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专家研讨“像音像”:推进传统戏曲承陈出新

2017-04-12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 收藏

  继承发展统一 推进传统戏曲承陈出新

  戏曲“像音像”工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发言摘登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响应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做好戏曲“像音像”工作,探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3月22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办的戏曲“像音像”工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在京举办。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仲呈祥,全国政协京昆室副主任、“像音像”工程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庞井君,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吕育忠,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总监曹毅,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巴图,天津北方电影集团董事长张仁刚,“像音像”天津基地艺术总监李少波,戏曲理论家刘连群,天津市评剧白派剧团团长王冠丽,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宋震,吉林省戏曲剧院院长、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吉林省剧协主席倪茂才,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团长李宏图,重庆市京剧团团长张军强,天津市评剧白派剧团市场总监、舞美总设计孟中华,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一级录音师姚国强,云南省京剧院副院长朱福,石家庄市京剧团书记、副团长赵玉华,天津京剧院实验团团长王艳等有关方面负责人、专家、艺术家参加会议。会议由仲呈祥主持。

       “像音像”是实现中华戏曲文化现代化的一项基础工程

         □ 仲呈祥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像音像”工程的意义不止于戏曲,而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现代化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文化工程,其意义绝不能低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第一次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两创”方略提高到了与党的文艺方向、文艺道路和“双百”方针并列的地位,这就要求“像音像”工程要有选择的眼光,要善于选择经典的剧目和优秀的当代演员,让中国传统戏曲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这绝不仅仅是记录当下的情况,而是在艺术与科技的融合过程中,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的许多核心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都以戏曲为载体传承了下来,我们对中国古老的戏曲文化要做到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人们常说“推陈出新”,陈来先生建议改为“承”更准确,即“承”陈出新,意思是推了陈未必能出新,传承了传统才能出新。因此,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继承传统,有了区别的原则,有了实践的路径,解决好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才能出现创造性的转化、创新性的发展。年过古稀的叶少兰先生都说他参与了“像音像”之后又有了新的体悟、新的提高,所谓新的体悟和提高不就是新的发展嘛!

  “像音像”是一种新形式,它不会取代剧场演出,其与剧场演出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补生辉、共同促进。戏曲工作者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完成“像音像”工程,这是一桩民族文化复兴的好事。

  “像音像”工程是一项精品工程、创新工程、时代工程

   □ 庞井君 (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听取了叶少兰老师和各位专家的发言,我想从不同角度谈谈“像音像”创新工程的重大意义:第一,这是一个精品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当下文艺创作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在我看来,“像音像”工程是由艺术家、制作方等多方专家参与的项目,制作过程精湛、细致,已制作加工出一批精品力作。当下我们需要精品,更需要传世的精品,我希望“像音像”工程是一项可以打造出传世精品的工程。

  第二,这是一个创新工程。它不是简单的“音配像”的延续,也不是简单的音和像的缝合,而应该是科技和传统艺术的融合,是新的艺术时空的融合与创生。目的就是要在加工制作中实现创新,让科技的力量推动传统艺术“老树开新花”,使“老梅愈老愈精神”,真正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第三,这是一个时代工程。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中华民族复兴的最重要标志是文化复兴。历史上很多伟大的艺术作品都通过文字的形式保留下来,而舞台艺术作品大都因为历史和技术条件的限制等原因都消失在历史的岁月里,今天是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云计算时代、电子视听时代,“像音像”工程的诞生恰逢这样一个好的时代,可以创作出的一系列精彩的视听艺术作品,把优秀的表演艺术留存下来,流传下去,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化标志,所以我们应该以强大的历史感和责任感做好这个工程,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为戏曲传承开辟新路

   □刘连群 (戏曲理论家、一级编剧)

  “像音像”工作,率先从京剧开始试制,初衷是在作法、条件成熟后逐步推向地方剧种。除京剧外,地方戏从评剧白派剧目进行试录。“像音像”是继“音配像”之后,再一次通过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拓宽民族文化传承之路的创新工程。“音配像”是采取两代人的音与像相接、融和,修复“文革”后出现断裂的艺术传承链,抢救经典,保留火种;“像音像”则面向代表着当代最高水平的一代新人,为他们“立此存照”,在给观众提供精美节目的同时,为后人提供更多的传承参照。

  “像音像”的创意和实施,是从戏曲艺术传承和时代的需要出发的,而它的立足当代、着眼未来的使命和追求,又决定着必然是以质量为生命的精品工程。从演员与剧目选择、前期排练与录像到录音、配像以及后期编辑,必须层层把关,严格要求,一丝不苟。

  其中,音与像的质量尤为关键,分别有精细的技术与艺术标准。实践表明,“像音像”对质量的精益求精,不仅推出并保留了一批高水平的剧目,扩大了戏曲的影响,而且锻炼了队伍,对传承水平的提高、电视技术与戏曲艺术的完美结合都起到了促进作用,一定会为戏曲的高水平传承,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像音像”让我们“更上一层楼”

  □倪茂才 (吉林省戏曲剧院院长,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吉林省剧协主席,一级演员,京剧高派传人)

  感恩“像音像”惠泽全国院团,感谢“像音像”给了我们“更上一层楼”的机会。能参加这个国家工程,把自己流派的代表剧目、美好的形象保留下来,心里无比高兴,我们更希望不愧于殊荣,在身体条件尚好、精神面貌佳、能作为的好年龄把优秀的流派代表性剧目再多录制几部,担起我们传承京剧艺术的一份责任。我将继续发扬“尽忠尽孝”的精神,多讲奉献、多比技艺、多虑长远、多思不足。

  为录制高派剧目《逍遥津》,我从唱腔、唱词、表演形式,到演唱技巧都做了升华、完善和提炼,可以说,是提高艺术水平的再次深造。在这个过程中,使我强烈地感到要在技巧上多些讲究、掌握科学的方法,流派的特色才更鲜明、更富有魅力。像高派的发声,要把三窦(蝶窦、额窦、鼻窦)用上之后才好听,“脑后摘音”,不能“躲着”唱,讲究了技巧,调门高也能唱而且不会费劲。

  有三个建议:一是增加梅花奖演员的代表性剧目的录制数量;二是抢救性挖掘整理和录制稀有流派的传统剧目。稀有流派的传统剧目可以为京剧艺术的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奉献技艺、绝活、唱腔等“养分”,对这些流派剧目要怀有危机感、紧迫感、使命感,对他们更要重视,比如汪派的《哭祖庙》、《马前泼水》已经失传,这个流派的文化生命力在哪里呢?三是借鉴推广天津基地的成功经验。

  在恩师引领下全面完整继承传统

  □朱 福 (云南省京剧院副院长,一级演员,京剧叶派小生传人)

  “像音像”录制的由我主演的《周仁献嫂》一剧,是我向恩师叶少兰学习的第一个剧目,也是我在昆明拜师时展演的剧目,既是我荣获“梅花奖”的剧目,也是我演出最多的一个剧目。18年来,我一直没有间断地跟恩师研学这出戏,恩师数次到昆明对排演工作进行指导。恩师一字一句、一板一眼地传授,甚至每个音有几个“波浪音”、拉多长,哪个字用“虎音”,哪个字用“龙音”都不厌其烦地将方法技巧倾囊相授。

  继承传统,应该是全面完整的继承、全方位的继承。此次“像音像”录制,恩师在化妆、眼神、身段、脚步、音、服、道、盔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严格的要求。录音期间,恩师亲自监棚,对音乐,唱腔、念白进行严格把关和指导;张耀鸾老师指导音乐和唱腔的录制;录制中调整了配器,使该剧的音乐部分在原有的基础上层次更加分明,充分达到了渲染气氛、烘托表演的艺术效果。配像时,恩师不辞辛劳赶到天津基地全程指导,令我受益匪浅。

  天津基地设备好,舞台风格统一、干净整洁,灯光透亮。基地艺术总监对舞台上的每个细节都严格把关,专业团队对艺术认真负责,遇事从不推诿、敢于担当、尊重艺术家、尊重京剧艺术规律。感谢天津市青年京剧团的大力协助,该团的严谨作风和“一棵菜”精神让我感受深刻。

  关于“像音像”工程的进展情况

  □吕育忠 (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

  “像音像”工作由天津先行先试,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了经验,逐渐形成了“像音像”剧目录制的艺术、技术和流程标准,为“像音像”工程的具体实施打下了很好的基础。2016年文化部接到组织实施京剧“像音像”任务以来,部党组高度重视,要求我们从坚定文化自信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像音像”工程的重大意义。

  截至目前,天津基地已录制53部(含评剧8部),播出38部。从播出的情况看,观众满意,业内肯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作为一项长期开展的国家文化工程,“像音像”工程在“十三五”期间计划录制350部京剧剧目。根据工程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对60岁以下获得文华表演奖和梅花奖的候选人中,优中选优,遴选出了第一批102名演员、127部剧目。为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加快录制进度,在中宣部统筹下,文化部积极筹备建设北京基地和上海基地。

  在中宣部文艺局的牵头下,《“像音像”节目生产标准手册》在征求各方意见之后,于2017年2月由工程办公室印发相关单位执行,确保天津基地和北京基地的工程录制标准、规范,有流程和制度保障,在天津基地的协助下还印发了《“像音像”工程院团长工作手册》。

  “像音像”是一项同时写入三个中央层面文件的国家工程,必须坚持质量第一,质量是生命线,不能急功冒进,而是要稳中求进,要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确保工程艺术质量,让“像音像”工程真正成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优质文化工程。

  客观、科学、礼敬地传承与发展经典

  □巴 图 (中国戏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组织最优秀的戏曲艺术家以最佳的表演状态演绎最经典的剧目,辅以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加以记录,存续经典,传播经典,用经典普及戏曲艺术,用经典引导青年成长,以经典示范当下,以经典铺垫未来,这是“像音像”工程对于戏曲传承的特殊价值。

  在举国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背景下,“音配像”和“像音像”工程提供了一个可以参照的案例,其精神价值、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值得复制。这种价值突出体现为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传承发展戏曲经典。“客观”体现为能够客观审视既往剧目优长,辩证分析既往呈现之短,取长补短,拾遗补缺,去粗取精,反复打磨,在精品基础上萃取精华,再造新经典。“科学”体现为以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通过舞台取像、录音室看像录音、演员为自己的录音配像的方式,依照戏曲演出和传播规律,科学布陈剧场,调整灯光音响变化,完善录音录像效果,力求记录还原完整完善完美的当代剧目呈现。“礼敬”体现为尊重戏曲呈现的本体特征,准确还原戏曲剧场特殊的观演氛围,有效体现戏曲表演有距离的审美,合理安排影像、录音和编辑技术,实现符合戏曲规律的舞台调度,强化戏曲写意、程式、虚拟等特征的规定性。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像音像”工程的这种态度。应该将“像音像”工程的成果作为不同层级戏曲人才培养的经典教材。

  “像音像”是最好的事情,也是最难的工程

     □ 王冠丽 (天津市评剧白派剧团团长,一级演员,评剧白派传人)

  “像音像”是“音配像”之后的又一伟大工程。作为试点单位,我们既光荣又感到责任重大。希望我们评剧白派团,能为“像音像”在地方戏的推广,摸索出点儿经验。

  “像音像”可以录制出普通演出达不到的理想水平,因为它可以反复地录制,反复地修改。为了录好一出戏,我们会对原本非常熟悉的唱腔、表演,反复练习,精心打磨。我们的经验是,看简单了,反而变复杂了;贪快了,可能变得更慢了。比如《珍珠衫》这出戏,筱白玉霜留下的音只有两场,其它场次都是后来创作的,其实这出戏我们已经演过150多场,剧场效果也都非常好。但通过这次录制“像音像”,我们发现自己创的唱腔与筱白玉霜原来的唱腔相比较,还有很大差距。可见,这么熟的戏,同样也要静下心来认真地研究唱腔,认真地排戏。在我们终于摸索出录像的方法时,又发现录的音还不满意,不能代表我目前的水平。因为一直在反复排戏、录音,身体吃不消了,明显的气力不足,结果又重新补录。这是我们最熟悉的一出戏,居然录制了多半年。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一定要在演员身体好、精力充沛的时候录音,特别是重点唱腔更要精益求精,否则欲速则不达。

  “像音像”的第一个“像”很重要,因为这个“像”可以启发你的情绪,让演员在录音时有一种舞台上的感觉,不能大意。为了保证这个“像”的质量,要演出几场,跟录下来,然后取最佳的一场。录音时不仅要注意唱腔的味道,更要根据第一个“像”,唱出人物的心气儿来。只有完成好第一个“像”才能更好地录音,有了好的“音”,第二个“像”才会顺利地完成。

  “像音像”提高了我对戏的整体性认识

    □王 艳 (天津京剧院实验团团长,一级演员)

  能参与“像音像”录制,不仅对我的艺术是一种肯定,同时也给我在最好的年龄、精力最充沛的年龄留下了宝贵的资料,我真的感到无比的荣幸,更感到肩头的这份责任非常沉重。

  剧目的选择是在领导和各位专家的研讨下非常严肃、非常认真地选择,选择的都是每个人代表性的剧目,而且非常有特色。比如说我演的《乾坤福寿镜》、《宇宙锋》、《昭君出塞》,这几出戏都是杨荣环老师亲授,这几出戏在全国已经不多见了,老师的艺术个性和魅力非常强,这个版本演起来又和其他的版本不太一样,通过“像音像”的录制,我又把这几出戏,从剧本整理、排练、取像、录音、配像,一步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受益非常多,“像音像”提高了我对这几出戏的整体性认识。

  把握特点规律 宣传和传播好“像音像”工程

  □曹 毅 (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总监)

  “像音像”栏目从播出以来就受到了观众的欢迎,栏目收视率一直在持续地攀升。打个比方,“像音像”栏目目前一个月的收看人群,相当于北京、天津两个城市的总人口数。索福瑞提供的数据显示,近期播出的评剧“像音像”《庚娘》收视率达到0.19,即约有700万人收看。

  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作为宣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有责任宣传和传播好“像音像”工程,并要不断创新方式方法,进一步提升和扩大“像音像”工程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和规律,把好“像音像”节目播出的最后一关,使我们播出的剧目确保是精品,不留遗憾。在这方面我们也在总结,“像音像”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它将伴随着戏曲频道而长期存在,任何时期总会有代表性的剧目和人物,录制的对象是不断更新的,录制的方式也要不断地改进和提高,因此必须有严格的规矩,这就需要总结“像音像”的特点、规律,并依据这些特点和规律制定规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质量,使人感到耳目一新,只有这样才能加快进度,使更多的优秀演员有机会参加录制,要把握特点规律,录音的特点规律,录像的特点规律,人与人、人与设备的关系和规律。我们还需要下工夫,需要更认真、更用心。我们有信心在中宣部文艺局的领导下,在文化部的统筹下,把“像音像”工程推进得更快、更好。

   遵循戏曲规范 做好“功课”预习

   □李少波 (“像音像”天津基地艺术总监)

  “像音像”工作,1999年开始在天津试验探索,2014年正式启动,又经过了近两年的试录工作,逐步摸索经验,逐渐成熟起来,获得了一些经验和启示。如果说天津的试录是成功的,我想这离不开专家的指导、离不开戏曲的规范。叶少兰老师身先士卒,于古稀之年主演了《西厢记》、《壮别》等剧目,充分体现了高水平传承的风貌,起到了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年逾九旬的迟金声老师,不顾年事已高,往返京津两地,为录音监棚、为配像导演,他认真把关,为舞台的整体呈现倾注了智慧与心血。老先生、老艺术家在录制过程中每一次的高标准和严要求,都是对前辈先贤的致敬,都是对戏曲规范的尊崇!

  作为天津基地的工作人员,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有压力也有动力。压力主要来自于如何更好把握“处处讲究”的规范,如何做到“形式多元多样、风格严谨统一”,如何在“不‘丢’人、不‘丢’戏”的同时有所探索和增益。我们不懂的,老先生、老艺术家还健在,我们多学、多问。同时,我建议在今后的录制过程中,各个院团、各位主演,特别是院团长也提前做“功课”,现场解决恐怕不如早做准备,特别是对录音环节的预习以及布景的准备等;录制时,演、乐、舞、服、道、化都要规范,充分发扬“一棵菜”的精神,给观众留下最好的舞台整体形象,通力合作把“像音像”做好,不出废品、留下精品。

  继承发展统一 涵育文明根柢

  □宋 震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像音像”与“音配像”一脉相承,“音配像”以“先继承后发展”为主题,“像音像”回答的是“继承了什么、继承了多少”的问题,其重心在“继承发展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传统戏曲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归宿还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只有扎实继承才会有真的创新和好的发展。

  “像音像”是促进戏曲院团改革发展的一个契机。“像音像”有助于推动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改编和新编剧目向保留剧目转化,可以丰富院团剧目储备,促进院团互动交流和高水平人才合作共进,缓解人才分布失衡的结构性矛盾。“像音像”制作过程本身可以放大老问题、发现新问题、切中要害、聚焦改进,比演出或一般影音记录更为深刻,能有效提升剧目的整体性舞台规范,改观剧目“有形无质”的现象,整体提升院团的专业能力。

  为口传心授的传统戏曲留下可靠的活态记录非常重要,要从文化基因提取和全息化保存的角度来认知和理解“像音像”剧目作为文化基因载体的价值意义以及文化基因社会性遗传的必然性。未来,“像音像”成果将与“音配像”成果形成相互参照的格局,为后学后世留下可供比较、可资借鉴的范版。要从人类文明成果分享的高度,来回应“戏曲与现代科技的更好结合”这一命题,应依据实时更新的视听制作国际标准而不只是国家标准、唱片标准而不只是广播标准,参照Naxos音乐数据馆藏标准,促进“像音像”科技成果转化。

  在“像音像”工程由天津推进至全国、由京剧扩展至地方剧种的过程中,如何做到“迈小步不停步、少走弯路回头路”以及如何更好发挥老艺术家“传帮带”作用,颇值深思。

  “像音像”工作应跨界协同、互融互联

    □姚国强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一级录音师)

  在戏曲“像音像”的制作和文化推广方面,应充分地发挥各界、多方的力量,促进跨界协同、互融互联。特别是需要培养专门的戏曲“像音像”工程录音专业人员,否则再好的戏曲表演和演奏,如果录音的技术质量不过关,就无法实现“像音像”工作的目标。此外,还有以下建议:是否可以简化和完善戏曲“像音像”工程在拍摄、录音制作工艺方面的流程,提高制作效率;应开展定向的技术培训;应充分利用项目资源,开展“像音像”工程方面的学术理论研究和交流活动,让“像音像”的文化传承得到更多的理论支持;国家一直在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输出和对外传播问题,能否以及如何将“像音像”工程中的中华优秀戏曲剧目进行对外文化交流和输出,也值得研究。

  “像音像”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工程

    □叶少兰 (全国政协京昆室副主任、“像音像”工程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京剧叶派小生艺术代表性传承人)

  “像音像”工程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是落实中央和国务院关于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支持戏曲继承发展的一项重大的国家文化工程。

  从十几年前天津青年团的试录开始,我便参加了“像音像”工作,包括开始30余部剧目的录制过程。“像音像”工程启动后,我受邀参加了《西厢记》、《壮别》、《玉堂春》这三出戏的录制,这几出戏我演过多年,但通过“像音像”我觉得自己又一次提高了,我体会到艺无止境、精益求精的重要性。

  “像音像”不是某一个演员的事,不是某一个剧团的事,“像音像”是国家的事、民族的事、戏曲事业的大事。每一次“像音像”的录制都是一次演员、乐队、舞美、录音、录像、剧团、导演、制作的大协作。京剧处处讲究,“像音像”必须做到讲究,高标准、严要求,永远要成为“像音像”工作的主题,没有严格就没有艺术,没有严格也就没有今天“像音像”的高标准,永远要牢记没有质量就没有精品。

  “像音像”并不只是资料工程,还应是继承、发展、弘扬的工程,通过“像音像”,我们还要学,还要提高,通过“像音像”还要发展和创新,更好地弘扬国粹。“像音像”挖掘、丰富、弘扬了剧目,而且也培养和锻炼了演员,也锻炼了队伍,各剧团之间相互配合,互相学习,通过合作交流,会的戏就多了,剧团也丰富了剧目,真是个好事。我们要把“像音像”搞火搞活,要借鉴“音配像”时“分戏包干、齐头并进、统筹兼顾、流水交叉”的工作方式,争取更好时机,录制出更多、更好、留得下、传得出的精品力作,让我们的京剧永葆国粹品质。

  以天影人的担当永存戏曲经典

  □张仁刚 (天津北方电影集团董事长)

  “像音像”工程是继“音配像”工程之后对国粹艺术弘扬、传承、发展的又一创新举措。天影集团深刻认识到,在工程组织、工艺标准、设备性能、人员素质各个方面都必须符合“像音像”工程的指导思想和效果要求。面对天影成立60年来难得的历史机遇,天影人决心以永存经典的艺术追求,力争以前所未有的好状态、新本领、强队伍,高标准完成剧目录制任务。遵循戏曲艺术和电影工业两个规律,在充分发挥现代电影生产组织效能中,坚守工匠精神,做出应有担当。

  我们按照“培养与引进、分工与协作、眼前与长远相结合”的思路,组建了强有力的专业队伍,特聘艺术总监全面把关基地“像音像”剧目录制的标准和效果。在摄影、灯光、剪辑、调色、特技及后期合成等所有环节进行创新尝试,提升了电影表现戏曲的精度、维度和融合度,大幅度弥补传统舞台艺术缺憾,使作品更加协调统一、完美呈现。

  目前,立足天津、服务全国的“像音像”生产组织体系已基本形成。基地已陆续完成京、津、冀、渝、吉、滇等省市专业院团的剧目录制工作。天影人本着对中华文化的尽责之心,对历史使命的敬畏之心,对国粹艺术的敬爱之心,以最好的职业精神和专业状态,按照“速度要快质量要好”的要求,以经得起专业检验和历史考验为不懈追求,回报领导的信任和社会的期待。

  我们赶上的时代,就是最好的

  □李宏图 (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团长,一级演员,京剧叶派小生传人)

  没有“音配像”,就没有“像音像”,两者前后承继,非以这种焚膏继晷、兀兀穷年的坚韧精神,怎能为京剧真正地做些事情?!“像音像”接棒“音配像”,是因为每个时代都要有留下来的东西,这是责任,亦是幸运,是我们这些被选择加入这项工作的人回报京剧的机会。

  没有一个舞台演员不想把自己稍纵即逝的表演留下来,虽然得以在“空中剧院”、电视晚会中留下影像,但每一次现场演出,因一过性而总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京剧人平日千锤百炼,当然有比影视演员更追求完美的动力和能力;京剧是剧场的艺术,而“像音像”恰恰可以弥补在舞台上一过性的表演所造成的并不完美的遗憾!

  “像音像”最大的优长,就是把演员的声音、形象、表演、舞美这几者取其最佳状态,集结一处。清晰讲究的拍摄,悦耳动听的音效,绮丽华美的服装,演员过硬的表演,一个都不能少。如果说“音配像”是我们和过去的沟通,那么“像音像”就是对未来的期许。到了我们这个年龄,还赶上这么一个好机会,我非常珍惜。“音配像”的前辈已经树立了标准,我会更认真梳理原来演过的戏之优长与不足,在录制过程中听取专家和师父的意见要求,反复推敲,这也是对我表演水平的再提炼,作为每一个个体,我们将努力做好自己,协同发力,汇成推动京剧事业进步发展的洪流,不负我们所遇到的这个最好的时代!

  行业新标尺 严苛出精真

  □张军强 (重庆市京剧团团长,一级演员,京剧奚派传人)

  “像音像”工程为京剧乃至戏曲艺术行业建立了新的文化标尺。前不久,我主演的《白帝城》刚刚录制完毕,这次录制对于我本人来说感触特别深,对于重庆市京剧团来讲也是一次不可多得的经历。

  感受主要有三:一是录音录像的高科技、高质量、高精准化。二是通过这次“像音像”的录制,让演员对唱词的精准、声腔、音色乃至每一句的劲头和尺寸的把握都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是对乐队伴奏人员来讲,他们在伴奏时对每一个节拍、每一个音符以及整体节奏把握上的精益求精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他们的专业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演员来说也是一样,对唱腔的音准把控,对动作的一招一式,对动作、表情与道白速度的精准要求都让我们的演员对艺术表演的严谨和精益求精有了全新的认识,让大家深刻省察了在艺术表演上的欠缺。三是整个录制过程非常严格,甚至可以用严苛来形容,尤其是录音,每件乐器都是一个单轨录制出来的,不像以往录音都是混着录。基地艺术总监全程跟进、紧盯,一个音、一个动作没做好或不够完美都会被及时地叫停,反复录制,直到呈现出最好的结果才能过。我本来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但通过这次“像音像”的录制,令我对自己的要求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在短时间内也极大提升了我们团全体演职人员的专业水平。

  国家工程惠及基层剧团

  □赵玉华 (石家庄市京剧团书记、副团长,一级演员,京剧荀派传人)

  作为最基层剧团,入选“像音像”这一国家工程,我们感到荣幸和感动。“像音像”天津基地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录制场地和展示平台,无论是录制设备、现场管理还是导演及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与综合素质,都堪称专业和一流,必须得为基地艺术总监带领的专业团队点个赞。

  央视播出的效果使石家庄京剧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前一段播出时正好我们就在邢台农村演出,老百姓几十里地赶过去,说我们刚看了你们的“像音像”,还想看看现场,看看一样不一样,我们特别自豪,原班人马。那天,我演《勘玉钏》的时候是露天的,只有一个棚,下了雪,我还想观众能不能坐得住,一直到完,下着雪、天气十分寒冷,台下的观众热情高涨,大家聚精会神地观看,没有一个人提前离开,台上的演员也深受鼓舞,如火的热情融化了满天飞舞的雪花,这出戏演火了,我们的心更热了,更有信心了,所有这些都要感谢“像音像”工程,有国家鼓励文艺繁荣、发展的优惠政策,相信在全国兄弟院团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京剧事业一定会迎来更加明媚的春天!

(文/高晴)

       延伸阅读:

       专家研讨“像音像”工程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