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人民的名义》:看反腐体材如何纵深演绎

2017-04-10 阅读: 来源:光明网 作者: 收藏

  近日,由著名编剧周梅森创作,陆毅、张丰毅、吴刚、许亚军、张志坚、柯蓝等联袂主演的2017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在某卫视首播。这是继2004年总局颁布“反腐、涉案剧不能登陆黄金档”以来,首部“解冻”的反腐大剧。该剧以检察官侯亮平的调查行动为叙事主线,讲述了当代检察官维护公平正义和法制统一、查办贪腐案件的故事。

《人民的名义》:看反腐体材如何纵深演绎

《人民的名义》宣传海报。

  在众多反腐题材电视剧中,频闻台词中出现“书记”这个称呼,而“老师”一词观众听着就感觉新鲜了。剧中的高育良是这样一个身兼“书记”和“老师”双重身份的核心人物,剧情也主要围绕高育良与他的两个学生展开。以高育良为核心的“汉大帮”,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基于师生关系的利益集团。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提携与拔擢,与学生对老师的感恩、依从与回护,构成了一个绵长稳定的价值交换体系,并最终扭曲演变为“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身份判定与人身依附。将伦理观察纳入反腐败题材,《人民的名义》并非是开创者,但从师生关系切入对反腐问题的伦理观察,该剧是有开创性的。

  韩愈在《进学解》中曾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只是师生之间关系的一面,即学问授受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师生关系还有另一面。这一面,不再和学问有关,而是与伦理相系,其重要性已被前人纳入“天地君亲师”之中。然而,师生关系与腐败团伙的形成不具有必然的正相关性。剧中使师生关系最终结成腐败关联的充分条件,还有地域联结和科层隶属关系。同是高育良的学生,候亮平与祁同伟的不同,和他们与高育良的空间关系远近、工作联系疏密有直接关系。

《人民的名义》:看反腐体材如何纵深演绎

《人民的名义》中,汉东省省委副书记高育良学生众多,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侦查处处长侯亮平就是其中之一。

  在《人民的名义》里,腐败分子的身世是多样的。欧阳菁是“书记夫人”身份、赵瑞龙和赵立春是父子贪腐、刘新建是赵立春的“秘书”出身。这些与姻亲、血亲相系的腐败案件,是对“身边人”腐败的警示。但这些关系在《人民的名义》里都不是贯穿线,而是辅助线。剧情的贯穿线是相较血亲、姻亲更远一些、更淡一些的师生线。而恰恰就是在这个远处和淡点上,在“天地君亲师”的末尾,《人民的名义》发现了问题、揭示了问题。俗语言“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其实如山之倒而来的病,也是起于如丝症候的。中国政治文化向来注重“慎微”和“毫末”,在今天我们中国人依旧无法摆脱的“五伦”中,师生就处于毫末的位置。在这个意义上看,《人民的名义》具有探微烛幽的价值,这是反腐题材深化的表现,值得肯定。

  家庭伦理剧在我国荧屏上是一大宗,这一题材以尊亲重孝为旨归,强调了个人对家庭的责任。然而集于这一题材领域的作品,其情节绝少涉及社会生活领域,更与政治生活无关。这种家庭伦理与公共政治绝缘的故事构造,可以说放大了“家常”,却放逐了“国是”。剧中,季昌明检察长就感喟到:“在我们这样一个人情大国,建设法治社会困难更多。”《人民的名义》在自身的价值之外,还促使我们反思电视剧的得失,是一笔意外的收获。

       (作者:赵 彤,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研究部主任)

       延伸阅读:

       陆天明:反腐作品需要有思想深度

       赵彤评《人民检察官》:一部当代反腐史志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