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当选为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的汪涌豪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和美学研究,同时也涉及古代哲学、史学以及当代文化与文艺评论。对于自己当选为文艺评论家协会的第一任主席,自谦“一介书生”的汪涌豪说自己有些意外,但谈话间却透露出不少想法和愿景。他说,上海的文艺评论素来有很好的传统,但这些年也有不少问题,文艺批评有点跟不上创作和时代。而对于成立后的文艺评论家协会将有何具体作为,汪涌豪谈到了长线聚拢人才、打破壁垒,倡导批评独立;短线顺应人民对文艺评论的需求,举办各类活动,为社会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有益的艺术参考。
早报记者:
能不能谈下对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的想法?
汪涌豪:
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的成立是在习总书记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之后,文艺大繁荣大发展这个背景下产生的,世界上只要人均GDP超过5000元,就会更注重精神追求,这其中文艺尤其重要,所以这也是顺应时代大势的。
上海的文艺评论有很好的传统。比如文学评论,这些年一直做得蛮好的,思南读书会这样的活动也办得很有影响。但事实上,现在的时代,大众对艺术的需求,可能比对小说文学的需求强烈得多。可这方面的评论却有点跟不上,我们能看到像模像样的美术、舞蹈等等方面的评论非常少。
比如我前段时间路过上海展览中心,正在举办雷诺阿展,但能看到关于雷诺阿作品的艺术评论却很少。为什么就没有多少搞当代艺术评论的人,能够出来为大众答疑解惑,真正对市民提高文化素养提供帮助。
其实文艺批评设计的范围很广。我们也缺少艺术设计方面的评论,所以才会出现很多房子造得这么难看,我们现在中央提出反对建筑“大、洋、怪”,这里面其实都有设计问题,如果有专业设计评论出现,文艺批评都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早报记者:
成立后的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有什么具体的举措?
汪涌豪:
从长线看,肯定是要聚拢上海的文艺评论人才,打破不同艺术行业之间的壁垒、拆毁栅栏。现在的艺术创作和过去已经很不一样了,评论必须也要有跨界。协会成立后,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评论工作者经常要进行交流和互相学习,但这个事情肯定是长期的、见效比较慢的。
短线上来说,我觉得就是应该回应人民对于文艺生活和文艺评论的需求。前几天我看报道,莎士比亚的剧院开放日一天就吸引了5000名市民参与,这个数字让我很兴奋。说明上海公众欣赏艺术的需求在提升。但是可惜的是,批评家引领大众的作用在日益被淹没。我希望将来可以借鉴思南读书会这样的形式,今后每两周请一些艺术各个领域的专家和评论家,给大众提供审美上的引导,以及文化艺术修养上的知识帮助,也许会比单纯谈文学有趣得多。文艺评论也可以走进大中小学,把我们的专业力量输入到校园的美育中去。
另外,我觉得文艺批评要变被动为主动,要主动介入各个文化事件,及时跟进。比如在一些重大文艺作品创作之初,就可以参与研讨。但现在的文艺批评太弱了,比如画家都去和策展人和画廊经营者交往,文艺评论家都不知道画家在创作什么。所以只有长线积蓄自己的能量,不断发出自己的声音,才能改变文艺评论边缘化的面貌。
早报记者:
现在的文艺评论面临“圈子化”等一系列问题,协会成立后会有什么办法改观吗?
汪涌豪:
所以我一再提出批评家要独立。要做到财务完全独立,可以不看人脸色说话,本着对艺术的初感做出评论。不仅要说好话也要说真话。所以我也一直说要打破评论壁垒,就是要打破艺术界限,让圈外的人进来,才能打破这一潭死水。
另外评论还是要有诚意,不仅是指评论的态度,也是指对所评论的这件事情要有诚意,要有对艺术的敬畏之情。我相信批评者只要带着诚意,以平恳和商量的态度提出自己的意见,创作者和艺术家应该会有这样的胸怀,去接受各种意见。
总体来说,我们的批评者要跟得上创作、跟得上理论发展、跟得上大众口味。最后一点特别重要,因为我经常看见豆瓣上有很多很好的评论文章,他们的文章也能吸引读者,我想艺术是最鲜活的东西,我们应该要讲大家都听得懂的话,来进行专业的文艺评论。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