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艺术个性是如何诞生的(辽宁文艺微评)

2017-01-13 阅读: 来源:辽宁文学艺术网 作者:辽宁省文艺理论研究室 收藏

为个性拿个主意

牛约瑟

  有些文艺个性成因可能比想象的轻浅。画家莉迪亚·弗雷泽曾惯用着色丝线,任其在风中甩摆涂画,但她在这种抽象创作的旺盛期出现了风格陡转,画起半写实的人物肖像。这转变曾被一些评论批评为像“被收买了”一样,而转变的原因竟然是她恋爱了。弗雷泽爱上了一个圈外的俗人,艺术个性就这么剧变了。

  动情其实是相对体面的转变原因,很多艺术家和作家则是审时度势选定或者迁移自己的文艺个性,他们对未来创作的成绩和外界反应做过切实的推想,然后拿准了主意。也有很多创作者把比较宽泛的创作类别当做独特个性来坚持,持之以恒,自己和旁人也就都相信并且津津乐道了。这好比星座算命效应,有时也像趣味心理自测——好多人答题时想到要争取一个“人格分裂”的评价,因为那是为数不多的他们似乎理解同时又甚显高深的病,随后他们审题作选,多半得手。事实证明继发性的选择往往收效甚高。

  虽说弗雷泽的原初风格终获赞赏,她的名声却是在画风变换后真正建立起来的,其抽象画携载的艺术个性也是被追认的。好像她曾有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倒是坚持了两人原初的画法,也留下不少作品,但谁能记住一个只在个别记载中作为主角的朋友一闪即过的名字呢?

 

国际化路上,民族叙事少不得

蒋尧尧

  投资过亿的3D奇幻大片《长城》,正面PK演员阵容强大、文艺调调十足的《罗曼蒂克消亡史》。主创名单中,《长城》走了国际化路线,华丽得耀目。

  “长城”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符号,承载了中华历史,雕刻着民族灵魂。但我们看到的《长城》,却满是陌生感。片名虽用了中国元素,骨子里却是典型好莱坞故事。魔幻题材、英雄主义,处处可嗅到西方味道。与消费中国元素的《长城》不同的是,《罗曼蒂克消亡史》用了“拿来”的标题,却讲了一个富含中国韵味的上海故事。在略显复杂的叙事结构中,芸芸众生如轴卷般缓缓铺展开来,个人命运被戏剧性地融入历史叙述之中。电影如同作家之笔,自由充分地表达着情感与思想,彰显出导演独特的个性。

  为追求高票房,考虑海外市场,很多电影出品方、制作人干预电影创作,让导演丧失了绝对话语权,个人风格由此沉沦,张艺谋是这个现实版悲剧的男主角。难道他不会运用民族符号?从他的早期作品中,可轻易感知中华大地的温热,但这部《长城》,着实远离了中国观众。“张艺谋们”多年来处心积虑走国际化电影之路,但摒弃民族叙事,仅把民族符号当作道具,显然使用的是一个笨招术。但也不能说张艺谋这些年没功劳,他是给眼睛盯着奥斯卡小金人的那些导演,上了一课又一课。

 

大片时代的“真艺术”

臧 娜

  “某导已死”的口水官司将奇幻大片《长城》推到舆论的浪尖,“拍给下个世纪人看的”文艺巨制《罗曼蒂克消亡史》又把这个世纪的人绕得云里雾里。大片的创作者们,总是徘徊在艺术和各种非艺术因素之间,用电影这种机械复制的艺术手段,辛苦地寻求艺术的新变和个性。处在文化产业链条上,他们确实走得艰难。

  好几个世纪以来,“让美走在自由之前”,代表了启蒙思想家的审美理想,这种无功利的自由境界成为众多思想家、艺术家追求“真艺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管对于“真艺术”的理解不尽相同,但这些“真艺术”一定是为他们提供了体悟生命、滋养心灵、自由超越的精神沃土。

  然而,大片时代的我们毕竟深陷其中。看到《山楂树之恋》的男女主角打着“纯情”标语为“某某纯净水”站台助威时,人们不会感到错愕。对爱情的自由追寻,摇身一变,竟成了推动消费的文化标签,这种商品逻辑早已深入骨髓。被非艺术因素捆绑久了的艺术,即便获得短暂的松绑,也难以真正达到“松弛”的自由状态。在这种状况下,跑偏、顺拐,甚至是匍匐着趋向“真艺术”的努力,都是值得鼓励的。或许一次次的挣扎试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真艺术”出场前的序曲?但愿如此。

 

心灵莫要工业化

胡海迪

  这个时代,一切都工业化了。商场里,随处可见流水线下来的食品、服装、日用品。走在大街上,脚下的街道、身边的高楼、疾驶的车辆,都有一个“亲妈”,就是工业。回到家里,看到家具、地板、厨房里的锅碗瓢盆,谁敢拍胸脯说我这些东西,跟邻居的,没一样是重样的?

  工业化给生活带来无数便利,可有时,它也让你有些不自在,比如“撞衫”,比如吃着千篇一律的垃圾食品倒胃口。尤其不能容忍的,是某些搞艺术的,也被拐带得工业化了。有些影视剧,不光拍摄机器是工业化产品,就连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也都散发着一股“方便面的味道”。戏剧舞台上的豪华布景、炫彩灯光,让人瞪大眼睛,却看不见人在哪里。电视晚会上的主持人,笑容似乎与中档酒馆的服务员是一个师傅教出来的,歌曲和舞蹈,常以毫无特色的旋律和身姿充分保障观众呆若木鸡的自由。

  为啥艺术中的工业化特别难以容忍?因为艺术这个玩意儿,天生强调个性,强调自由,强调与众不同,强调与这个世界建立一种新鲜、深情的关系。平庸、模仿、肤浅、虚伪,就是朝艺术突突开火的机关枪。

  不错过工业社会物质方面的便利,也不让自己的心变成塑料拖鞋一样的东西,这才能够得上真正搞艺术、搞真正艺术的艺术家。

 

艺术个性怎能是艺术怪胎

简 宁

  形成独具风采的艺术个性,是艺术家的毕生追求,尤其在机械复制的时代,那些闪烁着独特灵韵的艺术,更加难能可贵。然而,当下一些文艺创作为了追求个性用力过猛,堕入另外一个极端:怪癖、怪异、怪诞,以怪为尚,以丑为美,以制造奇葩为荣。譬如一些书法故意写得邋里邋遢,七扭八歪;一些绘画肆意涂抹,笔墨横飞;甚至一些建筑也追求奇形怪状,“大裤衩”“比基尼”“秋裤门”,不断出现。

  艺术个性是艺术家全部艺术生命气质的自然显现。山有多高,水就有多深。没有那么深厚的积淀,没有那么充足的修养,没有那么高远的境界,只是刻意标新立异,生硬追求个性化,出来的东西就会不伦不类、不三不四,只能哗众取宠、丢人现眼。当下不少艺术家自以为特立独行,实际上是以扭曲的方式标榜自我。其结果,不过是在艺术领域追随“凤姐”的风姿,制造一个又一个怪胎。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讲话强调:“创新贵在独辟蹊径、不拘一格,但一味标新立异、追求怪诞,不可能成为上品,而很可能流于下品。”诚哉此言!

 

  延伸阅读:

  辽宁省文联中青年文艺评论骨干读书班开班

  站在辽宁看世界:寻找自信的本土文艺表达——第十届辽宁文艺论坛观察

  别让歌词成了标语展(辽宁微评)

  臧娜:屏幕艺术的“入侵”与剧场艺术的嬗变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