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分别是中国电影导演黄佐临、桑弧、水华和凌子风诞辰110周年、100周年、100周年和99周年。他们的作品以合集形式被纳入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向大师致敬”单元。
这是一首首献给中国传统美学的赞歌。
师承现实主义戏剧大师萧伯纳的黄佐临,无论在戏剧还是电影的创作实践中,都秉承着“关注时代需求,关心人民生活”的艺术理念。1946年,他参与创建文华影业公司,开启了电影生涯。他执导的第一部影片是讽刺喜剧片 《假凤虚凰》,用浓烈的喜剧表现手法,辛辣讽刺了当时社会上盛行的欺骗之风。他还将该片译成英语,制成中国第一部英语拷贝,输出国外。此
后,他又导演了 《夜店》 《腐蚀》《表》 等影片,这些电影大多改编自文学作品。在电影改编的不断实践中,黄佐临也逐渐形成了自己“本土化”的独特方式,将国内外优秀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根据国内的现实情况加以重构塑造。他还在 《表》 中起用非职业演员,其中还有孤儿院的孤儿和街头流浪儿,在当时的电影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黄佐临于1958年执导的影片《三毛学生意》,根据同名滑稽剧改编,借用漫画家张乐平笔下的流浪儿三毛作为主要人物,情节由传统独脚戏 《剃头店》 《瞎子店》 等串联而成。对白均使用上海话和扬州话,上映后大受好评。饰演三毛的文彬彬因为在该片中夸张的形体动作和幽默的生活语言,被观众评价为“东方卓别林”。
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 《梁山伯与祝英台》、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 和第一部立体电影 《魔术师的奇遇》,都是桑弧执导的,他在中国影史上的地位可见一斑。从1944年一直到1990年,他执导了 《教师万岁》 《不了情》 《太太万岁》《哀乐中年》 《子夜》 《曹操与杨修》 等大批脍炙人口的作品。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桑弧一直很关注市井小民的琐碎生活,镜头聚焦的是“不彻底的人生”。这使得他的电影有一种独特的品质。
与黄佐临一样,桑弧在1946年加入文华电影公司,负责艺术创作。电影 《不了情》 的剧本,正是桑弧邀请张爱玲为文华公司创作的。1947年,《不了情》 作为文华公司的开山之作,由桑弧导演,只花了两个月就拍摄完成,上映后一炮打响。1949年由桑弧自编自导的影片《哀乐中年》,被认为是“文华影片”中风格最强烈的一部,表现上海独有的都市市民文化,含蓄中见出浓烈,喜剧中透出悲凉,被香港评论家刘成汉评为“充满着高度成熟的幽默和韵味。可以说是内容和技巧都接近完美的中国电影。”
1950年联合执导的电影 《白毛女》,让刚刚踏入电影圈的水华一鸣惊人。作为新歌剧 《白毛女》 的创作者之一,水华让原剧固有的民族特色在银幕上获得了更为鲜明生动的呈现。之后,他还导演了6部故事片,分别是 《林家铺子》 《烈火中永生》 《革命家庭》 《鸡毛信》《伤逝》 和 《蓝色的花》,作品数量并不多,但几乎每一部都成为中国影史上的经典。水华的影片具有深
刻的思想内容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场景朴实而又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1995年,在纪念世界电影100周年暨中国电影90周年“世纪杯”评奖中,水华被评为中国电影最佳导演之一。
1959年的影片 《林家铺子》 是水华的代表作,于1983年在葡萄牙第12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上获评委奖。影片根据茅盾的同名小说改编,通过林家铺子的命运变化,折射出当时民族工商业凋敝和农村经济破产等一系列连带问题,在现实主义的叙事中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神韵。1981年改编自鲁迅小说的 《伤逝》 被视为他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通过大量回忆、幻想等主观镜头,体现原小说沉郁、凝重的基调。水华细腻、深沉、含蓄的电影风格,在这部作品中有充分的呈现。
因为“拼命三郎”的创作精神,凌子风在电影界素有“疯子”之称。1949年执导的第一部影片《中华儿女》,为他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在那以后,他导演了大量电影,包括 《光荣人家》 《陕北牧歌》 《金银滩》 《春风吹到诺敏河》 《母亲》 《深山里的菊花》《红旗谱》 《春雷》 等,旺盛的创作力引人瞩目。
改革开放以后,凌子风试图摆脱传统“戏剧式”电影的思维模式,探索全新的电影叙事方式。如此才有了从 《骆驼祥子》 《春桃》 《边城》 《狂》 这一系列经典的文学改编作品。这些作品尽量削减和淡化了紧凑激烈的戏剧冲突,更充分地把握和表现人性与人情。1982年上映的 《骆驼祥子》 整整拍了一年,纯正、浓郁的老北京生活气息,和鲜明复杂的人性呈现,成为凌子风“原著加我”改编风格的生动体现。影片深受观众喜爱,包揽了金鸡奖的多项大奖。1988年的 《春桃》 改编自许地山的同名小说,背景是上世纪30年代的北京城,刘晓庆饰演的卑微而又倔强的女主人公春桃深入人心。影片的情节和画面都简洁洗练,彰显了凌子风高超的人物表现功力。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