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基地促繁荣
刘旭东(江苏省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文艺评论是个性化的精神劳动,协会工作却是群体性的社会活动,这就需要搭建更多、更好的学术交流和学术活动平台。省评协苏州阳山基地的设立,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新和示范。基地设立后,文艺评论家不仅可以在这里雅集、在这里研讨,还可以在这里开展学习、接受培训,这对提高文艺评论的组织化程度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此次论坛,是省文联、省评协为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就“新世纪美术——回顾与反思”主题开展的一次重大学术研讨活动。希望各位专家紧紧围绕论坛主题,积极发言,认真研讨,真正做到褒优贬劣,激浊扬清,为推动当代美术的健康发展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美术界的现状与未来
左庄伟(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书画艺术空前繁荣,但在繁荣的背后却有诸多隐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正确信仰缺乏,崇拜金钱物质。艺术家是由社会供养的,理应为社会创造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艺术品回报社会,同时也应让自己的价值观与社会进步发展的价值观相一致,而如今却有相当部分的书画艺术家竭尽追名逐利,有的已陷入疯狂地步。二是美术教育普及混乱。主要体现在教师队伍良莠不齐,部分教师水平有待提高;课程设置存在重技轻艺不良倾向。三是美术创作繁荣但缺乏精品力作。当代美术创作表面上看兴旺发达,实际上却是思想深度很不够,达不到时代、社会以及美术自身的要求。四是美术评论以及基础理论研究薄弱,缺少批评和争鸣,对美术创作没有起到很好的推动和引领作用。五是美术市场繁荣而紊乱无序。由于缺乏规范、合理的价值标准,导致目前书画价格主要根据作者的地位、名气来确定,这就容易引起美术市场的混乱。为此,我们有必要建立一个公开、公正有一定权威性的鉴定(真伪)、鉴赏(论高低)的专家队伍来对美术市场进行规范。
我的实话实说
周积寅(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养气、立身乃画家当务之急。“养气”“立身”说的是关于画家艺术涵养、品德修养方面的理论,中国传统绘画一贯强调“养气”“立身”与搞好美术创作是分不开的。“大师”一词不能滥用。20世纪初,艺术“大师”一词由欧洲传入我国,但在当时很少被使用,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大师”一词才逐渐盛行起来。到20世纪末,“大师”一词已被滥用,造成了真“大师”得不到推崇宣传,假“大师”满天飞的乱象。我认为真正的“大师”不仅在绘画创作上能够代表某一时期绘画的最高品味,还应该有基于创作实践而产生的独到文艺理论,更应是某一时期一流的美术教育家。
当代美术批评的反思
马鸿增(江苏省美术馆原副馆长)
新世纪以来,美术批评在繁荣兴旺的同时,也存在种种负面现象。一是数量多,高质量少。当代美术评论数量之多,远超历代。但在质量上却是瑕瑜混杂,缺少深入剖析的真知灼见,常见平庸的世故套话和一味捧场,更少由此及彼、由个体到规律的理论升华。二是表扬多,批评少。部分美术批评家和工作者,出于情面、红包、权压等原因,放弃了对作品品位的判断力,把评论变成吹牛,夸大其词,形同虚假广告。这种不实事求是的评论,弱化了文艺批评褒贬甄别的功能,助长了创作界的不正之风。三是自言自语多,学术争鸣少。无论对具体作品还是对与创作相关的学术理论问题,部分批评家往往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打各的锣鼓,各做各的文章,互不交锋。四是吸引眼球多,深入剖析少。当下的社会浮躁之风也吹进了美术批评界。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有的作者用耸人听闻的标题抢眼;有的用粗暴的攻击显示正确性;有的用娱乐化的方式介绍艺术与学术活动。
书画价格与价值的错位
丁涛(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在乱象迭出的社会大背景下,当前书画市场经常出现作品价格与价值错位的现象,我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炒作手段泛滥。不少书画家利用各种途径不着边际地吹嘘自己的作品。有的无中生有地谎称是某某大师的入室弟子;有的则相互联手,抬轿子、吹喇叭,在电视、报刊上频繁出现以博盛誉,等等不一而足。二是官本位的左右和影响。一些本是群众文艺组织性质的协会,却被浓厚地染上了官方色彩。书画家争上一个主席或副主席、秘书长等职务,作品的价格就会随之飙升。三是媒体的误导。某些媒体对一些并不优秀的书画家及其作品,乱称大家、大师,让人们形成了审美的错觉。四是优劣、美丑审美价值观判断标准混乱。文艺宽松政策的实施,让书画作品日渐繁荣发达,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热闹局面。但问题也随之产生,围绕作品的市场化,各敲各的锣鼓,书画优劣、美丑、好坏的判定基本标准,莫衷一是,十分混乱模糊。
关于文艺自由的思考
樊波(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文艺自由对文艺创作的繁荣起着重要作用。下面,我梳理一下新中国成立以来文艺自由三大发展阶段的基本情况。第一阶段(1949年—1978年):这段时期,我国的美术创作取得了很高成就。这种成就的取得是与当时的艺术自由分不开的。当时的艺术自由表现为统一定制。这种定制来自革命胜利带来的巨大历史惯性,具有无可辩驳的的合法性。当时的艺术家认可这种定制,并自觉把全部激情、理想乃至个人自由融入其中,因而该时期的艺术创作达到了比较理想的高度。这种高度在当时的不少作品中所展现出的自信、乐观、意气风发的气象中可得到明证。第二阶段(1978年—20世纪90年代末期):该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自由获得最大发展的时期,但这个时期的文艺自由是抽象的、片面的,这种自由还没有真正进入到现实实践。第三阶段:21世纪以来,文艺自由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这种自由也受到了挑战。这种挑战并非来自外部,而是来自文艺界本身。我常想,那些曾经呼唤、追求文艺自由的人,等到自己在文艺界占据一定位置后,会不会自觉不自觉地成为文艺自由发展的阻碍?
美术创作的现实性
李超德(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
当代画家如何关注现实生活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重要命题。我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这个问题。一是作为绘画工作者,应该关注题材现实性的表现。如果在当下的美术创作中仍然倡导一种“伪绅士”的趣味,这样的美术作品是无法在历史上留下印记的。苏州作为一个既古典又现代的城市,美术家在创作中是应该表现“伪绅士”的趣味,还是关注现实生活,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二是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问题。这个问题历来存在争议,它包括对文化艺术、文明史的反思。其实,确立文化自信应该建立在对文明史发展的正确认识上。文明是多种文化和文明融合递进发展的结果。如果否认这点,那这种文化自信就是不确凿的,美术创作的方法也是这样。但是,当下美术创作方法表现的多样性却遭到了各种质疑,比如突破所谓画种界限的争论就很激烈。三是视觉艺术产品观念表达的包容性。在美术创作中高扬主旋律是正确的,一个时代应该要有它的时代烙印。但除此以外,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值得讴歌的、向往光明生活的方方面面值得关注。
创新协会工作方式
王伟林(中国评协理事)
我想以苏州市书法家协会这几年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来给美术家协会的建设提供一点启示。一是加强和创新书法学术研究,开辟了苏州书法讲坛。每届书法讲坛邀请海内外五位一流学者进行讲学,这其中必有一位是跨学科的学者。这样既有利于帮助听众打牢书法理论基础,又有利于帮助听众拓宽视野。到目前为止,该讲坛已举办了6届,受资助的学生达200多位。二是启动书法教育“千百”工程。从2012年开始,市政府投入经费,启动书法教育“千百”工程,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免费在市民中培养一千名书法爱好者,在中小学教师中培养一百名合格的书法老师。从去年开始,我们还面向西部省市区提供了免费的中小学教师传统文化培训。三是改进书法作品评价制度,即在对书法家的作品进行评价时,不看书法家的职位高低、头衔,单从其提供作品的艺术水准进行品评。
中国画创作的不良倾向
万新华(南京博物院艺术研究所所长)
当代中国画创作存在一些不良倾向,主要表现在:一是拜金主义成为当代中国画创作面向市场经济大潮下的集体反应,这种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演愈烈。二是当代中国画创作缺乏精神性追求。精神性追求是中国画创作的基础,但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这种追求退化了。大批画家在文化和精神方面相对空虚,降低了艺术的标准,主动放弃了对精神性的探索,有的作品根本不能打动观众。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画家往往习惯技术复制,津津乐道于自己的成熟形式,缺乏创作活力。在追求数量的状态下,绘画的模式化生产大行其道,程式化的机械复制泛滥。三是中国画创作学术性匮乏,创造乏力。拜金主义的盛行已经使中国画创作缺乏精神性成为常态,绘画的商品化促使画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丧失了文化责任感。同时,学术领域也缺少明确的学术导向。
(整理/邓峥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