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以舞台创作彰显国家文化公园核心价值(于涛)

2022-05-06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于涛 收藏

2019年12月,《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正式印发,标志着国家文化公园将拉开全新的建设篇章。2021年8月,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随着后续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完成建设保护规划,定位准确、特色鲜明、功能突出、贯通衔接的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体系有望初步成型。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是通过对长城等中华文化重要标志的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的传播度和影响力进一步彰显,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可见,围绕国家文化公园主题进行文艺创作时,着力点和落脚点在于体现国家文化公园的核心价值内涵,即通过文艺作品体现中国形象和彰显文化自信。舞台艺术因其特性,在达成这一目标时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更深的认识。

(图片来源:影像中国,摄影:王金国)

首先,作出“大”与“小”的选择。

在中国文化语境中,长城、黄河、大运河代表中华民族及其民族精神,长征代表着中国革命历程及其所孕育的革命精神,这些词汇记载、书写、代表着历史中国及当代中国,是中国为世界所认知的基本符号和标志。如此宏大、厚重的内涵要灌注于一出两小时左右的舞台演出中,创作者首先要在“大”与“小”之中作出选择,是对壮阔历史进行宏大叙事全景展现,还是于洪流之中掬起一朵浪花来微观呈现,不同的选择决定了作品不同的形式、构架、节奏和情感作用机制,创作者和演出团体需依据自身条件和目标诉求,充分考虑艺术门类与剧种的特征和表现力,在大、小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

其次,实现“动”与“静”的转换。

黄河、长城、大运河有着千年甚至数千年的发祥史、建设史和航运史,长征也已写入中国革命的红色历史。这些看似陈旧、远去的历史从时光深处照亮古今,对国家和民族的塑形直到今天仍未停息,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正是要以这些标志体现中国形象和彰显文化自信,是从“静”中发掘“动”,从“古”穿透至“今”。舞台艺术正是提醒、彰显历史现实性的最佳手段,通过书籍阅读历史,文字中、头脑中的历史似乎是静态的,是用来回望的;通过舞台作品记述历史,有了可观、可感样貌的历史便是动态的,它伴身左右,永在当下。舞台作品要深刻把握自身的这种特性,深刻理解中华文化重要标志所指代的中国文化精神、中国实践道路在今日中国和当下世界的阐释能力、影响能力和建构能力,在创作中既要展现过去、观照现实,更要展望未来,从生态文明、构建新发展格局、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把握打通古今之关节,提炼动静转换之要义。同时要特别注意尊重艺术规律,千万不能以口号宣传代替形象塑造,成为图解政策的宣传品。

再次,“官方”与“民间”讲述互补。

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运河渡口、长征途中,流淌过多少岁月、交替过几多兴衰、经历过几许变迁,存留多少文字记载,就有多少口耳相传。舞台艺术既有庙堂的庄严,又有江湖的戏谑,两种风格、两种面貌,同样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和旺盛的观赏需求,二者之间不可替代、不能偏废。官方的讲述自史料挖掘、含史实再现、具史诗气质,民间的呈现则张扬民间性、民族性和传奇性,两类描述共同显影中华文化重要标志的生命力和鲜活度,共同作用方能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创作者如能两者兼备,既有官方讲述的准确、严谨,又有民间讲述的鲜活、灵动;既有大背景、大时代的准确勾勒,又有小事件、小人物的精描细刻,才能在作品中赋予这些无生命的文化标志以魂魄和血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承载者和讲述者。

舞台艺术创作者需要认真学习领会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目标和意义,要站在为世界发展进行中国探索、提出中国方案、作出中国贡献的高度来理解其出台背景和未来前景,才能更好地用舞台艺术作品挖掘国家文化公园的内涵,贡献有思想含量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否则只能是蹭热点式的营销创作和图解政策式的宣传创作。


(作者:于涛,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专职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名单

话剧《八步沙》:“六老汉”的现实主义表达(于涛)

电影《开国大典》的宏大叙事与幽微人性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