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她生在巴黎 却画了一辈子敦煌

2017-03-10 阅读: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 收藏

  摘要:【编者按】86岁高龄的常沙娜依然气质高雅,微笑从容。她是“敦煌守护神”常书鸿的女儿,也是人们心目中的“沙漠之花”。她说:“我叫沙娜,敦煌又叫沙洲,我和敦煌生来就有缘分。”2017年3月8日,“花开敦煌—&…

  【编者按】86岁高龄的常沙娜依然气质高雅,微笑从容。她是“敦煌守护神”常书鸿的女儿,也是人们心目中的“沙漠之花”。她说:“我叫沙娜,敦煌又叫沙洲,我和敦煌生来就有缘分。”2017年3月8日,“花开敦煌——常沙娜艺术研究与应用展”将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此展囊括了常沙娜敦煌临摹、装饰手稿及设计作品,呈现当代学人对敦煌艺术精神的研究与转化、继承与升华。

  年幼时与敦煌结缘

  1931年,常沙娜出生于法国里昂。实际上,“沙娜”是里昂的一条河“La Saone”的中文音译。她的父亲常书鸿是赴法留学的年轻中国画家,才华横溢。也是在30年代,常书鸿无意中看到伯希和编撰的《敦煌图录》,那些红妆烂漫的壁画唤起了他深藏已久的艺术灵感,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回归祖国,来到敦煌,几十年如一日守护着敦煌。12岁时,常沙娜跟随父亲走进了茫茫沙漠,走进了神奇的敦煌石窟,浸淫在璀璨的艺术世界中。

常沙娜

年幼的常沙娜与父母在敦煌

  常沙娜在回忆录中想起在敦煌的日子:“早晨的阳光直射进来,照亮满墙色彩斑斓的画面,有建于五代时期的窟檐斗拱上鲜艳的樑柱花纹,有隋代窟顶的联珠飞马图案,有顾恺之春蚕吐丝般的人物衣纹勾勒,有吴道子般舞带当风的盛唐飞天,还有金碧辉煌的李思训般的用色……”一切的一切,都令人神往。在临摹敦煌壁画的时候,董希文先生、父亲常书鸿也常常给她补课,让她了解中国的历史和传统。1945年开始,常沙娜的临摹技法已经十分了得。

《文殊变(中唐窟号不详)》1945年 108×49cm

《佛传故事(北周290窟)》1945-1948年 77.5×409cm

《观世音菩萨(中唐112窟)》1945-1948年 102×71cm

《燃灯菩萨(初唐220窟)》1947年 51×40.5cm

《风神(唐窟)》1947年 108×61.5cm

《女供养人(五代61窟)》1946年 159.5×62cm

《舞人(初唐220窟)》1946年 53×38.5cm

《胁侍菩萨(北魏435窟)》1945-1948年 109×65cm

《观无量寿经变(盛唐172窟)》 1946年 272×300.5cm

  1946年,常书鸿为了宣传敦煌石窟保护、研究的重要性,在回重庆述职的时候途径兰州,举办了一场以敦煌壁画临摹为内容的“常书鸿父女画展”,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次展览还促成了2年后常沙娜到美国深造。不过1950年,新中国成立,又适逢朝鲜战争爆发,常沙娜中止了在美国的学业,与许多爱国留学生一同回国。

  将敦煌艺术引入当代设计

  常沙娜不仅是一位“敦煌人”,更是一位知名的艺术设计师,她的艺术生涯从荒无人烟却又灿烂辉煌的敦煌石窟开始,而衍生出无限的可能。而将她引上了工艺美术设计的道路则是建筑学家林徽因。

  1951年,为配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常书鸿在故宫午门城楼上举办了一场"敦煌艺术展览"。钟爱敦煌艺术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看完展览后,提出要把刚从美国回来的常沙娜推荐到清华大学营建系,协助林徽因一起探索中国传统图案的运用和创新。

《佩饰》 29×44cm

《涅槃经变菩萨头饰(中唐158窟)》 29×30cm

《观音头饰(隋401窟)》 30×30cm

  1951年他们开始着手将敦煌及其他传统装饰图案用于当代工艺美术品设计的创新改造,针对北京特种工艺如景泰蓝、烧瓷、漆艺等做一番继承、创新的设计探索。紧接着1952年,又一起为亚洲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专门设计纪念礼品——一块丝织彩印头巾。“林先生组织我们为会议设计一些东西,需要把和平鸽用上,但是她说不能用毕加索的和平鸽,要用敦煌的。我就想到敦煌壁画中,隋代的造景图案里都是鸽子,我就把里面的鸽子摘出来,整个风格、色调也都用敦煌的,设计成一款头巾。那一次让我一下子一触即发,把我在敦煌壁画中学到的开始发挥了。”

  两次的设计活动,让常沙娜体会到那些曾经包围着自己的精美的敦煌装饰图案,不应当仅仅存在于洞窟冰冷的墙壁上或者临摹画师的画纸上,它们真正获得生命力的方式是进入到当下人们衣食住行的领域,为人们的生活继续带来美的感受。

《人大会堂宴会厅天顶装饰设计彩色设置效果图》 38.5×103cm

  之后,常沙娜又先后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人民大会堂外立面的建筑装饰和宴会厅的建筑装饰图案设计,以及民族文化宫、首都剧场、首都机场、燕京饭店、中国记者协会、中国大饭店等国家重点建筑工程的建筑装饰设计和壁画创作。

  常沙娜说:“父亲给我很多养分,但改变我一生事业命运的却是林徽因先生。先生一生钟爱中国历朝历代陶器、漆画、青铜器上的装饰图案,认为这些都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积淀下的宝贵遗产,却没人去研究、运用这些美丽的图腾。所以她认为,只有将中国历代元素应用于当代生活,将中国古典的工艺美术以更新颖的方式让国人重新认识、才能彻底翻新中国工艺品造型、功能和装饰设计的美感。”

  壁画临摹推动花卉创作

  常沙娜酷爱花朵,除了学习传统,临摹敦煌以外,还开始花卉写生。壁画临摹让她置身于充满激情与畅快的线条律动中,而花草写生则成为她的创作来源。

  特别是70年代初,常沙娜下放到河北农村劳动,经常在野地里、菜园里看到一些不起眼甚至没有名字的小花,静悄悄地开着,“极可爱的”、“纯真好看”。她说:“大自然的花卉太美了,也是由于从敦煌的感触而来,我感受到大自然中花卉也值得我们研究,叶子、花朵、根、杆子搭配的方式都很美,说百花齐放真的是这个大自然中的瑰宝,在敦煌壁画中呈现出来的也是像莲花纹、卷草纹,都是来自于大自然,每一种花的结构、空间、比例、尺度也都跟图案法则分不开。”

《八树(花椒树)》 1975年 30×21.5cm

《丁香花》 90年代 25.5×23.5cm

《固安小红果》 1998年 65.5×46cm

《仙人掌》 2005年 45.5×45.5cm

  对于这次展览的主题“花开敦煌”,常沙娜认为盛开的不仅仅是“花”,它的含义是深远的。从她个人的花卉作品中,可以看到敦煌艺术渗透于她创作的一笔一触,在漫漫的岁月中,即便经历人生的跌宕起伏,她的花依然与人一般,带着平静与美好。

  敦煌艺术的研究与教育

  尽管后来常沙娜离开了敦煌,但是她仍然在以图案研究和美术教育的的方式,继续弘扬着敦煌艺术。1980年,76岁的常书鸿给常沙娜的写了一封家书:“沙娜,不要忘记你是‘敦煌人’……到了应该把敦煌的东西渗透一下的时候了。”这句话她铭记在心中。

《花砖(联珠莲花纹)》 23.5×23.5cm

《树木(晚唐17窟)》19×26.5cm

《马夫与马(初唐431窟)》13×19cm

  她先后在在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任教,还带着学生一起去做敦煌历代装饰图案的整理收集。1999年开始连续三年,常沙娜带着四位染织系的研究生和一位已经留校任教的学生进入到了敦煌历代装饰图案临摹整理的课题中。后来,他们共同出版《敦煌历代装饰图案》,把收集的东西展示出来。

  【结语】常沙娜的艺术生涯,以敦煌石窟为起点,又将敦煌艺术的研究与装饰设计、花卉写生、美术教育结合,延续着父辈的敦煌情缘。就像她自己所说:“回顾我这辈子的成果,绘画、图案教学和设计,都与敦煌密不可分。敦煌是一个了不起的艺术宝库,内容非常丰盛,取之不尽。”

 

       延伸阅读:

      王家禧:“我的一生就像漫画”

       “汉调桄桄”少年传承与社区非遗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