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看中国”用外国青年视角呈现立体中国(胡祥)

2024-05-10 阅读: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胡祥 收藏

“百闻不如一见”

——“看中国”用外国青年视角呈现立体中国

梳理色彩斑斓的中外文明交流史,青年一直是主力与先锋,是充满活力的文化使者。创立于2011年的“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以下简称“看中国”)就是其中一道闪耀着动人色彩的风景线。13年来,该项目共约请102个国家1009位外国青年落地中国27个省区市,完成近千部纪录短片。近日,该项目举行第十届“金目奖”颁奖典礼暨2024年度“看中国”启动仪式,在生意盎然的时节,开启中外青年文化交流新篇章。

2020“看中国·重庆行文化考察活动

外国青年创作者感叹:中国的现代化程度超乎想象

公元13世纪,17岁的意大利青年马可·波罗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回国后写下《马可·波罗游记》,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可见,到中国亲身体验之后,才能真正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百闻不如一见”。“看中国”创始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黄会林介绍,当初设立这一项目,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与文化考量。那时,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人对中国形象存在一种刻板印象,中国却有话“说不出”“说不好”。要破解这一难题,不如请外国人来走一走、看一看。她和团队讨论,想到了“青年”与“影像”这两个关键词。一方面,青年人相比其他群体具有更开阔的视野与包容的心态;另一方面,影像是消除障碍的有效手段和表现方式。“看中国”采用外国青年拍、中国青年志愿者配合的模式。仅2023年,就组织来自41个国家113位外国青年,与10位外国指导教师在中国11个省市和境外5个国家,完成了95部纪录短片。这些作品题材丰富、拍摄制作手法多样,用青春蓬勃的影像书写中华大地的鲜活故事,有力地促进中外青年之间的文化交流。

当前,以外国人视角拍摄中国的作品越来越多,其中不乏精品力作,但也存在拍摄对象同质化、表达浅层化等问题,“看中国”对这些不足有所突破——其创作没有蜻蜓点水般的走马观花,而是邀请外国青年在近20天内全身心投入,与拍摄对象贴近交流,在生活的点滴细节中感悟中华文化的深刻思想、悠久历史、丰富内涵。格鲁吉亚青年巴卡尔·科布利亚走进中国导游的家里,还和她一起挤地铁、带队、聊天;葡萄牙女孩索菲亚在青岛每天和女主角一起进城送货,用影像记录她做大馒头、采绿茶的生活;英国青年汤姆·伊登和教练、队员打成一片,与啦啦队一起欢呼呐喊,通过影像表达他对足球与大连这座城市关系的理解……外国青年感叹:中国的现代化程度超乎想象,中国之博大无以言表,中国文化之精深令人赞叹。

“看中国”不仅是一种影像拍摄,更是一个全球青年交流的平台

960万平方公里的壮美山河,14亿人的火热生活,近20天的体验,10分钟的篇幅,如何能囊括进如此多样而又精彩的故事?“看中国”采用“横纵经纬”相结合的方式,展现蕴藏于山川风物里的中华文明之美。从横向上看,每年“看中国”会选择中国十余个省份作为拍摄地,精心提炼其中具有特色的文化标识和典型人物;从纵向上看,项目持续13年,每年选题都有所侧重,聚焦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民族、生态各方面。比如,2015年、2016年、2019年、2023年分别以“人·家·国”“风采·民族·文化”“时刻·时节·时光”“民居·民歌·民风”为主题。在这些外国青年创作者的镜头下,既有返乡带领乡村致富的年轻人,也有西北民歌、祠堂、蜡染、制银、古法造纸、陶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新时代少数民族的生活跃迁……有专家点评,这些浸染烟火气的作品,仿佛岁月的细密针脚,精心织绘出中国发展画卷。

此外,“看中国”不仅是一种影像拍摄,更是一个全球青年影像交流的平台,是推动世界青年影视创新的试验田和孵化地。13年来,外国青年创作近千部作品,在艺术表达上无不彰显“Z世代”独特的审美,如大量运用Flash动画、手绘、色彩特效、VR等技术或形式。土库曼斯坦的留学生克丽丝制作的《新中国之歌》,用定格动画的形式展示《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时代背景、过程以及被全世界广为传唱的历史故事。特别是作品首次揭秘1941年美国著名歌手保罗·罗伯逊用普通话演唱《义勇军进行曲》的片段,彰显这首歌曲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该作品国内外用户浏览量高达1.64亿次。中国网网友评论,“第一次知道国歌还有这样的创作背景”。时至今日,“看中国”短片已获得国内外190多个国际性奖项,部分优秀导演已在影视界崭露头角,为世界影视文化发展注入活力。

“看中国”作品《新中国之歌》海报

为中国发展提供鲜活注脚,成为一张对外传播的亮丽名片

当前,中国文化海外传播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瓶颈,比如外国民众对中国形象认知仍存在一定偏差,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精准性不足等。中国文化不仅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这个课题亟待业界思考探索。“看中国”或可提供经验借鉴。

比如,我们可以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在传播渠道上,“看中国”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既有面对面的观影活动,近距离与海外观众交流互动,还积极进入外国主流媒体平台,积极联动社交平台、流媒体平台、专业网站等网络媒体。2015年到2023年,“看中国”陆续在塞尔维亚、以色列、挪威、阿根廷、美国、南非等45个国家和地区举办海外展映,获得热烈反响;自2020年以来,“看中国”北美推广项目六轮,作品在覆盖全球3500万观众的美国城市卫视累计播出4770次,网络点击量突破1071万。奥斯卡获奖电影《百万宝贝》制片人、中美电影节共同主席安德鲁·摩根认为:“‘看中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短片系列,因为常常在中国人看起来觉得普通的话题,在外国人眼里却是独特和宝贵的。”多年来,“看中国”所带来的文化传播效应像涟漪一般扩散开来,走进了外国受众的生活中,更走进了他们的心里。

我们还可以将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看中国”不仅请外国青年来中国拍摄,随着对外交流的深入,“看中国”这种青年影像交流模式,还被国内外机构复制、延伸,开拓出“看厄瓜多尔”“行摄牛津”等项目。其中,外国青年在海外拍摄“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系列短片,从不同国家青年视角探索中国元素融入并影响世界文化的过程。如2023年的“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茶”系列短片,就是俄罗斯、英国、印度、日本、斯里兰卡等国的青年在海外拍摄的。作品从不同国家青年视角观察中国茶文化与各国茶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思考中国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看中国”让外国青年从五湖四海来,到万水千山去,用一幅幅浓缩中国当代文化传承的影像,为中国发展提供鲜活的注脚,成为一张对外传播的亮丽名片。相信,它未来将凝聚更多全球青年力量,为塑造中国生动立体的形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胡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文中图片选于“北京师范大学”微信公号)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二手杰作》杰作谈不上 二手留遗憾(胡祥)

影视售后 营造与观众交流互动的良好环境(胡祥)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