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千年大运河 流淌新篇章(路洪明)

2023-06-20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路洪明 收藏

千年大运河流淌新篇章

——评《大运河文化带(京津冀段)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对于传承与保护我们的文化身份和价值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当前全球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下,需要关注文化遗产与当代社会的融合,立足时代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的同时,保护与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为此,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特别是在文化遗产资源的活化利用上,应制定更加灵活和开放的策略,以应对新挑战和机遇。

中国大运河系统作为重要的水运交通网络,促进了中国不同地区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形成了典型的文化带现象,是研究中国丰富遗产的重要场域。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纵贯南北、连通内外,自春秋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在塑造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景观方面发挥了漫长且深刻的作用。可以说,运河文化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了中国大部分区域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和经济变迁。大运河京津冀段是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文化的南北融通起到了纽带作用。2014年,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一扇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运河在漫长的发展岁月中,由于通航功能和水道变迁等缘故,使得南北段在发展上呈现了较强的差异性。大运河京津冀段是一条重要的人文地理线,更是一条京津冀协同发展线,对其进行研究将更好地补全大运河文化带价值的完整性,促进运河南北段在生态、文化、艺术、旅游等领域的互融互通,为溯源运河文化及探索运河发展走向提供重要见解。天津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刘宇研究团队所编著的《大运河文化带(京津冀段)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一书中,从对运河的京津冀段沿线的文化遗产进行分类评估研究的创新视角入手,论证了大运河京津冀段资源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呈现了对其开发保护利用的新颖学术视角和应用模式,值得相关方面的研究者和学者特别关注。

中国大运河的文化遗产包罗万象、异彩纷呈。第一方面,著作提出大运河京津冀段沿线的文化遗产是中国社会劳动人民在漫长岁月里,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所形成的综合性的丰富文化遗产的缩影。书中通过对大运河京津冀段57处典型遗产点进行归纳梳理,将其分为水利水工、古建筑、工业及近代建筑、遗址遗迹四大类型,并将其文化价值分解为历史、社会文化、遗产现状、科技、艺术、环境和经济这七项指标,通过层级分析法进行大量的比对研究,对其中所蕴含的民俗风貌、工匠技艺、艺术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其内容涉猎庞大。我们通过阅读,仿佛跟随作者对京津冀三地运河遗产进行了一次“云旅游”,看到的不仅是一处处现存物质遗产点的水利水工、古建遗址,更是对三地人民在悠久历史生活中孕育的文化的一次快速缩影成像,深入浅出地感知到大运河及其衍生的文化在历史变迁中的多维作用,同时呈现出在当下对政治、经济、民生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二方面,书中突破过去单一的历史研究维度,尝试从空间环境和文化价值上建立京津冀三地运河文化带与其沿线城市空间产生的多维系统联系。这一研究视角将运河水系所包含的文化资源及其复杂的系统性展露无遗。通过对文化维度、空间维度和产业维度这三方面的详细描述,揭示出大运河京津冀段背后历史资源和文化价值在今天进行活化的可能性,提出以运河这种线性文化带为主导,驱动文化资源价值转化,与周边城乡产生深度的文化链接与价值衍生的多元途径。

第三方面,为了更好地激发运河京津冀段的潜在活力,作者高屋建瓴地通过引入“协同学”理论对运河文化资源展开研究,从区域协同的高度,系统化、整体化提出对北京、天津、河北三地运河文化遗产开展协同治理、协同开发的新模式。这一研究为打破运河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与再利用过程中存在的各区域、各部门孤立保护现状所导致的文化价值转化不足的现实困境提供了可能性。此外,书中通过构建多维、多元协同模式,为文化旅游赋能大运河京津冀段文化带建设提供现实路径。

该书内容丰富,结构紧凑。借助“运河热度”,作者聚焦于大运河北段,尤其是京津冀段文化遗产的典型案例研究,指出该段一直存在遗产点零散孤立式保护、缺乏系统利用、开发活力不足等问题,并深挖其背后的原因,最后通过构建区域性联动策略,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统一起来,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引领,统筹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探索大运河京津冀段文化遗产保护与复兴新路径。


(作者:路洪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天津评协副主席,中国书画报社社长)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如何表达“中国”:评《黄河、长城、大运河、长征论纲》(叶青)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