们、表达他们。
马克思说过:“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 ”爱人民之所爱,恨人民之所恨,才能够旗帜鲜明地创造出为人民所喜爱的文艺作品。
(作者:赵德鸿,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延伸阅读(点击可看):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