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何所往,花开又一年。2023年伴随着深化改革的持续推动,伴随着新的思想解放,伴随着文艺创作的繁盛。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响应时代召唤,立足民族复兴、文化强国建设的伟大实践,胸怀天下、面向未来,勇担使命、积极作为,文艺评论事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着力于党的创新文化理论的学理化研究阐释,强化评论的理论根基。2023年正值学习贯彻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精神开局之年,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重要命题,指引着文艺评论事业的方向。本年度,还迎来了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的召开和“第二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战略的出台,特别是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的召开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标志着又一次重大理论创新。这次理论创新使文艺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思想更加解放、理论基础更加深厚,必然为文艺评论事业发展提供新的机遇、注入新的活力。
文艺界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创新文化理论,通过组织论坛、研讨等多种方式,开展学习研讨和宣传。中国文联专门组织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研讨会”,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发表讲话,10位各方代表和专家进行主题演讲,并通过专题征文、利用所属报刊网站开设专栏等方式扩大参与、加强宣传,产生广泛影响(点击查看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专栏页)。各全国文艺家协会,各地方评协,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各专委会、中国文艺评论基地等,也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党的创新文化理论的研讨和宣传,兴起学习贯彻热潮。比如,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于年初策划举办“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文艺”主席论坛(点击查看),并依托《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开展相应的专题讨论,研究当前文艺的职责使命、方向路径等重大命题,并通过多平台联动传播,深化文艺界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精神的理解和掌握;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通过“艺见”专栏组织发表研讨文章(点击查看),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新时代文艺的使命”为主题开展征稿活动,得到文艺界热烈响应和踊跃参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文艺报》《中国文艺评论》《文艺理论与批评》等媒体开辟相关专栏,为学习研讨交流提供宽阔平台,推动创新文化理论入脑入心,强化思想武装,夯实理论根基。
中国文联“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研讨会”现场
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深刻认识党的创新文化理论的重大意义,自觉开展学习研究、学理化阐释和宣传普及工作,推出《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文艺评论力量》(夏潮)(点击查看)、《“两个结合”背景下的双源汇通与文艺创作》 (王一川)(点击查看)、《实现“第二个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高建平)(点击查看)、《科技创新助力传统文化现代化表达》(王杰)(点击查看)、《文化自信与文明再造》(金永兵)(点击查看)、《“中国式现代化”与文艺评论的话语更新》(周志强)(点击查看)等大批文章。这些理论评论作品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实践,结合文艺创作和评论的实际,从各个不同的视角,深入探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地位作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为人们增进理解和掌握提供引导,为进一步统一思想、强化理论武装、把好文艺评论方向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二、把握主题导向,增进评论的现实性、引导力。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围绕这一主题,文艺的使命就是推进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基本遵循是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努力的主要方向包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就形成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重要现实性、引导性的诸多文艺评论主题。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紧紧围绕主题、置身中流,观照现实、心系人民,针对新近推出的文艺作品,积极开展专业务实、中肯精当的评论,发表大量优秀评论作品,如《平凡亦有光——主题性美术创作中的新型劳动者形象》(陈青青)、《古老寓言中的当代精神——音乐剧〈愚公移山〉的创新表达》(石俊)(点击查看)、电视剧评论《〈运河边的人们〉的文化记忆与时代气韵》 (傅守祥 傅亦泽)(点击查看)等。其中,有的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对作品进行深度阐释解读,给创作和鉴赏以明确的方向感。如评论《以动画美学跃迁绘制大唐气象——品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的审美意蕴》(戴清)(点击查看)讲道,“有一批充满创新的动画影片致力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掘与‘两创’呈现,表现为其精神主旨的深邃表达……《长安三万里》表现出相似的追求,在文化审美上是地道的中国风,在观念上则灌注着当代人的思考”,从而引导人们自觉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有效路径。有的高扬批评精神,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作品的偏颇之处予以深度剖析,指出症结所在,达到明辨是非、激浊扬清的目的。这些有深度、有力度的评论,彰显了评论家对时代主题、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高度关注。
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繁荣发展民族文艺这一主题开展研究探索,是2023年文艺评论较为亮眼的表现。比如,中国评协与有关单位合作,先后组织举办民族文艺论坛、专题研讨会、民族文艺评论培训班等一系列学术活动(点击查看论坛研修专栏页),并在杂志开办“民族文艺新观察”专栏,产生积极影响。文艺评论家积极参加相关活动、开展相关研究,推出《以时代精神激活民族文艺》(鲁太光)(点击查看)、《“浪漫的崇高”与“流动的乡愁”——兵团文学的美学特色》(邹赞)、《伊明·艾合买提:致力汉维文学翻译,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白哈提古丽·尼扎克)等一批有分量的学术文章,从不同角探讨新时代民族文艺如何更好地践行“一体多元”、反映时代精神、履行职责使命,为文化强国建设更好地贡献力量。
第四届全国民族文艺论坛现场
第二届全国民族文艺评论人才培训班现场
推动中国文艺的海外传播和交流互鉴,也是2023年度关注度较高的主题。《共建美美与共的世界文明百花园》(文新达)(点击查看)、《以“文明之美”促进人类文明“美美与共”》(向云驹)(点击查看)、《在文明互鉴中繁荣发展中国文艺》(汪涌豪)(点击查看)、《用雕塑铸造文化交流之桥》(舒勇)(点击查看)等大批评论性、研究性作品,发挥了引导、建言等多方面作用。比如,《中国书画理论在西方(1827–2022)》(周建增)通过梳理西方对中国书画理论的发现、认识和再生产过程,解读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和世界性意义,以及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努力方向和具体路径。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同相关单位,先后以“‘一带一路’·文艺交流·文明互鉴”为主题举办西湖论坛·天山会议(点击查看),以“中国艺术形象的世界展现”为主题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创新论坛(点击查看),推出一批重要成果,形成多项共识,为中国文艺海外传播、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三、关注文艺前沿热点,探求“偶然”中的“必然”。发时代之先声是文艺的重要特点。作为文艺创作“一面镜子”的文艺评论,自应紧跟时代步伐,关注社会思潮和文艺创作热点,及时开展研究、解读和评判,揭示本质和规律,更好地引导创作和鉴赏。对此,2023年的文艺评论也有不俗的表现,较为突出的有以下方面:一是关注新技术应用对文艺的影响。比如,“第八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推优”(点击查看)推选的30篇长短评作品中,有9篇与网络技术、人工智能、 VR等科技应用有关。一些报刊通过专栏、专题等开展广泛探讨,推出《人工智能环境中的人本主义批评传统》(李震)(点击查看)、《VR纪录片移情效应的技术逻辑与影响因素》(顾亚奇)(点击查看)、《网络文学:互动性、想象力与新媒介中国经验》(许苗苗)、《AI语境下的摄影创作和批评》(阳丽君)、《文化科技融合下的“艺术解锁”——从〈漫长的季节〉看弹幕的创新运用》(程楠)等理论评论文章,深入研究新技术应用、新传播方式和媒体形态对艺术表现形式、文艺生态、文艺发展趋势的影响,引导人们科学认识科技对文艺的内在驱动力和固有的局限性,以积极而又理性的态度对待它。
第八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推优发布典礼现场
二是关注“国潮”出圈。随着河南卫视节目《2023七夕奇妙游》、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等成为2023年“国潮”出圈的现象级作品,文艺评论工作者以高度的艺术敏锐性,积极开展相关评论。比如,《中国舞蹈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生动图景》(许锐)(点击查看)、《“新国潮”出圈:“网生代”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觉》(刘亭)、《“国潮热”彰显文化创造力》(石羚)、《古老杂技焕发先锋性和创造性》(姜学贞)等,深入分析研究、阐释解读这一热点现象的内在文化渊源、科技应用作用、现代审美表达等,对推动中国传统观念和美学思想的辩证取舍、推陈出新产生积极作用。
三是关注美育的开发。美育是现代条件下人们实现精神富足、国家民族走向现代的有效路径。随着近年党和国家对美育的倡导和相关政策的出台,2023年文艺评论对美育的研究明显增多。比如,《美育的根本在于涵养心智与修养》(叶朗、顾春芳)(点击查看)、《走向人文教育的美育》(周宪)(点击查看)、《诗乐精华在美育》(刘跃进)(点击查看)、《社区美育的路径与维度》(黄宗贤)(点击查看)等文章,深入探讨美育的主旨、文艺在美育中的作用、美育如何走向大众和文艺评论如何助力美育等重要命题,为文艺评论助力美育深化认识、寻找路径。不少评论家注重在理论研究和作品评析中观照美育,为艺术创作提供相应的启示。如《一段孤独干净的人生、一个“屹立的”林风眠——观客家山歌音乐剧〈林风眠〉》(徐健)(点击查看)一文评论剧中主人公道:“作为美术家,他致力于‘用我的真诚,用我的画笔,永远描写出我的感受’……作为教育家,他践行美育之路,格外重视东方艺术的传承,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精髓与自己的美学追求、教育理念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文章通过对美育的探讨和解读,引导有关方面重视美育、正视美育,探索通过文艺,特别是文艺评论的方式推动美育。
四、直面文艺领域“不良现象”,开展客观理性的“批评”。发扬“啄木鸟”精神、对“不良现象”开展有理有据的批评,维护文艺领域良好生态,是文艺评论的重要功能之一。针对“网络暴力”在文艺领域的一些表现,中国评协依托《中国文艺评论》月刊,策划推出“热点观察·文艺评论与‘网暴’治理”专栏,刊发《文艺评论的“事理”与“情理”》(王德胜)(点击查看)、《以文艺批评话语反击网络暴力》(赵丽瑾)(点击查看)、《网络亚文化失范与新媒体文艺评论网络暴力》(郑焕钊)(点击查看)等文章,从学理层面探讨“网络暴力”产生的深层原因和解决办法,为文艺领域遏制和预防网络暴力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观点。不少文艺评论工作者积极发扬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精神,针对文艺领域存在的不良现象开展科学理性的、建设性的批评。比如,《近年来若干书法现象及批评问题》(叶培贵)(点击查看)针对书法界存在的“‘集字式’创作”、“过度装饰问题”等问题,结合时代特点进行深入剖析,找到问题症结,提出有益的启示,达到了为当代书法把脉问诊的目的。针对大众评论存在的问题,《〈我本是高山〉:凡人张桂梅的不平凡更励志感人》(胡建礼)(点击查看)写道:“观者当然有权利批评一部影片不好,但前提是至少你要看过这部影片,围绕着剧作本身展开客观公允的评论。中国电影需要健康的舆论环境和专业的文艺批评,坚决反对对任何一部影片断章取义、乱扣帽子、生拉硬拽、蹭热点话题、上纲上线地批判”。针对文艺评论本身的批评也不乏其例,如《文学批评要有“才胆识力”》(吴中胜)(点击查看)、《网络文学评论要有本体意识与批评立场》(桫椤)(点击查看)等,都是着眼文艺批评本体,揭示内在规律,指出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促进文艺评论健康发展。
从2023年文艺评论的实际,可以看到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潮流对文艺评论的召唤,看到文艺评论事业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看到整个文艺评论队伍不忘初心、锐意进取、潜心耕耘的精神风貌。同时还应看到,与时代的要求和担负的使命相比,还有一些短板和不足需要弥补。比如:中国特色文艺评论的理论体系、话语体系还不够完善,还存在对西方文论依赖过多、中国传统文艺理论挖掘转化不够充分、基于现实实践的理论创新力度还不够大等问题;着眼社会文明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国家长治久安等宏大主题,全面观照现实、深入审美心理、体现专业水准的评论还显不足;在信息“泛滥”的当今时代,文艺评论如何做到深刻通达、言简意赅,提高到达率和接受度,既考验着水平和文风,更考验着作风,目前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批评精神”尽管得到一定程度的弘扬,但仍需克服市场、人情等因素的困扰,进一步加强,等等。这应是文艺评论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泱泱中华,春潮澎湃,鲲鹏万里;往昔可追,未来可期。我们相信,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2024年文艺评论事业将乘着新时代的东风,劈波斩浪,扬帆远航,创造更为辉煌灿烂的未来。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