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影视艺术坚持为人民的宗旨,坚持源自人民生活、为了人民和服务于人民,焕发了新的生机,随之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精品佳作。在此背景下重温上世纪30年代左翼文艺运动的有关理论和批评建树,可以增加对人民文艺的厚重历史感和敏锐现实感的真切体认。
成立于1930年的“左联”(即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代表中国共产党有组织地领导文艺的真正开端,也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原理在中国文艺界发挥重大影响力的开端。鲁迅摘译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日本电影理论家岩崎昶新著《电影和资本主义》,引导中国电影家重点关注“大众”:“欧美帝国主义者既然用了废枪,使中国战争,纷扰,又用了旧影片使中国人惊异,胡涂……以扩大其令人胡涂的教化。”左联成员纷纷拿起文艺理论及电影批评的武器,为了启蒙“大众”而奋斗。瞿秋白积极翻译、介绍和阐发马克思主义文艺典型观,指出文艺典型的作用在于帮助读者“真正彻底的充分的‘揭穿一切种种假面具’”“更加彻底的,更加深刻的了解社会发展的内部矛盾”,同时要求坚决破除资产阶级艺术“迷魂阵”,批评《火烧红莲寺》等影片“充满着乌烟瘴气的封建妖魔和‘小菜场上的道德’”。他严正地倡导“革命的文艺必须向着大众”,要求“向大众说人话”,强调“现在所要创造的是真切的做戏……都首先要放在大众的基础上!”他以鲁迅杂文为典范指出:“作家的幽默才能,就帮助他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现他的政治立场,他的深刻的对于社会的观察,他的热烈的对于民众斗争的同情。”这里着力伸张以艺术形式表现政治立场、深刻地观察社会和为“民众斗争”服务等艺术原则。
由于初步确立了文艺为“大众”服务的立场以及以“大众”现实生活为创作对象的方向,“左联”大力推进左翼电影运动,主张中国电影“赤裸裸地把现实的矛盾不合理,摆在观众的面前,使他们深刻地感觉社会变革的必要,使他们迫切地找寻自己的出路。这也是中国电影界的一条崭新的路。”与此同时,左翼电影界注意探讨为大众服务的中国电影的“建设”规划。洪深等15位电影理论批评者在为《晨报·每日电影》副刊撰写的宣言式文章中庄严承诺:“将勇敢地在公正的立场上发扬它青春泼辣的精神,为银色的世界,开发出一颗真的、善的、美的、力的果实,而给予人们以不平凡的满足”。这里郑重地在基本的“批判”立场上提出“真善美力”这四条新的电影艺术原则。这种对于中国电影的批判的和建设的态度,促进了为大众的现实主义电影佳作的诞生,如《渔光曲》《桃李劫》《风云儿女》《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
在“左联”时期初步提出并探讨的文艺为“大众”以及文艺面向社会现实等理论基础上,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正式确立起文艺为人民的根本原则。毛泽东首次明确了文艺为以工农兵为主体的人民大众服务的问题:“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毛泽东强调“为人民大众”的原则才真正是文艺的“根本原则”,并首次明确地回答了中国现代文艺理论上的一个基本问题:“人民生活”才是文艺“唯一的源泉”。从此,中国现代文艺走上了为人民服务的正确道路,接连涌现出歌剧《白毛女》、诗歌《王贵与李香香》《漳河水》,小说《小二黑结婚》《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等解放区文艺佳作。社会主义时期中国文艺沿着这一大方向继续开拓,创作了一批批人民大众喜爱的影视作品,如《白毛女》《南征北战》《洪湖赤卫队》《铁道游击队》《青春之歌》《林海雪原》《地道战》《小兵张嘎》《女篮五号》《舞台姐妹》《红色娘子军》等。邓小平进一步确立了“二为方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继续坚持“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明确“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并在“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这也催生了一批批“新时期”影视佳作,如电影《巴山夜雨》《天云山传奇》《邻居》《芙蓉镇》《人生》《老井》《野山》《本命年》《香魂女》等,电视剧《渴望》《我爱我家》《北京人在纽约》《编辑部的故事》《大宅门》《亮剑》《潜伏》《士兵突击》《大明王朝1566》《温州一家人》等。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全面地、系统地回答了文艺为人民和人民的文艺等当前中国文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指出文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同时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宝藏”和“重要源泉”;勉励文艺家“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新时代文艺要以人民为主角,以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人民的现实生活,赞扬人民创造历史的丰功伟绩,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反映人民根本利益,贴近人民感情,传达人民心声,满足人民的多样化、多层面、跨媒介、融媒体等审美需求。新时代文艺管理者和文艺评论工作者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立场,以符合艺术规律的方式领导或促进文艺事业,为创作人民喜爱的更多更好文艺精品、为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而努力。中国影视沿着人民文艺方向锐意开拓,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人民生活中汲取创作源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萃取宝藏,诞生了一批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父辈》等分别完成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决胜脱贫攻坚战及建党百年等重大节庆主题创作任务,以一群普通人为主人公,讴歌人民群众的丰功伟绩。电影《奇迹·笨小孩》《中国机长》《守岛人》《中国医生》《人生大事》《万里归途》《长沙夜生活》等热情赞扬人民群众在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业绩和卓越奉献。电视剧《大江大河》《装台》《山海情》《人世间》《大山的女儿》《高山清渠》《狂飙》《县委大院》《去有风的地方》《风吹半夏》《漫长的季节》等从不同侧面全面展示了普通群众在改革开放的大江大河中翻江倒海的开创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坚守仁义和互助原则的传统美德、在脱贫攻坚战中团结奋斗和仁厚有为的工作作风、在乡村振兴和新时代文化开创中的创新精神等高尚品质。动画片《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长安三万里》重新诠释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精神、表现中华文明史高峰气象,突出普通人在中华文明史中的重要贡献,在动画领域掀起“中国风”的新高潮,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做出了新的美学建树。
中国正走在从世界影视艺术大国向世界影视艺术强国迈进的发展道路上,发展势头喜人,成绩显著,但同时也局部存在纯娱乐、消遣、低俗趣味等不良风气,存在“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粗制滥造”等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这里的一个“中心”和两个“最高”,是基于“为人民”的“根本原则”而提出的,对新时代影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既不是文艺家的孤芳自赏,也不是“我花开后百花杀”的霸道歪风,而是建设以人民满意为“最高”标准并且“永远为人民绽放”的“文艺的百花园”。这要求中国影视艺术要永远秉承为人民创作的宗旨,“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从而让人民群众在这个属于自己的永远的“百花园”中享受到五彩缤纷、万紫千红的倾力回报。
当前中国影视艺术迫切需要向着建设“永远为人民绽放”的“百花园”这一目标前进,应当在现有的繁荣发展基础上借鉴“左联”电影理论批评的经验,坚持“大众”或“民众”的根本立场,坚持观察和关怀“民众”的现实生活的优良传统,发扬基于“批判”精神的“真善美力”原则,更好地积蓄通向世界影视强国的强大能量。这里的“批判”精神,是说中国影视艺术对于自身已经取得的成绩,应当运用人民立场,采取冷峻的反思性态度,随时随地检讨过往得失,养成及时修正和提高的能力。真的原则,表明中国影视艺术应当以人民的眼光,遵循可信可靠的历史感、客观冷静的现实反映态度和绝不弄虚作假骗人的创作戒律;善的原则,表明中国影视艺术应当以为人民鼓与呼的社会责任感,善于以仁厚温和的态度应对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人民性问题;美的原则,表明中国影视艺术应当自觉地以美化人,以美的力量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境界;力的原则,表明中国影视艺术应当具有激励人民认识和改造世界以及开创崭新未来的能动的创造性力量。总之,当前中国影视界应坚持人民文艺立场,为建设基于“批判”精神的、盛开“真善美力”芳香的、“永远为人民绽放”的中国影视“百花园”而努力开拓、耕耘。
(作者:王一川,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教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