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观潮】
编者按
近日,由张艺谋导演的电影《长城》在北美3326家影院大规模上映,在海内外引起热烈反响和讨论。去年,该片在国内上映时,获得了11.68亿元的票房成绩。从国内到海外,电影《长城》不仅在全球电影市场竞争中获得了机会,更带着浓郁的文化特色向世界展示出中国的精神风貌。随着《长城》的海外热映,人们再次将目光聚焦于这部电影。光明日报特约请两位专家撰写了评论文章,从电影产业、文艺创作等角度,解读该片的文化内涵和市场价值。
工业试验与艺术创新
作者:饶曙光 尹鹏飞
随着电影《长城》在北美上映,张艺谋及其电影再次成为电影评论的风暴中心。作为“第五代”导演的佼佼者、中国式大片的开启人、奥运会开幕式导演,张艺谋多重身份的交叠使其在舆论场中的位置备受瞩目,甚至无形中背负了中国文化代言人的角色。这种全能印象招致观众对《长城》的落差批评。但事实上,《长城》作为一次合格的向好莱坞工业借水行舟的试验,无疑是张艺谋职业生涯里一次重要的创作博弈。
新世纪以来,华语电影工业版图重绘,进军好莱坞的华人导演屈指可数,张艺谋是大陆第一位与好莱坞达成A级商业类型片合作的导演,《长城》也是迄今体量最大的中美合拍电影。作为传奇影业筹备了7年的项目,英文剧本署名五位作者,七易其稿,实拍三年,团队里有超过百位奥斯卡级别的获奖者和提名者,特效更由顶级的“维塔工作室”和“工业光魔”协助完成。作为中国电影人才和资本与好莱坞电影工业的一次深度合作,《长城》更像是张艺谋在当前中国电影产业化转型语境下深入好莱坞体制的一次探索。制片权力和文化输出的主动优势成为中美双方在合作过程中持续博弈的焦点。
张艺谋在《长城》中被压制的创作权力使其区别于以往的作者身份指认。好莱坞的工业标准大幅限制导演权力,从这个角度来说,《长城》作为好莱坞的重工业产品,本身就是去个性化的。个人的美学旨趣需要在严苛的制片人制度内寻求突围。张艺谋也坦言在制片过程中自己能掌控的东西有限,《长城》必须首先是合格的好莱坞工业产品,在这个前提下才能承载中国文化和价值输出。这种矛盾突出表现在影片叙事层面的艰难对接,西方视角、故事简化、人物性格缺少弧度、风格元素奇观化等都是本片招致批评的原因。但在有限的叙事空间里,张艺谋依然在好莱坞的框架内对集体意志与个人价值、男女主角的情感势差以及中国精神之于人物性格的呈现作出了平衡和提升。同时,张氏影像风格在《长城》中仍清晰可辨。影片将东方人工奇迹与西方魔幻类型相嫁接,张艺谋在怪兽片的框架内与好莱坞讨价还价,尽可能多地配置填充精奇的中国元素,承续中国风表达。影片借助长城这个典型的中国舞台,展示出科技感十足的古中国特种部队、奇巧的冷兵器战争场景和颇具视觉压迫性的饕餮兽群,工业技术指标和视觉效果呈现皆堪称近年华语电影突出的国际化尝试。叙事薄弱和高度奇观化是高概念电影的一大“原罪”,本质上是在面向全球市场的生产传播中,文化势差和资本风险所致的保守创作行为。高概念电影力争在文化折扣最低的代价下尽可能地打通市场,艺术家的自我表达不是其必备要素,艺术创新也不能作为其唯一评价指标。这是文化工业的普遍矛盾,传奇影业近年出品的怪兽电影代表作《环太平洋》和《哥斯拉》在剧作和风格上同样受到不同程度的指责。
即便如此,高概念电影仍是当前电影经济文化输出的强大载体,也是国家电影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增速放缓,电影产业面临转型压力,亟须对产品结构优化调整,实现向质量型增长的过渡。近年“中国式大片”式微,以超级英雄电影为代表的好莱坞大片已然占据国内主流市场,中国电影仅靠中小成本的“黑马”创造票房奇迹并非长久之计,中国电影产业想要建立完善的工业模式,必须保证高概念电影的竞争力和传播力。《长城》作为中美深度合作的第一部超级大片,由中方主创直接向好莱坞取经,借鉴工业体系、制片模式和技术标准,将促进中国电影与好莱坞在重工业层面的深度交流合作,进而提高中国电影的工业水准,成为重建中国大片模式的契机。
《长城》的全球化市场定位不言而喻。当前中国电影因文化和语言上的障碍,与海外尤其是北美市场的对接是短期内难以完成的任务。《卧虎藏龙》和《英雄》之后,华语电影在世界主流市场的影响力持续走低,缺乏进入好莱坞主流市场的话语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好莱坞高概念电影持续将中国作为超级英雄获得神秘力量或是科幻对垒战场的景观想象,甚至推出“中国特供”版来讨好市场。在此背景下,《长城》借助好莱坞体系植入英语创作,让东西方文化话语体系在电影中直接对话,减少与外国观众的隔阂,寻求共同认可价值观的努力,也是一种全新的尝试。电影摒弃了中西文化的冲突和对抗,在好莱坞叙事法则的主导下,尽可能地通过中国元素来影响叙事,尝试进行价值观的反向输出,试图以“信任”为立足点在中西方文化间找到价值认同。“减法”操作虽然削弱了剧作张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尝试了中国集体主义美学与西方个人主义价值的对接,这种主流价值观的交流、融合和输出,也是中国电影“走出去”的重要命题。在这个意义上,《长城》承载了中国电影海外文化传播的探索意义。
创作层面的博弈对应的也是电影工业和市场的博弈。中国电影市场良好的发展前景无疑是好莱坞主动寻求《长城》项目合作的直接动力。中国电影面临对好莱坞进一步开放的严峻挑战,中国电影产业也将进入全球电影市场格局的竞争,如何在与好莱坞的对垒中保持本土电影的创作优势和市场份额将是未来博弈的关键所在。从这个角度看,《长城》开了一个好头,接下来还需中国电影人的共同努力。
(饶曙光系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尹鹏飞系上海大学电影学博士研究生)
信任的力量
作者:张颐武(北京大学教授)
张艺谋执导的电影《长城》里虽有诸多明星参演,但最重要的角色依然是张艺谋本人。所有的毁誉依然集中在他的身上。这一次,张艺谋无疑又给了我们一个“现象级”的作品,在中国电影市场增速放缓的时候证明了自己的票房能力。他让“长城上打怪兽”的戏言变成了一部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电影,并试图在这部好莱坞工业化流程之下生产出来的奇幻大片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传达。张艺谋擅长使用的那些巨大的象征符号、宏大的场面和瑰丽的奇想似乎都用上了,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看起来是历史、但完全“超历史”的想象故事。正像这部电影开始时特意向我们说明的那样,这是关于长城的“传说”。这样的设定,时代背景虽模糊,但脱离了具体历史时间的限制,用超历史的玄想隐喻对这个世界发言,形成了一个以商业模式来传达文化意味的范本。
当然,《长城》最引人注目的是好莱坞怪兽电影那种“重工业”的强烈气息和张艺谋惯常使用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和艺术意象之间的对接融合。这种视听效果的营造、故事的打造和明星的创造无不深刻显示着这部电影的全球商业背景。这是拥有最大的潜在观众群体,并且已经在全球电影市场上凸显了自身巨大影响力的中国电影和有着强大技术和成熟创作积累的好莱坞的一次直接对话。该片各种高技术的充分应用、跨国团队的使用和全球电影人的协作,让这部电影有了一种“跨国性”。这既是一种超越,也是一种开拓。张艺谋在其中试图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味传递出来,确实是一次非常具有探索精神的尝试,其难度之高、风险之大,可想而知。
这里的怪兽虽然有了来自中国神话传说的名字——饕餮,但这些漫天遍野、无穷无尽的狂野动物,是和中国文化相异质之物。它们没有任何自我,不能凸显任何个体性,只是无穷无尽的野蛮,向着可怕的毁灭一切的目标奔驰,而文明人难以防守它们疯狂的攻击。无可控制,吞噬一切的“饕餮”,当然是这个世界上不可控的邪恶的某种隐喻。张涵予所演的老殿帅的死亡,刘德华所演的军师和鹿晗所演的士兵都死于和饕餮的悲壮战斗。而这些战斗的力量,来源于技术的发明、发现的不断更新及文明所具有的力量。在这里,文明所依赖的是技术、人的理性和探究的能力以及牺牲的精神。这里最核心的,也是感动了欧洲雇佣兵的是景甜所饰演的新殿帅所说的“信任”的力量,这种力量表现得简明有力。而“磁铁”所代表的控制怪兽的理性力量也令人印象深刻。饕餮们除了无差别的杀戮和毁灭之外别无所图,正是黑暗和恐怖的隐喻。
片中,东方的女统帅,虽然超出了中国传统的限度,但却在当下的隐喻式的状态下凸显了自己的某种特异的力量,这里的以“德”化人的表达相对简单,却也是具有张艺谋式的直接的传达。如西方人获取黑火药的绝密技术,成为参与文明与野蛮之战的关键。饕餮具有的不仅仅是攻击力,而且是无所不至的渗透力。从刺杀老殿帅到直接越过长城侵犯汴梁的一系列事件中可以看出,它们极具危害性。这里,“长城”不仅是抵制外侵的城墙,也是中国精神的符号,是文明抵御野蛮的前沿。这里有个让人服膺的观念叫“信任”,想得到黑火药的外国人和中国人之间虽然有诸多的矛盾和问题,以及不同利益的纠结,但在毁灭性的、漫天遍野的怪兽面前,却需要一种共同的合作。唯有信任能超过文明人的唯利是图和不择手段,才有能力对付野蛮的饕餮,获得生存下去的机会,“信任”成为这部电影核心的观念。中国人之间的信任,马特·达蒙所演的勇士和中国人之间的信任都是对抗饕餮的巨大力量。虽然文明也有局限,但却最终在与饕餮的决战中获得了自己更高的价值。
我们可以看到由于邪恶的无所不在,文明的缺陷才能被理解,文明的守护才显得更为重要。这个主题其实是相对简单的,但也显得黑白分明。在当下的情境下,似乎获得了某种不同的意义。张艺谋用自己一贯的直接性,把隐喻做得异常清晰和明确,并通过某种文化符号的呈现获得了一种文化意味的传达。这种文化意味既来自张艺谋所熟悉的传统,也来自他对当下问题的某种思考后的回应。在世界迅速变化,黑天鹅事件频出的当下,直接用全球商业运作的电影方式,讲出了艺术对当下的一种观照,并在其中努力尝试进行中华文化精神的传达。它独特的拼贴和独特的故事仍然有其独有的价值。张艺谋还是那样猛烈而直接,但又让你被他的力道之大所惊骇。
本版照片均为电影《长城》的海报及剧照。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