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坚持“两创”方针 发展中国文艺

2017-03-10 阅读: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 收藏

  作者: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林侠今年全国两会,不少代表、委员都谈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发展的问题,并提出了真知灼见。例如,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文联主席、湖北省文史馆馆长熊召政表示,“新中有旧,旧中有新”,要想创作既有传统文化韵味又契合现代实际的好作品,必须具备经典精神和理想坚守。

  作者: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林侠

  今年全国两会,不少代表、委员都谈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发展的问题,并提出了真知灼见。例如,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文联主席、湖北省文史馆馆长熊召政表示,“新中有旧,旧中有新”,要想创作既有传统文化韵味又契合现代实际的好作品,必须具备经典精神和理想坚守。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认为,中国的文化要想赢得时代的振兴,以饱满的品质回馈世界,必须让传统文化活在今天,达到时代的创造。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经典作品具有超越性,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具有为世界共享的普遍性,活化中国经典能为人类文化的共同价值注入新内涵。”全国政协常委、著名文学家冯骥才认为,传统并非存在于生活之外,而是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传统的携带者,区别只在于是否自觉,等等。

  中法合拍片《夜莺》由费利普·弥勒执导,李保田、秦昊、李小冉、杨心仪等主演,讲述了一位老人为了兑现对去世妻子的承诺,而带着爱情信物夜莺和小孙女踏上归乡之旅的故事,于2014年10月3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强调,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重大的文化方针(“两创”方针),在社会各界引起了热烈反响。那么,具体到文艺创作方面,如何将“两创”方针落到实处?笔者认为,必须深入思考、妥善解决以下三个主要问题:

  一、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我们应当如何恰当处理二者的关系?这一命题的提出,即意味着传统与现代之间存在辩证关系。没有继承,何来创新性发展?没有创新,传统如何保持活力?话虽如此,可遗憾的是,在当下的文艺创作中,时常看到二者之间的割裂。

  例如,代表中国大陆角逐2015年第87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电影《夜莺》,美中不足主要在于,把农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割裂开来,并在二元对立中满足于传统的乌托邦意义。再如,2016年备受关注的文艺片《百鸟朝凤》,同样也是一部站在传统这一边、简单回避现代性的典型作品。与此相反,商业电影通常热衷于强调现代立场,在消费主义的浪潮中,难觅传统价值的踪影。以上两种,皆非理想状态。如果继续持有僵化的二分观念,不能理性、辩证地看待并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便容易造成简单、粗暴的分裂与对立,引起故事内容的狭隘、肤浅,更遑论创新融合。

  二、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我们应当以何种立场进行创新融合?众所周知,现代性已成为当下社会的基本文化视野。既然如此,我们所言之传统与现代的创新融合,便更多的是在现代性语境下,如何有效吸收传统文化的问题。这意味着,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当主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聚焦现代人真实的生存状态、情感需求,而避免把充满张力的现代生活压缩、臆造为单纯浪漫却难以复制的古代空间。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挖掘现实题材的同时,我们也须葆有一份珍贵的传统文化情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关于这点,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值得借鉴。二者共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整体上表现出现代性立场,并在此基础上具备传统艺术的形式特征。例如,人物心理层面,充满了明显的现代性体验,但叙事形式上,推崇一种婉约、含蓄的古典审美。传统文化正是在融入现代生活的过程中,才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

  《我的父亲母亲》由张艺谋执导,章子怡、郑昊、孙红雷主演,根据鲍十小说《纪念》改编,以自传性质讲述了父母当年的动人爱情,于1999年10月16日在中国内地上映。片中,现实用黑白表现,回忆用彩色表现,形成强烈反差。

  三、现代文化的视野中,我们应当以什么标准选取传统文化?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认为,现代文明是造成人性分裂的根源,使得享受与劳动、手段与目的、努力与报酬等彼此脱节。要想使分裂的人性得以复归,必须通过审美的途径。正如他所言,现代性在追求物质成就的过程中,也让不少人产生了孤独、疏离、迷茫、焦虑等心理。这种危机之深广,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已经影响到人类对未来积极乐观的憧憬。而这方面,传统文化正好可以弥补。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对人生意义进行了深刻探讨。

  今天,我们迫切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运用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来回应现代性难以解决的精神困境。如果说现代性是一种普适性经验的话,那么传统文化恰恰为其赋予了特殊意义,且这种赋予很大程度上是由文艺完成的。因为文艺具备很强的预设性、想象性,即便是在虚构的文化空间中,也能够展开传统文化的演绎。我们认为,当下中国文艺应当具有这样的敏感与勇气,站在未来的高度,回应人类的命题,自信地弘扬有利于解决现代性危机的优秀传统文化。

  从世界范围来看,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经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顺利融入现代文明的脉络中,进而产生深远影响。坚持“两创”方针,是当下中国文艺所面临的重大时代命题,也是中国文艺繁荣发展的自由之路。

(文/陈林侠)

 

       延伸阅读:

       文艺界代表委员热议政府工作报告

       吴为山:梳理馆藏 活化经典 弘扬精神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