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回到文学批评的本体和常识

2016-07-28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 收藏

回到文学批评的本体和常识

——蔡家园《重建我们的文学理想》序

                                                       於可训

  我与蔡家园应该很早就见过面,但真正认识他,是在读了他的几本谈读书、谈图书馆、谈书籍装帧插图的著作之后。这些著作严格说来,应该归入笔记或随笔范畴,但涉及的知识面相当广泛。这么些个方方面面的知识,经由作者搜罗扒剔,招来笔下,又用他漂亮的文笔娓娓道来,书虽厚,读来却毫无倦意,心想,这作者好生了得。

  后来他调到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工作,接触多了,方有进一步的了解,知道他长期从事编辑工作,担任过一家名刊的主编,还有过文学创作的经历,发表出版了一些散文、随笔和长、中、短篇小说,又兼搞文艺批评,是一个文艺的多面手。近几年则因为工作关系,写作以文艺批评为主,主业是协会的工作,只是依旧脱不了编刊,但这回编的却是协会的刊物。最近,又在参与创办本省的一个专门的文艺批评期刊,所以他也是一个忙人。在这么繁忙的工作中,他还能坚持文艺批评写作,已属不易,在短短的时间内,就积有这么一大叠文稿,更属罕见。现在他把这一叠即将成书的文稿放到我面前,希望我写几句话,我当然乐意为之,也借此机会谈一点我对文学批评的看法。

       读蔡家园的书稿,我粗略的印象,是他的文学批评,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有理论自觉,二是专注作家作品,三是注重审美感悟。

        先说有理论自觉。文学批评说到底是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反应,但这反应不是一般的说好说坏,喜欢不喜欢,即不是从纯粹个人好恶出发的反应,而是要在一种批评理性的引导下,运用相应的批评方法,对一已的阅读感受作出判断和评价的反应。所以这反应应当是专业的或比较专门化的。虽然专业的学院派批评常常因为太拘泥于书本知识而饱受诟病,但通过不同途径的专门修为而得的理论(观念和方法)自觉,对批评家来说,依然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从这部书稿中那些谈论文学批评问题的文章看,还是就其对具体作家作品的分析而言,蔡家园的文学批评都是有充分的理论自觉的。而且他的这种理论自觉不仅见之于清醒的理性认识,也见之于他对文学批评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所作的反省当中。正因为如此,在蔡家园的文学批评文章中,很少见到从纯粹个人好恶出发的判断。立论都有较充足的根据,评析都能用较客观的方法。虽不能完全做到“平理若衡,照辞如镜”,却也避免了“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东向而望,不见西墙”(刘勰语)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所以,蔡家园的文学批评是“顾及全篇”、“顾及全人”,是“坏处说坏,好处说好”(鲁迅语)的,因而是积极的有效的。

 

       再说专注作家作品。文学批评以作家作品为对象,本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很长时间以来,那些不细读作品,甚至不读作品,靠新作广告和作品提要立意的批评,在作品的外围说大话、空话的文学批评,以作品为一点因由随意发挥、离题万里的批评,却颇为流行。这些批评,背离了文学批评的本体,失去了文学批评的本义,败坏了文学批评的品性。对这种乱象,蔡家园有较清醒的认识。他不但在反思批评的文章中,对这些乱象皆有所批评,而且,在批评实践中身体力行,把作家作品提到了文学批评对象的首要位置。收在这本集子中的文章,绝大部分都属于作家作品批评的范畴,可见其用心。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批评视野不但遍及全国,而且对本省作家的创作,也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自来搞批评的人,都难免“贵远贱近”,认为评身边的作家,不足以产生全局性影响,或难以体现出自己的评论水平。蔡家园的批评,似乎没有这种陋见。他对本省作家,无论是有全国性影响的名家,还是崭露头角的新人,都一视同仁,只要是他认为有新意有特色的作品,目力所及,都悉心置评。而且,他好像也不喜欢把一大堆作品捆绑在一起的所谓综合批评或宏观批评,而擅长做一作一评,一得一论的细致工作。因此他的批评是以作家作品为本位的批评,是回到批评本体的批评。

 

       最后说注重审美感悟。文学对象是审美的对象,从事文学批评必须以对文学对象的审美感悟为起点,在此基础上对文学对象的意义和价值,进行理论的阐释和评价,这本来也是文学批评的基本常识。但很长时间以来,批评家大多偏离了这个起点,放弃了对文学对象的审美感悟,无视从文学对象获得的审美经验,却津津乐道于各种远离文学对象的流行理论,把文学批评变成了这些流行理论的技术演练,把批评对象变成了这些流行理论的书面证人。结果同样败坏了批评的品性,让文学批评成了别一学科的属国和附庸。蔡家园的文学批评恰好与此相反,他不但像英美新批评家那样,十分注重对作品的“细读”,同时还注重对批评对象的深入体验,从这种体验中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而后才诉之于理性的阐释和评价。他的批评因而是“美学的”,或审美的,是别林斯基所说的那种“运动着的美学”,而不是抽象的理论概念的演绎。

 

       在接受刘波的访谈中,蔡家园说过这么一段话:文学批评就本质而言,还是文学,“既然是文学,就离不开想象力、诗性追求、文字的美感等等”。我很赞成这样的意见,这同时也是蔡家园的文学批评文章的一个重要特点。他的批评文章读起来不觉枯燥,有些文字还有很强的形象实感,有一股生人气息充斥其间,有质感,有温度,都得益于他的这种讲究。我不喜欢扳着面孔的文学批评,文学批评的文字也应当像文学作品的文字一样,形象生动,清通活泼。在这个问题上,我与蔡家园似有同好。

       文学批评是一项很严肃的工作,也是一件不容易做的工作。我理想中的文学批评,是在丰富的感性经验中渗透了深刻的理性精神的文学批评,但要做到这一点,很难。用这个标准来衡量,蔡家园的文学批评还有未尽完善之处,还存在不足和缺陷。我不说假以时日、定能做到之类的场面上的话,仅以此种理想的批评目标与蔡家园共勉。

  是为序。

  2016.3.15写于武昌南湖钓字楼

  (於可训: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

本文为蔡家园《重建我们的文学理想》一书序言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