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造型艺术评论的尴尬(陈履生)

2024-03-05 阅读: 来源:《文艺报》 作者:陈履生 收藏

当下,造型艺术的评论问题已远超人们想象,而其中书画评论的问题更为严重。其表象是繁花杂乱,显示出美术批评的乏力;条分缕析却能看到其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制约,而其根子却是在当代书画本体自身,是文艺领域中问题最为严重的区域。文艺界中有的艺术领域问题严重,但影响不广,只是在专业的小范围内;而书画界的问题却影响广泛、流布社会。显然,若评论的对象出了问题,那就很难要求评论有超于本体的优秀表现。

由于书画界“江湖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使得在这个“江湖”中的书画艺术的发展也出现了某种畸形状态,而这种江湖化的社会表现又越来越多样化,甚至让人们看到了“前所未有”和“史无前例”。在这种状态中,主流话语如果没有一个基本判断,没有应对的基本态度和可操作的方略,就会导致社会认同的混乱:人们搞不清楚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哪些是片面的。而关联到书画艺术自身的发展,则更缺少基本的价值判断,出现了没有是非的“随遇而安”。很多人在事不关己的态度中“仰看云卷云舒”,偶尔有一些批评又淹没在海量的自媒体信息中。

2023年,中国书画界的问题表现在社会风潮对中国书画某种程度的侵蚀,书画界自身也缺乏专业伦理及专业的取舍和判断,很多人热衷于为那些社会化的展览和各种流水式的活动站台。虽然面向公众的展览形式引入中国已经有了百年时间,从陈师曾笔下《读画图》中描绘的展览盛景到如今博物馆和美术馆的遍地开花,走向公共性的美术作品展示,某种程度上却退化为一个社交平台,成为很多书画家主攻的对象,你方唱罢我登场。主流的状态是这样,又如何去要求“非主流”的健康发展?

我们将过去“有序”的一些东西变成了今天的“无序”。本来社会形成主流的原因就是希望能有一个有序的发展,能够统领,能够引导,能够带队,可是现在,虽然主流统领、引导、带队的权威还在,但较之过去则大为衰减,客观的原因就是这种统领、引导、带队形成了以公权力为中心的新的江湖——这就是当代书画“新江湖”的特点。

“书画江湖化”已经被诟病了多年,可是此风却并没有弱化。人们常说的“江湖”泛指古时不受当权控制指挥和法律约束而适性所为的社会环境和活动方式,也指掌握一定技能和骗术而行走天下的群体。过去所说的“江湖”往往是发生在社会基层,是“世俗”中“俗”的那部分内容。然而,如今在书画越来越江湖化的现象中,主流书画界的江湖化表现得越来越严重,过去让人们不齿的一些行为现在变成了堂而皇之;过去让人们敬重的“坐冷板凳”的苦学,现在变成了招摇过市的“显眼包”;过去废画三千的精益求精,现在变成了随意点染、幅幅皆“精品”的肆意炒作;过去卖画中私下运作的不敢声张,现在变成了明面上以高价论地位的价值观扭曲;过去文人风范的温良恭俭让,现在变成了自吹大师的恬不知羞;过去直至暮年还在想着“衰年变法”,现在变成“一招鲜吃遍天”的以不变应万变;过去遇到批评时的面红耳赤,现在变成了被口水淹没了还是面不改色。

当下的文艺批评已形成了两大阵营。主流阵营中的院校、研究机构或者是专业单位中的一些理论家或批评家们,热衷于或者忙碌于课题、项目、研讨会、论坛等,他们以长篇大论去做很多专题研究,从通史、专史到个案,尽管有不少方面的成就,当然也不乏一些无甚价值的“杰作”。他们对社会的客观现实,或者是不屑一顾,或者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或者是浮光掠影,主流的批评实际上呈现出一种缺席的状态。他们好像在整个社会的舆论之外,又好像被一堵无形的隔离墙所阻挡。由于没有一种表明主流的立场和态度、积极面对现实中问题的专业精神和作为,也就失去了在一个“基本盘”中的“份额”。同时,还引发了社会上各种舆论的一哄而起、自由泛滥、泥沙俱下。如此,人们不得不发出疑问:主流评论是自动缴械了吗?或许主流的批评并没有完全缺席,只是声音孱弱,缺少一定的社会影响,更奢谈具有站在时代前沿的广泛影响。

但是,如果把专业的评论变成了一般脱口而出的街谈巷议,这对专业的损伤也是巨大的。作为专业的评论,必须恪守和秉持基本的价值观和基本的文化立场,必须要有基本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必须要有严谨的态度和专业尊崇。可是,今天的专业批评面对这些非专业的评论,在不屑一顾之余就是无可奈何。因为,今天人人都有话语权,人人都是评论家,这就有了所谓的“口无遮拦”。而被评论的对象不管是说好说坏——尤其是说不好的方面,也是面不改色,这是社会价值观所造就的一种对待评论的特别态度:即使说得再过分,好像也是毫发无损。更何况今天舆论的覆盖力如此巨大,很多事情几天之后,基本上就被新的舆论热点所覆盖了。

与文学艺术的其他领域不同的是,关于中国书画的评论出现了把历史上有定评的一些大师拎出来考问、质疑的现象,有着“打倒一切”的倾向。为什么书画界的状态是这样?为什么社会对于书画的关注要超过其他领域,这些都值得关注和深思。

自媒体中对于书画的评论,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缺少专业研究和专业认知,以某一点看法来攻击全部,使得中国书画界中很多能够代表时代的著名大师被无端“攻击”,而很多人却乐在其中、乐此不疲,希望看到这样一种对大师的片面评论和八卦,而忽略了他们对于整个中国书画发展做出的历史性贡献。毫无疑问,中国书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学问,有着非常错综的传承与发展的关系,不是说所有刚学写字的练习作业就是书法,也不是说能写字的就是书法家,更不能说某某若干年之后就能成为当代的“卫夫人”,还不能轻易地就说超越古人。文化的发展包含着很多具体的内容,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艺术更需要今人去善待它、呵护它,去做好传承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它。

不知尊重,就是自毁长城。不尊重我们的优秀文化、不尊重中国书画的独特性、不尊重中国书画独特品格的人文性,使得书画展览在一种热闹之中亮相,表面上看风光无限,带来的却是与展览活动完全没有关联的江湖特性。这里看不到展览中的学术交流,也看不到与作品的对话,显现的却是世风日下,更重要的是从价值观上伤害了中国书画本体。

当代自媒体高度发达,并深度介入到书画评论之中,这是当代文艺评论现象中的另一方面。这打破了数字化时代之前的“平静”,使得各种街谈巷议以非常“正经”的面目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形成了由个人批评集合而成的社会批评。他们或许有自傲的专业出身,或许有很高的专业兴趣、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但往往不具有相关知识的系统性,更缺少批评的严谨态度,却都具有能言善辩的才华。他们通常是举一反三,经常以点成面,往往以偏概全、攻其一点而不及其余。这种主流之外的声音以奇特、尖刻、刁钻、锐利和发前人所未发为特点,在当下特别能够吸引公众的注意。

自媒体批评的介入,的确活跃了批评的氛围,特别是他们不需要碍于情面,也不需要周全并照顾到方方面面,还没有专业方面的禁忌,因此,发主流人群之不敢发,成为这个时代中特别的文化消费现象。以近期对齐白石的批评为例,评者往往忽视了社会历史的背景和当时画坛的复杂性,忽略了齐白石人生和艺术发展的阶段性,简化了齐白石艺术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细节,以一点而否定全面;以认知不全而妄加定论;以道听途说而作正史之辩;以闲言碎语而转移专业关注;以对笔墨的某一方面认识而遮蔽传承与发展中的另一方面。

一些自媒体中关于书画的批评吸引了社会的关注,其中有些社会热点问题通过某些自媒体而暴露出来,并形成了“集群”的态势。需要看到的是,自媒体中很多关于书画的评论占据了社会舆论的主要场域,所带来的关于书画的点评,往往是一吐为快,并暗合了主流中一些专业人士的看法,因此,暗中喝彩所激发的暗流涌动通过不断转发,就形成了更大规模的舆论潮。所谓的“群起而攻之”,也形成了当下文艺批评中的另一现象。

在缺失社会责任的价值观影响下,人们可以看到,从主流到非主流,实际上已经共同簇拥起一种社会的江湖名利场,这就是用专业、用自己某一方面的特长,去损害或者颠覆中国书画艺术的传统,这正是我们今天所面对的严峻问题。这对于中国书画艺术、对于中国造型艺术来说,都是一个时代的悲哀。在“人人都是书画家”的大背景下,反观上海美专毕业的著名电影艺术家赵丹,他在生前都没有举办过展览。无疑,影星、企业家进入书画界对于书画的发展在大众层面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可是,有些“新人”缺少基本的书法基础,也没有一个基本的关于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认知,却大言不惭、无知无畏,严重误导了公众的认知,成为社会的笑话。我们有很多专业人士却为他们站台,为他们撑腰打气,而且很多评论让读者哑然无语,缺少一定的社会责任担当。

批评门槛的降低,缺乏应有的约束,许多评论往往是三言两语、点到为止,知其然而说不出所以然。中国书画艺术有其独特性,书画作品在认知上客观存在着模糊性,某些评论者往往就会在其中寻求一个模糊的方面。面对像潘天寿那样雄强霸悍的艺术风格,有人说他笔墨的气韵不足;而对画面中的大石头,有人说画中总是那块大石头。殊不知白石老人早就说过,“余于芋苗下画虾蟹不下万幅”,论者也忘了(或者不知)八大山人总是画那翻白眼的鸟,这正好像莫奈不断重复画“睡莲”一样,画家追求的是在同一题材中的微妙变化,并考验其在重复中的变化能力,而“雷同皆为世人所好”。可是,这种三言两语的评论往往会造成一种表面的事实论定,也会形成一部分人的认同,因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在有限的美术史知识和一般认知中,很难把握这种评论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尤其是对“笔墨”“气韵”这种经典性的词汇,更难以把握,往往只能用“有点道理”来应和这种评论。

因此,要认清当下这样一种社会现实,只有基于此,才能找到解决艺术评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才能发挥评论在文艺事业发展中的作用。

今天,很多文化资源成为消费的对象,甚至和娱乐联系在一起,传统文化资源和当代书画也成为消费对象。人们闲来无事,或者因为某种兴趣,以娱乐的方式来消遣名人或消遣主流。特别是一些自媒体在发表各种声音时并不需要长篇大论,也不需要苦思冥想和反复推敲,只需三言两语或用一两分钟,“仅此”发表“一点意见”。这些意见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可是有的道理与其相关的道理之间脱节,往往只能成为某一个点上的道理,而这个点又通常会形成与社会的同频共振现象。其中有一些点可能是社会的热点,也可能是一个时期之内的社会焦点。

毫无疑问,以那种三言两语的短评方式所表达的一己之见,并不足以道出当代书画问题的根本或主要,可如今,这却成为值得注意的一种潮流和倾向。可以说,现在的短评是社会所需,因为人们没有时间和兴趣去看那些长篇大论,也没有时间去品评和琢磨其中的学理和方法、理会其中的严谨结构和逻辑关系。由此反观主流艺术评论中的长篇大论,似乎更应该释放出其中的火花,以简短的方式占据公共资源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另一方面”的看法,使自媒体中某些人的看法和专业人士的看法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建构一种联系。只有在这种联系或者互补之中,人们才能看到对于一些艺术问题的完整性认知,而这样一种完整性对于人们认识当代艺术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书画方面,书画的江湖化问题更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来还原大众应有的认知,在艺术和学术之间达到一种平衡。

显然,这不是靠一些自媒体上非专业人士的自说自话,就能解决当下复杂的文艺现象和书画江湖问题的。面对一些有失偏颇的议论和标题党吸引人眼球的招数,公众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闻所未闻的新鲜感,却很难从这些言语中对问题做出一些基本的判断,而有相当多的自媒体批评话语中所表现出来的偏激以及专业基础的不足,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认识到的。面对这样一种状态,专业评论如果依然置之度外、不闻不问,那可能就会形成一种难以抗拒的自说自话的时代潮流。如此蔓延下去,将来后人在回顾历史时可能就更难判断,因为互联网是有记忆的。

未来艺术与评论的状态会是如何?这是当下难以预料的。但毋庸置疑的是,前述种种问题对书画本体、对整个造型艺术可能带来的伤害,都是我们今天需要警惕的。


(作者:陈履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造型艺术委员会主任,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

具备艺术的慧眼,才能看穿文物的“显眼”(陈履生)

贺友直的连环画艺术人生(陈履生)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