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曾用一句话来形容镜子:“愿如斯鉴,光景常新。”作为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文艺评论始终以灵动的姿态关联着鲜活的文艺现场,以敏锐的发现紧扣文艺的时代脉动,以理性的辨析探索文艺发展的规律和演进逻辑。在2022年这一极为重要的年份,文艺评论在与历史、当下、世界和文化传统的对话中多向度展开,从新时代的文艺景观向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图景延伸,呈现出“光景常新”的品格和风貌。
在历史和现实的观照中回答时代之问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高度重视文艺所“意识到的历史内容”,“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体现了文艺评论的最高标准和方法论原则。文艺评论一头连着历史,一头连着现实。2022年,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文艺评论着眼于树立大历史观和大时代观,力图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出发,在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延展的历史坐标系中俯瞰和透视纷繁复杂的文艺场域,从而更加科学辩证地把握文艺的社会历史价值,回答新时代“艺术之问”。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2022年,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胜利召开,锚定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这无疑也是文艺理论评论需要探究的第一主题。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突破,文艺理论学术界聚焦文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中国文艺现代性”“中国式现代审美”“现代中国文艺典型范式变迁”等不同视角,就其广博丰富的内涵特征、本质要求、基本原则和文化底蕴等展开了探讨,取得了阶段性共识。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报告阐述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问题,2022年度,“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一命题持续成为文艺界关注的焦点,文艺理论评论家们通过一系列论坛会议、推出一大批论著,探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艺路径的演进过程、时代内涵和理论意义,揭示“两个结合”在文艺领域的内在契合性,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均达到了新高度。(点击查看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专题页)
历史的时间轴上总是矗立着光辉醒目的坐标。2021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2022年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发表8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8周年。2022年度,深化对党的文艺创新理论、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系统性、学理性、整体性研究成为文艺理论评论的重要课题。宣传思想文化各单位以各种方式纪念《讲话》发表80周年,其中中国文联分别以“党领导的中国文艺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主题举办纪念《讲话》发表80周年理论研讨会(点击查看)和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理论研讨会(点击查看),中国作协、中国艺术研究院等举行纪念《讲话》发表80周年研讨,各媒体推出理论评论专栏,《中国文艺评论》《艺术评论》等均重磅推出了纪念主题专刊,从历史、理论、实践的维度系统探讨新时代新征程文艺发展道路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新飞跃的重大课题。
中国文联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理论研讨会现场
2012年至2022年的十年,是新时代的十年。克罗齐说,“没有叙事,就没有历史学”。与2021年更多从百年的长时段视野回溯有所不同,在十年这一时间节点上,文艺评论更多是基于“中时段”的“社会时间”向度,以既是见证者、观察者又是亲历者、参与者的多重视角,在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宏阔视域中,叙述、梳理和观照中国文艺十年的发展历程,形成更为直观和深刻的综合分析。《中国艺术发展报告》迎来了编纂十年,“十年艺象,盛世华章”留存珍贵历史记忆(点击查看);《中国艺术报》特设“中国文艺这十年·奋力书写新史诗”栏目,《电视艺术这十年》文集出版,“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守正创新的十年”“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的新发展”“中国网络文艺这十年”等主题研讨纵览十年来中国文艺发展的近景、中景、远景,在全景式深描新时代文艺精神气象的同时勾勒出面向未来的基本参照,凸显文艺评论的历史感与时代性。
《2021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出版发布暨《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十周年研讨会现场
新文科背景下文艺评论的理论建构
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将此前《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的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五个一级学科合并为新的一级学科艺术学,并采取了“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并列的设置,同时在学科名称后特别注明了含“历史、理论和评论研究”,这一调整进一步明确了“评论”的地位,也对文艺评论的理论建构以及学科体系、评价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带来了许多新的认识和挑战。
在新文科背景下,文艺评论更注重充分利用和发掘理论资源,推动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更高层次的融合,提升理论思维能力;同时对于“理论批评化”的关注也成为另一重要向度。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为中国特色文艺评论提供了哲学基础、实践导向与话语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构成了它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新时代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进一步提升了公共话语空间,彰显其对于当代文艺评论的引领力量。2022年,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与15家单位共建的第二批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名单公布(点击查看), 15家基地中的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都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评论为主要研究方向,从一个侧面凸显了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建设的空前力度。同时,在继续兼收并蓄西方文论资源的同时,对于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进一步得到拓展,“谁是诗中疏凿手”,2022年,对古代文艺批评的角色探索以及对“感物”“缘情”“意象”“气韵”“比象”等古典文艺批评资源中观念、范畴与话语形态的进一步探索,在中西比较和古今转化中进一步开掘其理论价值和文化蕴涵。此外,在具体艺术领域,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美术、音乐评论理论建构也正在以“接着讲”的姿态持续有力推进。
文艺评论作为一门学科,与哲学、美学与艺术学等密切关联、密不可分。2022年,文艺评论进一步有意识地打开学科化的边界和壁垒,将视线超出评论对象,指向评论之外。文艺理论评论界对文艺美学、艺术学理论体系、艺术史理论、当代美学和艺术批评、美学与美育、文艺批评参与美育以及作为美育的艺术、艺术史如何可能等话题进行了深度介入,进一步跨越藩篱、打破封闭性,为中国式自主文艺理论和知识体系的建立作出了新的拓展。
2022年2月4日晚,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这是主火炬。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
及物性、在场感与问题意识
文艺评论作为文艺创作与接受的重要中介和核心环节,是一种理论探索,也是一种文艺实践,它从来都不止于抽象概念的空转缠绕和凌空蹈虚的命题推演。2022年,随着新时代文艺实践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文艺评论力图以更鲜活直观的在场感、更敏锐的问题意识、更积极主动的姿态关注现实生活、介入创作现场、回应人民关切,直面中国文艺的当下。
这一年,评论工作者们面向现实和大众需要,持续、及时关注重要文艺活动和作品,带领观众和读者一起在艺术的风景中进行审美的旅行。比如对北京冬奥开幕式、央视虎年春晚、“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2022春节大联欢”等文艺活动的品评,探究其背后的精彩创意、文化价值和东方美学意蕴。在舞台艺术领域,针对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优秀作品、“艺苑撷英——2022年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展演”戏剧音乐舞蹈曲艺杂技作品以及话剧《主角》《香山之夜》、莆仙戏《踏伞行》、舞剧《五星出东方》《只此青绿》等,着重从其艺术本体、主题内核、人才传承等视角切入,把握其内在的时代意蕴和反映出的审美及创作趋势。2022年度, 《人世间》《大山的女儿》《县委大院》《警察荣誉》《我们这十年》《你是我的春天》等现实主义影视作品持续播映,文艺评论家们通过一系列研讨评论,深入解析从主旋律到“新主流”影视发展背后高扬的“人民性”价值准则和人民立场的回归态势,提出“温暖现实主义”命题,进一步探寻影视创作的方法路径、态势规律。
电视剧《大山的女儿》
2022年,文艺领域的中国风格得到评论界更加广泛、更具学理性的关注。国潮服饰、国潮设计、国潮音乐、国潮舞蹈……“国潮”将传统文化在时代潮流下与现代元素进行“破圈、融合、发展、再创”,无论是东方演艺集团的《只此青绿》、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还是河南卫视的中国节日“奇妙游”系列,已然大浪淘沙,文艺评论着重关注这一文艺现象在本年度如何进一步打破固有的“小众”文化、亚文化印象,日益融入“大众”、呈现出更加精品化的发展态势。同时,对传统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介形态进行广泛传播这一新趋势,文艺评论更多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切入,探讨数字化发展进程中文化传承传播的多样化路径和积极效应。进入数字时代,随着新技术样态层出不穷,对于如何看待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以及文艺评论的“技术”转向一直以来未曾停止。2022年,“元宇宙”话题热度不减,持续成为各方共同瞩目的焦点(点击查看艺见专题页)。文艺理论评论则重点在关注人工智能、NFT艺术、AR/VR/MR等新兴技术本质及其创新能力的同时,聚焦“元宇宙与文艺新空间” ,尝试把这个从文艺界走出来的热词“接回家”,回归文艺领域,用文艺评论的方式进行客观理性的辨析和谨严的学理反思。
文艺评论既是创造性的,也是批评性的。2022年,文艺评论“辨彰清浊、掎摭利病”的批评功能依然鲜明。针对文艺创作中的美颜磨皮、滤镜调色、倍速等技术的过度使用以及单纯追求“爽感”“甜度”“反转”的创作取向,文艺评论着力以专业、理性的态度推动形成深厚的艺术内涵,引领正确的审美风格。针对教材插图事件,文艺评论家们则更多从美学、美育等学理层面开展客观、冷静、科学的多维观察和分析,为如何看待教材插图事件提供专业视角。而面对文娱明星广告代言“翻车”现象,文艺评论缘事析理、明道正声,旗帜鲜明“去流量”,倡导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2022年,中国评协文艺评论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正式成立(点击查看),修订了《中国文艺评论工作者自律公约》(点击查看),其中标举的“科学说理”对文艺评论工作者学高身正、不随波逐流、主动承担批评责任提出了要求,突显了批评眼光、强化了批评力量。
朝气、锐气和版图的拓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文艺评论要“增强朝气锐气,发挥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拥有朝气和锐气,文艺评论才能切实发挥利器的作用,展现出锐利的锋芒,切实担负起“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职责。
2022年,文艺评论界崛起更加强劲的青春力量,以青春的视角、青春的话语、青春的创造充分展现出年轻人的锐气和活力。如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评选中,一批青年文学批评家获奖,显示出良好的理论素养和熟练的写作技法。首届全国文艺评论新锐力量专题研修班上(点击查看),50余位35岁以下的学员秉承“守正道、走大道”方向,关切时代最前沿的文艺和文化问题,充分展现出青年文艺评论工作者的蓬勃面貌。在年轻人最为集中的网络文艺评论领域,如第三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活动中(点击查看),“网生代”评论工作者们以新的理念、视野、话语、方法,发出了属于这一代人的声音,体现出敏锐的时代意识和勇于创新的胆识与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未来文艺评论的某些学术品质,也预示着文艺评论的一定方向。
青年是事业的未来。2022年,文艺评论事业在培育青春人才队伍的同时,其地理版图也得到了拓展。立足国内,文艺评论组织体系和阵地建设更加完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评协、山西省评协成立,首届长江文艺论坛、当代文艺评论苏州论坛、“文艺评论两新”锦江论坛等进一步推动了不同地域评论工作的开展。在文艺援藏、文化润疆大背景下,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文艺评论更是得到了重点支持和关注,对蕴含在民族文艺中的时代精神、价值立场、审美追求和“中国性”“主题性”艺术表达的集中探讨,彰显了其独特价值。而另一方面,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历史进程中,中国当代文艺与文艺批评肩负着构建中国话语、展示国家形象、促进文明互鉴的特殊使命。2022年,文艺理论评论界更加主动地“从世界看中国,从中国看世界”,特别关注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在英语世界的接受与传播、西方理论的中国问题、影视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中的路径等命题,从“中国经验”和全人类共同价值出发,重新审视多元语境中自身与他者的关系,探讨中国文艺及文艺评论“走出去”“走进去”、主动有效地走向世界的路径,以期为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贡献评论力量。
时光无言,山河为证。2022年的文艺评论见证了文艺在时代洪流中构筑起的绚丽风景,也切磋琢磨、擦亮了它们在人民精神世界中绽放的光彩。2023年,我们期待着春河开闸,文艺评论迎来繁花竞放的下一个春天。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