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以典型形象映现艺术的时代之光(宋宝珍)

2022-03-25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宋宝珍 收藏

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揭示百年中国的人间正道,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文艺工作者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儿女的奋斗历程中汲取创作资源,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塑造好具有时代特征、民族个性、美学内涵的典型形象,这是时代赋予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

近年来,无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七十年盛典,还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广大戏剧工作者都以极大的责任意识、创作热情和奋进动力,从社会主义建设史、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中开掘历史资源,聚焦红色题材,强化艺术主题,展现历史境遇,塑造英雄形象。

话剧《雨花台》(图片来源:“南京市话剧团”微信公号)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许多优秀红色题材的戏剧创作,撷取百年党史中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讴歌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坚定、奋斗牺牲的英勇、振兴中华的豪情,展现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讴歌人民的伟大斗争和奋斗精神。近年来,各地院团复排、新创了一系列优秀作品,如戏曲《王贵与李香香》《焦裕禄》《飞夺泸定桥》《红军故事》等,舞剧《红色娘子军》《永不消逝的电波》《草原英雄小姐妹》《天路》等,歌剧《白毛女》《党的女儿》《江姐》《金沙江畔》等,话剧《香山之夜》《红岩魂》《雨花台》《深海》《今夜星辰》《平凡的世界》《柳青》《路遥》《干字碑》《情系贺兰》《林基路》《直播开国大典》等。

当我们谈论红色戏剧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不仅是在谈论题材、叙事、形式、技法等等,而且还谈论鲜明生动的典型形象。以上海歌剧院复排的歌剧《江姐》为例,在敌后战场,江姐出生入死,机智勇敢;被捕之际,她设法发出暗号,保护同志;敌人威逼利诱不成,对她实施了种种酷刑,当竹签子扎进指尖之时,江姐呐喊:“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江姐说出的不只是一句豪言壮语,更是她用生命写成的义薄云天的诗句。此剧不仅表现了作为革命者的江姐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还刻画出她是党的女儿,是坚强的战士,是真正的英雄,是伟大的女性。

在共和国的纪念碑上,有很多为了理想舍生忘死的共产党员的英名,他们用生命履行“永不叛党”的入党誓言。南京市话剧团演出的话剧《雨花台》表现的是极端情境下的舍生取义。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面对敌人威逼的“自白书”,保持对党的忠诚,就等于亲手签署了自己的死亡令。恽代英、许包野、施滉、冷少农、袁咨桐等共产党员,被关押、遭毒打,但是他们宁可壮烈地死,绝不苟且地生。剧中,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曾经获得德国、奥地利两国哲学博士学位的许包野就义前对中共河北省委书记、曾经的莫斯科中山大学教授施滉说,“你我付出一人之生命,或许就将新中国的诞生提前了一个小时,万千同仁付出生命,则理想之国,近在咫尺。这美好的一天,就留给后人吧!”这些英烈用他们的血肉之躯,谱写了感天动地的正气歌,表现出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同在的精神品质。

重庆话剧院演出的《红岩魂》,表现了1949年蒋介石政权败走台湾之前,对关押在重庆中美合作所的共产党人的残酷打击和疯狂杀戮。面对死亡,革命者英勇不屈、大义凛然,此剧塑造了刘国鋕、陈然、江姐、王朴等一批革命烈士的光辉形象,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酷刑折磨,他们宁可自我牺牲,也要坚定维护党的利益,保护革命同志。在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中,狱中的共产党员们满怀深情绣红旗,表达对未来新世界的向往和祝福,可是他们为之奋斗的新世界于他们则是无缘得见,他们含笑走向刑场,倒在黎明前的暗夜里。

话剧《红岩魂》(图片来源:“重庆市话剧院”微信公号)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在太行山上开凿的一条水渠,河南省话剧院演出的话剧《红旗渠》讲述了县委书记杨贵带领农民,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进山修渠的故事。在没有大型机械设备的前提下,河南农民靠着钢钎和钁头,硬是奋战10年,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一条70多公里的人工天渠,将漳河水引入林县,解决了农民的生活用水和农业浇灌问题。劈山凿渠时,有小伙子被落石砸死,杨贵向乡亲们赔罪,小伙子的母亲说,你不是本地人,你来这里修渠,图啥呢?你有恩于我们!儿子是为了让乡亲们都喝上干净的水,他死得值!中国的老百姓不相信花里胡哨的大道理,他们最讲实际、最通情理。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一些戏剧表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英雄,他们将个体生命融入到民族发展、祖国强盛的伟大事业之中。比如《谷文昌》中的主人公谷文昌,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福建东山任县委书记,此地是海防前线,敌特滋扰,黄沙弥漫,百废待兴,经济困难,谷文昌决心造福一方,治理沙丘,他说:“我要是治不了沙子,就让沙子把我埋了!”他带领当地百姓找水源,种树木,治黄沙,建堤坝,奔富裕,把贫穷落后的渔村改造成了风景如画的人间乐园。如今当地老百姓每逢春节都沿袭一个习俗:先拜谷公,后祭祖宗。

人们对红色题材的认知程度、认可程度,来源于典型人物的刻画精度、人性深度、美学厚度。每当想起《红色娘子军》,人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高举刀枪、“向前进,向前进”的吴清华及女红军形象;每当想起《党的女儿》,就会想到在风雨如晦的岁月里,田玉梅用咸菜交党费的情景;每当想到《路遥》,眼前会映现“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人民作家身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学艺术以形象取胜,经典文艺形象会成为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一切有追求、有本领的文艺工作者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不断发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新人物,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风格,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在红色题材戏剧创作中,艺术形象如何“典型”?怎样“鲜明”?已经取得的经验值得总结,尚需拓展的空间值得探究。

其一,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文艺是物质生活制约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马克思强调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也就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我们认知和判定典型人物的重要依据。

在革命烈士、英雄形象塑造中,创作者要对人物赖以产生的历史文化环境进行典型性展现,不仅要表现革命发展的必然趋势、时代背景、现实境遇,而且要按照艺术的规律,在戏剧情境中表现人的处境、行动、命运、心性、品格的形成。某些革命历史题材戏剧,对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把握不够精准,以和平时期的想当然看待历史的极端情境,以自身的世俗标准、犬儒哲学评估革命志士的牺牲价值,这无疑会影响形象塑造的艺术效果。

其二,艺术典型是共性与个性、现象与本质的有机融通。马克思曾说:“每一滴露水在太阳的照耀下都闪现着无穷无尽的色彩。”恩格斯认为,文艺形象一方面要充分表现主要人物的阶级本质和时代特色;另一方面,人物的阶级本质和时代特色要更多地通过剧情本身的进程使这些东西生动地、积极地,也就是说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要根据“人物的有代表的性格”做出“卓越的个性刻画”。“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舞台上的人物,要成为鲜明、纯粹、典型的“这个”,而不是泯然众人、眉目不清、特征不明。

每个人的生命轨迹,都存在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当他们走过这条唯一性的人生途径时,各自的文化背景、身世处境、行为方式、内心感触、精神气质、哲学思辨、伦理范式、价值评估等等,都不尽一致。同样是国家栋梁、知识分子,舞台上的钱学森、郭永怀、黄旭华个性分明、绝不雷同;同样是舞台上的县委书记,焦裕禄、谷文昌、杨贵使命相同、情怀相近,却各自显现出不同的创业方式和奋斗路径。

话剧《谷文昌》(图片来源:“中国国家话剧院”微信公号)

其三,艺术典型应当具有美学内涵和深刻人性。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文艺作品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要反映现实、观照现实,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古雅典修辞学家朗吉弩斯认为,作者必须具有“伟大的心灵”,艺术所体现的崇高正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美学家鲍姆嘉通认为,审美活动可以反映客观世界的和谐与秩序。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艺术形象要靠高尚的情感打动观众,要靠人性的魅力感染观众。每一位革命志士的身上,都体现了家国情怀、民族大义、理想信念、宝贵品质,自身具有人格魅力和精神感召力。

文艺创作者对自己的人物要做到真知真懂、同理共情,要写出他们的精、气、神、韵。历史发展如一骑绝尘,今人自然无法进入旧日情境,但是穿越艺术感知与想象的时空,今人与先烈血脉相通,能够产生心灵共鸣、情感互动、精神同构;以“矮子站在巨人肩上”的文化视角,观照和表现那些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的人们的奋斗意义、人性内涵和精神价值。创作者自身没有感动,便无法创造出感动他人的艺术形象。一个抱着产出一件“商品”的态度写作的人,不可能创造出伟大的艺术作品。

其四,典型形象的价值体现,有赖文化的积淀和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并强调,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艺工作者要“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时代在发展,人民在前进,今天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生活日新月异。文艺工作者一方面要善于吸纳新资源、新方法,适应新时代、新生活,反映新形势、新气象,追求新目标、新高度;另一方面也要脚踏实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心用情用功、努力创作“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不断提升其艺术水准,涵养其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向时代艺术的高峰不断前进。

如果一个剧目演出之后,观众只是快乐了一下眼睛,愉悦了一时心情,人物形象不够真实、鲜明、生动,无法长久地停留在受众的记忆当中,那么无论如何,不能说是艺术上的完美与成功。典型的戏剧人物,需要长期的、艰辛的不断探索、淬炼的过程,经由时间的淘洗逐渐提纯、完善、完型,艺术魅力在不断的创造、认知、解读中形成开放型意义空间,成为带有共识性、恒久性的文化符号。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戏剧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生动体现党的奋斗征程和理想追求,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仅需要文艺工作者的政治自觉、文化自信、叙事策略、艺术构思,更需要成功的典型形象,以典型形象映现艺术的时代之光。


(作者:宋宝珍,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名单

兵心不变 信念如磐(宋宝珍)

让世界感受中国话剧魅力(宋宝珍)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