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五年来文学理论发展观察:在理论喧嚣中彰显“当代性”(范玉刚)

2017-09-29 阅读: 来源:文艺报 作者:范玉刚 收藏

  原题:在理论喧嚣中彰显“当代性”

  ——五年来文学理论发展的一个观察视角

范玉刚: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博士导师,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外文艺论学会理事,马列文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秘书长

  五年来,文艺创作大丰收,文艺批评兴盛,文艺理论建设更是取得长足发展,甚至呈现出爆发式扩张,各种理论话语、理论主张悉数登场,文艺理论呈现多元化繁荣发展之势。扫描五年来的文艺理论发展,可以洞悉其在喧嚣中正以理论自觉的姿态,走在增强文化自信的途中。

  五年作为一个时段,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几乎是不可把捉的一瞬间,但这五年之于中国又决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概念,它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启,一个涌现着当前时刻的到来,它具有前瞻性意义,指向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因而其意义非同凡响,甚至有着划时代的标志性意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驶入了伟大民族复兴的快车道,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越发彰显出时代的新气象。作为从事文艺理论及文艺批评的研究者,我们都是从历史走来,深刻感知时代的脉搏,以亲历者、参与者,某些话题的主要探讨者的姿态,来回顾这五年文艺理论的发展,自然有着切肤的感受。诗文评是中国传统文论的特点,也是中国文学感知世界、洞察现实的一种文化方式,对理论发展回看式的印象扫描,固然有着种种缺陷和挂一漏万之可能,但它依然有着某种管中窥豹的真实性、启示性。总体上说,当代文艺理论在众声喧哗中呈现繁荣之态,其理论发展取得很大成就,这些成就不单纯是成果数量的增多和理论观点的众声喧哗,而是呈现出一些根本性变化。下述诸多话题是近年来文学理论的热点和学术增长点,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和进一步总结提炼。“文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当代构建”、“中国传统文论的创新转化”、“中西文论的交流互鉴”、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文化诗学、世界文学、人民性、文化间性、审美乌托邦、大众文化研究、视觉文化与媒介文化、消费美学、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经济(市场)、艺术生产理论、文艺评价标准和文艺学研究范式等,已经形成了某种系统性的研究态势,正在日趋深入学术肌理中,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

  在诸多文艺理论成果推动下,文艺理论研究出现一些积极变化,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正在改变日渐式微的态势,不仅研究队伍有所壮大,特别是中央启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班”人才培养计划,已初显成效。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方面,一些学者发表了一些高质量的研究文章,虽然原创性理论不多,距离文化强国建设要求还有相当距离,但这种变化是可喜的。大家越来越意识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离不开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的借鉴,但无论是理论的“场外征用”、理论移植抑或理论旅行,都必须真正经由重新语境化与中国现实和中国文化相结合,才能成为有效的中国理论,这一共识的形成是极为难得的,它渐渐改变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一枝独大的格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深受瞩目。近年来,在有关研究机构和一些学者的努力下,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指导地位和话语权问题受到文论界重视,研究力量和成果开始增多,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美学)学派已成为一些学者的学术追求。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相对于文艺实践的日新月异,迫使其增强对现实的关注度,并在契合时代的变化特别是数字化技术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基础理论研究不断越界与扩容,不断增强其阅读生活、解读现实的能力,并热烈拥抱文化研究,已有不少学者关注到新媒体文艺的探索实验、艺术园区及其文艺景观的现实境遇、文艺生态的健全等问题,文艺理论建构的现实性和历史性都在增强,开始显现出深刻理解这个时代的症候的努力。与之相应,针对基础理论研究中的泛化和散化现象,文学理论界也开始反思“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现象,积极推动理论批评关注文艺现实、关注人民的文艺,探讨“人民文艺”的美学叙事,反思西方文论的“强制阐释论”,强调任何文论都有其有效性的界域、语境意识和反思批判维度。

  另一可喜的变化是,相对于前些年文论界对中国古典文论有意无意的忽视,使之长期处于失语或独语状态,近年来研究状况大为改观。特别是两办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后,学界包括文论界非常重视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与当代文论的创新发展、重构文学经典等话题,成为文论界研讨的一个重点话题,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中央党校文史部以及很多大学都举办过专门的学术研讨会,在这方面已取得一些重要成果,如张岂之主编的《中华文化的底气》(中华书局2017年7月版)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增强文化自信中的重要性做了深刻阐发。对中国现实文化的关注和传统文论资源的发掘,正在悄然改变当代西方文论在中国一枝独大的现状。所谓“悄然”其实背后仍然有着现实力量的推动,但它无疑切近了中华文化自信的主轴和脉搏,而有着理论学术逻辑的自然而然,也是一种中国文论自觉的体现。它主要显现于近年来对西方文论研究中存在的“强制阐释论”的探讨、“中西文论关键词的撰写”、“世界文学与民族文学的论争”等话题,这些论证构成了近年来学界关注的热点。在这些话题热烈争议背后,有着中国当代文论发展的焦虑,“世界文学”探讨的用意依然是“民族文学”的用心,依然关乎中国文学及其理论的国际话语权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回应了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因而,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发展问题的系列讲话的理论阐释,以及与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关联性研究,探讨文艺的功用、批评标准以及文艺精品问题等,也是这几年文论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并在经典文献的重新解读中敞开了新的问题域。其诉求目标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强调的,“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已成为当代文艺理论发展的指南。

      (作者:范玉刚,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博士导师,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外文艺论学会理事,马列文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秘书长

 

      延伸阅读(点击可看):

      范玉刚:文艺片发展亟需健全艺术生态

      专家学者研讨五年来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状况

      周由强:砥砺前行又五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综述

      文学理论批评的新变化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