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祁述裕:经济新常态下文化产业发展思路

2016-10-19 阅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 收藏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文化产业要进一步保持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在培育新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深层次调整中发挥更大作用,迫切需要适应新常态,调整发展思路,优化发展方式,实现从数量增长向提质增效转型。“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提质增效的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提升文化创新驱动力。加强创意空间载体建设,利用文化园区、特色街区、闲置厂房等,构建一批条件优越、服务体系完善的众创空间。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加强对威客网、网络众筹等网络众创空间建设的支持。鼓励中小微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加大财税支持力度,简化审批程序,加快创业载体建设和融资渠道建设。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破除影响文化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媒体对大众创新创业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营造和倡导敢为人先、容忍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

  促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一方面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整合相关产业发展,拓宽产业链和盈利模式;另一方面重点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实体经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发挥生产性文化服务业优化国民经济各行业发展方式的重要作用,实现中国创造。促进互联网+文化产业发展,利用互联网思维,优化文化产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变传统文化行业管理理念、体制机制、商业模式和服务方式。

  培育文化精品和文化品牌。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有效发挥专项资金引导作用,加大对文化精品创作生产的扶持力度。建立科学的文化精品评价机制和评价标准,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政府评价与市场检验结合起来。发挥文艺评论在引导文艺创作生产、提高作品质量、提升审美情趣、扩大社会影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加大文化精品传播力度。组织文化精品的推介、展演、展映、展播活动,发挥优秀作品引领示范作用。采取以文化品牌为核心的产业链价值联动策略,鼓励文化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策略,丰富文化衍生产品类型,促进跨行业发展,增强文化品牌活力。

  激活文化消费潜能。利用数字化、网络化发展机遇,丰富现代新兴文化产品和服务种类。创新文化消费引导和促进政策,以惠民消费卡、差别定价、惠民文化消费季等方式进行补贴,促成居民文化消费热点,增强文化消费意识。打破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樊篱,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供更多适销对路的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优化文化消费环境,加大对乡村、贫困地区文化消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优化文化产业空间布局。与“一带一路”、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等国家战略相适应,完善跨区域发展合作与协调机制,规划实施一批协同度高、经济社会效益突出的区域重点项目和工程。促进文化产业园区向跨界融合、协同创新、虚实结合、注重培育创新型企业和创意氛围方向发展。统筹城乡文化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特色文化资源在促进乡镇居民创业创新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加强中西部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引导东部地区利用其创意、人才和资本等优势支持中西部特别是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推动文化企业“走出去”。加大文化产品对外贸易政策优惠力度,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在境外兴办文化实体、设立分支机构,拓展文化出口平台和渠道。借力“一带一路”、国家自贸区等国家战略,推动文化产品“走出去”,同时支持民间企业和社会力量把文化产品“卖出去”。推动文化企业尽快建立和完善“走出去”的国际化经营管理制度,建立与国际惯例相符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

  (作者:祁述裕,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首席专家、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延伸阅读:

  中国评协艺术产业研究委员会:艺术产业研究要“接地气”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艺术产业研究委员会成立仪式在京举行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